第一文秘网    > 笔试题目

“防、染”博弈之趣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0 08:45:33   浏览次数:

摘 要: 白裤瑶靛染是集“防染”与“染色”为一体的传统手工艺,作者对在田野调查中得到的靛染相关内容进行整理,从白裤瑶靛染材料的准备、靛染的工艺流程、靛染的艺术魅力和靛染的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能够对白裤瑶靛染提供一些翔实的文献数据和参考。

关键词: 防染 染色 靛染

白裤瑶是我国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里湖瑶族自治乡,八圩瑶族自治乡和贵州荔波瑶山公社一代,大都依山而居,经济闭塞,至今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正因如此,白裤瑶人民仍保留着较未完成的传统民族文化,有“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之称”。其中将“防染”与“印染”巧妙结合的靛染技艺就是这块“活化石”中的典型代表。靛染技艺是白裤瑶长期以来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艺技术,其材料古朴环保,全程手工完成,每件都独一无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笔者于2015年7月到10月,亲自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几个寨子进行田野调查,对白裤瑶靛染技艺做了全方位研究。

一、白裤瑶靛染材料准备工作

在手工印染的世界中,以防染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品或艺术作品,不仅历史久远,而且应用极为广泛。防染工艺原理,是以“防染”与“染色”这样的对立状态、博弈过程而呈现的具有独特艺术形象与风格趣味的作品。白裤瑶靛染材料的准备主要分为防染材料的准备与染布材料的准备。

1.防染材料的准备

白裤瑶服饰是画绣合一的服饰,不论女子上衣还是百褶裙都需要在染色之前用自制的蜡染刀具在上面画上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画”,这种画在当地称为“粘膏画”。画“粘膏画”所用的“粘膏”就是主要的防染材料,这也是白裤瑶与其他运用蜂蜡等材料进行防染的民族最大的不同。粘膏产自当地一种土生土长的树木的树汁,这种树木上细下粗形似酒瓶,是一种椿科植物,有雌雄之分,只有雌树会产树汁,瑶语发音同“戈就”,汉语译作“粘膏树”。粘膏树树汁采集需要一个月时间,一般三四月开始,白裤瑶村民用刀将几米高的粘膏树树皮每隔30公分左右错综交叉砍破长15公分左右的纹路,到次月就会有粘稠的树汁流出来。一般一颗粘膏树能流8到10公斤粘膏,阳光好时流得更多。每年四五月份,白裤瑶村民会拿着罐子、水桶等工具,在底部加一点水(防止粘膏粘在容器底部),去取粘膏。画粘膏画只有粘膏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另外一种防染材料,那就是牛油。粘膏与牛油1∶1混合放入黑色小铁锅,用玉米秆燃烧加热3~4小时,使其充分融合为黑褐色,备用,此时制作粘膏画的防染材料已准备齐全。

2.染色材料的准备

白裤瑶靛染工艺遵循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生态循环,最主要的染色材料靛青也是取自植物蓝靛。白裤瑶人以前家家户户都种有蓝靛,大多移栽在芋头地及箐沟边,以土质潮湿的地方为宜。每逢夏秋两季,采收其茎叶洗净放入制作靛青染料的桶内,倒入清水漫过茎叶,密封三到四天使其自然发酵,期间每天要开封拿粗木棍捣碎茎叶并来回搅拌一次,让其充分氧化,待到水变成黄绿色即可取茎叶残渣,在水中按照每100公斤水放入0.5公斤生石灰的比例放入生石灰,快速搅动,让其快速融合,靛蓝还原成靛白,溶于染液,易于对纤维染色,再在空气中氧化为靛蓝而被固着于染布上。再放置一周左右,水桶底部会有沉淀,这便是染色的主要材料靛青。

二、白裤瑶靛染工艺流程

1.磨布上浆

打算做衣服的土布,首先需要用碱水清洗晾干,再把地里挖来的芋煮烂,抹在土布背面放置在案台上,用带有类似圆头的木棒来回磨布,使布面平整。

2.粘膏画绘制

粘膏画绘制是防染的主要步骤。将用玉米秆煮好的粘膏和牛油防染材料备好待用,准备用铁片制作的头部呈三角形的大小不同尺寸的画刀各两把,选刀一般看要画的图案,比较粗的线条图案一般选择头部比较大的画刀,比较细小的图案反之。画图时,由于粘膏离开火会凝固,火太大粘膏又会被煮过,呈现其他颜色,因此要控制住火候,通常借助玉米秆正在煮的热度,下笔蘸取粘膏,立刻到土布上绘画,速度要快,手腕要配合画笔来回转动。

3.染色

染色是整个靛染工艺的灵魂步骤,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一步。染布是要分日子的,有的人适合老虎日染,有的人适合鸡日染,有的人适合龙日染,而且都要避开生日那天。选好日子就可以准备染色了,首先是染液的配制,配制多少依据家庭人口和需要做的服装而定,据当地村民介绍,一般的四口之家服装所用蓝靛大概50公斤左右。把准备好的蓝靛放入染缸,按照0.5公斤蓝靛加入90公斤水的比例调匀,同时放入0.5公斤自酿高度高粱酒(也可选择高度白酒),少量草木灰,放置3至7天,水经过化学反应逐渐变成黄色,在水面会产生一些泡沫,再加入0.25公斤蓝靛,0.25公斤自酿高度高粱酒(也可选择高度白酒),待到第二天便可以染布。染布时将需要染色的布料放入调好染液的染缸,浸泡5到6天,用木棍取出,晾干,这时面料一般会呈现淡淡的蓝色,再在染缸中加入0.25公斤蓝靛和0.25公斤自酿高度高粱酒(也可选择高度白酒),再次放入已晾干的面料复染。此过程分三天进行,前后重复三次,面料基本会染成深蓝色。如果需要染深浅不同的颜色,比如浅色底子深色画面,就可以先把布料染5天,变成浅蓝色后晾干再去绘制纹样,再投入染缸复染接下来的三天。如果需要染深蓝偏黑色的布料,还需要一种着色剂,当地人成之为“薯酿”,也有人称之为“红薯药”,这种植物生长在地下,是类似于木薯的一种根茎织物,皮肉都呈红色。等到阳光好的日子,将薯酿煮出红色的水,放入想要染黑的布料,一分钟左右取出晾干,再重复此动作7到8次即可染出深蓝偏黑色的布料。染完布,还需要给染好的布料做纺染处理,去山上采鸡血藤叶子,捣碎兑水,将面料放入水中浸泡一分钟取出晾干,此过程重复三次就完成了整个染色工艺。

4.脱膏

脱膏是将画有粘膏画的面料上面的粘膏脱掉。需要将草木灰加入水中煮沸,趁热投入布料,用木棍顺时针搅拌,直至粘膏融入水中,即可完成此过程。

三、白裤瑶靛染的艺术魅力

1.统一于共性的个性美

白裤瑶服饰从纺纱、织布到后来的画、绣、染都是由每个妇女纯手工完成,每一块布料上通过“防染”和“染色”展现出来的纹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相同的主题也都表现得风格多样,妙趣横生。这种结果一方面是由于绘制工具和材料准备不同,比如画笔大小画出图案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每一位手作妇女对相同事物所产生的感悟和体会不同,同一个符号的表达在不同的手作妇女心中有不同的方法。这种个人因素对防染工艺的微妙影响,反倒催生出统一于共性的个性之美。白裤瑶服饰上通过“防染”和“染色”两种对立的博弈过程所呈现出的图案,都是群体沿袭与个人观察的互动结果,这时刻体现白裤瑶手作妇女的辛勤与聪慧。防染的“画绣合一”,多种手工艺结合,将一个民族的文化统一在服饰的表达中,然而每件服装由于靛染步骤或体会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美。这种美是淳朴的美,这种美是统一于共性的个性之美。白裤瑶复杂的“防染”与“染色”工艺,让我们见识到即使在物质匮乏、生活原始的环境中,追求美,个性,变化依然是人的本能,唯其如此,才能让单调的劳作摆脱乏味与沉闷。

2.材质运用的自然美

靛染是一个集染色艺术和防染艺术于一体的博弈过程。采用靛蓝染色是人类应用最早的染色方法。白裤瑶靛染过程中使用的布料都是自家生产的棉花,自己纺线,自己织布完成,保持着手工织造的传统。靛染原料靛青取自房前屋后的植物靛蓝的提取物,再配置自酿的粮食酒,草木灰,然出的色彩古朴自然,具有自然生态美感。防染材料中粘膏和牛油也是相对于其他民族使用蜂蜡防染较特殊的一点。在白裤瑶生产生活的区域内,普遍种有粘膏树,材料易取得和使用。利用粘膏防染,效果比蜂蜡更显著,图案染出后更美观。自家的棉花纺成线再织为布,采取自然植物制作防染剂和染料,从生产到制作都蕴含一种手工自然之美,也表达了白裤瑶人对自然的尊重。

3.靛染中的环保理念

染色和防染材料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材料,这在生态循环中体现了环保的理念。除此之外,白裤瑶靛染采取的是人工发酵还原染色法,此方法的原理是靛蓝本不易于染色,需要加入酵母菌等微生物,微生物分泌生物酶后,可以使靛蓝逐渐还原为适宜染色的靛白。白裤瑶人民染色时,在勾兑好的燃料里加入生石灰和高粱酒,就是运用这一原理将原本不宜染色的靛蓝还原为靛白。整个过程没有添加任何化学原料,相对于现代的各种染色材料,白裤瑶靛染虽然不能色谱齐全,也没有现代染色材料色牢度高,但是在整个制作和使用的过程中不存在环境污染现象,所有材料都能被降解。除此之外,由于靛青的原材料靛蓝本来就是药用植物,因此在衣物使用过程中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这些环保理念的体现都是现代化学原料所不能达到的。

四、结语

文化人类学者认为,文化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恒现象。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包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①。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白裤瑶很多民众纷纷外出打工,穿民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逐渐打破了原本“母传女,姐传妹”的传统,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种植粘膏树和靛蓝的人也逐渐减少,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做民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白裤瑶靛染是经历祖辈几代相传的自然生态事物和现象,政府方面应采取相关保护和传承措施,将这门古老的民族手艺流传下去。

注释:

①玉时阶.瑶族服饰.南宁: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李雅日.以刀为笔绘乾坤——白裤瑶粘膏画传统技艺调查研究[J].装饰,2014,06.

[2]贾京生.凝练之美——论中国民间蜡染艺术形式要素的构成美[J].美与时代,2009,12.

推荐访问: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