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题目

我国冬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7 08:39:52   浏览次数:

zoޛ)j香۲总结多年工作经验在这里和小麦工作者以及广大农民朋友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032038

引言

我国主要种植冬小麦,春小麦只在低温和高海拔地区种植面积较小,大致以古长城为界,长城以南主要种植冬小麦,以北是春小麦。馒头、面条、饺子、包子和其它花色面食是我国主要消费食品,特别是我国北方,普通家庭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基本上是,早餐馒头稀饭各式小菜、午餐各种面食、晚餐馒头稀饭热菜,所以,可以说小麦是我国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因此小麦安全生产也就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问题以及社会政治稳定。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在黄淮流域每年可以收获大约1.2亿t优质冬小麦,代表品种有20世纪50—60年代的丰产3号,20世纪60—70年代的小偃六号,20世纪70—80年代的小偃22、周麦18,20世纪90年代的西农979以及最新育成的西农20,这些具有综合优良性状的小麦品种为提高小麦生产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彻底解决温饱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近年来多种病虫害严重影响着小麦安全生产,病害主要有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虫害主要是蚜虫、吸浆虫、叶螨。那么怎样有效防治病虫害以确保小麦安全生产呢?本文从病虫害发病机理出发结合多年大田管理经验制定出详尽的冬小麦“一喷三防”工作方案,这里和小麦工作者以及广大农民朋友们共同探讨分享。

1     “一喷三防”简介

1.1     “一喷三防”概念

“一喷三防”是针对我国北方冬小麦安全生产产生的概念,指一次喷施可以达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的效果。就是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微肥、抗旱剂等)混合喷施防病防虫防干热风,并且减少倒伏增加千粒重,简称“一喷三防”。

1.2     “一喷三防”的最佳时间

小麦生育期和病虫害发生时间及危害程度不尽相同,一定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好“一喷三防”的最佳时机,还要注意当地农业管理部门的统防统治信息。我国北方多数麦区“一喷三防”最佳时间一般在4月中旬—5月中旬之间 。

1.3     “一喷三防”注意事项

在购药时一定要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农资门店选购,不要使用已经产生抗性的农药,以免影响防治效果。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一定要先配制母液再进行二次稀释。田间喷施要在无露水情况下进行,喷药6h内遇雨应补喷。

小麦“一喷三防”是小麦丰收的关键,一般小麦“一喷三防”工作视具体情况进行1~2次,作业时间最好在下午以避开上午小麦授粉。本文就防治赤霉病、纹枯病、吸浆虫对小麦产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防治与不防治赤霉病产量增幅13.3%、纹枯病1.59%、吸浆虫8.17%,说明只要把握好防治时间就能获得显著的防治效果(见表1)。

2     我国冬小麦常见病害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2.1     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于穗期多雨气候潮湿的地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小麦赤霉病的常发区。近年来随着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如群体密度增加、感病品种的推广和秸秆还田面积增大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北扩的趋势,沿淮地区也成为小麦赤霉病的重发区。小麦赤霉病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雪腐镰孢菌烯醇(NIV)、玉米赤霉烯醇等多种毒素。根据产生毒素类型的差异可分为3个化学型:3-AcDON、15-AcDON和NIV,其中3-AcDON化学型菌株治病力和产毒能力最强。我国来自温暖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菌为3-AcDON型,来自冷凉地区的赤霉病菌一般为15-AcDON型。抗性稳定的品种主要有扬麦158、宁麦9号、淮麦20、和郑9023、西农979。防治时应选在扬花初期“见花就打、遇雨再打”。氰烯菌酯戊唑醇防病效果稳定,成本低兼治白粉病,用水量控制在450L/hm2。近年来病菌开始产生抗药性,因此认为品种+药剂综合防治效果最佳(见图1、2)。

2.2     锈病

小麦锈病是专性的活体寄生真菌,完全依赖于从活体寄生细胞获得营养以生长和繁殖,小麦锈菌归于担子菌纲的病锈菌(puccinia)。小麦锈病分为叶锈病、条锈病和秆锈病,呈现的病状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在3种锈病中叶锈病分布最广,在全球小麦种植区都有发生,在我国西南和长江流域一带发生较重。叶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形成许多散生排列不规则圆形至椭圆形的橘黄色粉疱(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后期在叶背面表皮下产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叶锈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病害的发生流行与品种的抗病性、病原菌的致病性、春季降雨量等因素有关,春雨多温度高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小麦条锈病危害以叶片为主,叶鞘茎秆及穗部也有发生,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受害,受害叶片上产生大量黄色粉疱(夏孢子堆),成株期排列成条状与叶脉平行,后期在同一部位長出黑色粉疱。夏孢子堆呈鲜黄色,狭长型至长椭圆形,冬孢子堆狭长型埋在表皮下成条状。目前对锈病具有优良抗性的品种还很少,所以防治锈病主要依靠三唑类药剂拌种或病叶率达5%时化学喷施防治(见图3、4)。

2.3     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典型症状为叶片表面产生绒毛状菌丝,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即分生孢子。小麦成熟时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即白粉病菌的有性时代闭囊壳。小麦白粉病原有性态为禾布氏白粉菌(Biumeria graminis),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危害小麦的为该菌的小麦专化型。该病原的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小麦白粉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17℃左右不耐高温。小麦白粉病病菌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不高,相对湿度0%~100%都能生长,相对湿度高更适合生长,其分生孢子对紫外光和直射阳光敏感。小麦白粉病病菌在流行季节喜降小雨,短时大雨对白粉病的流行不利,主要原因是孢子不耐大雨冲刷。近年来沿海等地发病重,很多田块小麦功能叶受损,不少田块白粉病甚至扩展到穗部芒上,很多地区药剂防治的效果不理想。白粉病可以通过合理施用氮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温度来抑制发病率,但更有效的办法还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重点保护上部功能叶,孕穗期至扬花期当上部3片功能叶病叶率达5%左右时应增强防治力度,以减轻后期防治压力。药剂可使用三唑酮(有效成分用量150~180g/hm2),或丙环唑(有效成分用量120~150g/hm2),或氟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见图5、6)。

2.4     纹枯病

小麦早播、湿度、土壤类型和播种量均是影响纹枯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其中湿度是春季发病的主导因子,3—5月的雨量与发病程度密切相关。一般砂壤土地区纹枯病重于黏土地区,黏土地区重于盐碱土地区。中性偏酸性土壤较碱性土壤发病重。小麦播种量较大时纹枯病发病严重,因此防治时应适当晚播控制播量和底肥,增施磷钾肥降低田间湿度,并选用抗耐纹枯病品种,早播地区进行药剂种子处理和包衣,压低冬前发病高峰。早春进行进行药剂喷雾防治,药剂可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等,它们对小麦纹枯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见图7、8)。

3     我国冬小麦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

3.1     蚜虫

全球小麦蚜虫种类有2000多种,我国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3种。麦蚜前期主要集中在植株叶片正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植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其分泌的蜜露还可诱发煤污病的发生,同时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特别是小麦黄矮病危害最大。针对小麦蚜虫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6000~7500倍液,或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20000~30000倍液(见图9)。

3.2     吸浆虫

我国小麦吸浆虫主要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2种,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平原麦区,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小麦吸浆虫主要危害小麦花器并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籽粒浆液,造成瘪粒空粒。防治时必须坚持“播期和蛹期以土壤处理为主,穗期成虫以补治为辅”的策略。合理的耕作栽培制度如适时早播和种植晚熟品种,使抽穗期和成虫羽化高峰错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茬后深翻等控制吸浆虫的发生,种植抗性品种保护天敌等措施可达到基本控制的目的。小麦孕穗期至抽穗前,可用5%毒死蜱颗粒1000~1500g/667m2,加20~25kg细土,均匀撒在麦垄内,若灌1次水效果更佳。抽穗后喷施4.5%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者用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0~20g制成毒土撒施(见图10)。

3.3     叶螨

小麦叶螨主要有麦圆叶爪螨和麦岩螨2种,麦圆叶爪螨分布在我国N29~37°地区,麦岩螨分布在N34~43°地区,有些地区两者混合发生危害。以成螨若螨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后变黄甚至枯死。植株矮小发育不良,严重的整株干枯。麦圆叶爪螨和麦岩螨均具有假死性和在土缝中潜藏的习性,可结合灌越冬水防治。药剂防治一般采用15%哒螨灵1500~2000倍液,或4%联苯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5%阿维菌素7500~15000倍液均匀喷雾(见图11)。

4     小结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约0.3亿hm2,仅次于水稻位居第2,面积大、分布广、产量高、营养全,为我国解决温饱问题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以及社会政治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小麦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据调查统计我国小麦常见病害有39种,其中真菌病害27种,病毒病害8种,细菌病害3种,线虫病害1种。常见虫害种类共237种,分属11目57科,其中重要虫害20余种,并且这些病虫害还在不断衍生出新的生理小种和变异种,给小麦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防治小麦病虫害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对垒的过程,相信在人们共同努力和坚持下一定会取得胜利,以确保我国小麦生产始终维持在优质高产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邵振润,周明国,仇剑波,等.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J].农药,2011(05):385-389.

[2]赵振华.今年这些小麦病虫害要重点防[J].农药市场信息,2017(06):56-57.

[3]黄旭晓.小麥病虫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浅析[J].农药与技术,2017(22):127.

[4]陈万权.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J].植物保护,2013(05):16-24.

推荐访问:冬小麦 病虫害 机理 发病 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