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入党自传

浅析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难问题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1 08:37:23   浏览次数:

【摘 要】20世纪末,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作出了实现扩大招生规模的决策,从而使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攀升。伴随着高校扩招的步伐,大学生中贫困生的绝对数量也在增加。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就业观念传统,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现阶段贫困生就业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可能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不良的影响。本文从政府、社会、高校和贫困生自身等四个方面着手,提出了缓解大学贫困生就业难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高校 贫困生就业难 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045-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和满足广大家庭与学生上大学的迫切愿意,我国政府于1999年作出了实现大学扩招的重大战略。从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步入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大学扩招必然伴随着贫困生绝对人数的增加,据统计,扩招以前大学贫困生占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绝对贫困生人数占总数的6%左右;而现阶段高校贫困生的总数上升到30%,绝对贫困生人数则上升到15%。西部地区在经济方面相对比较落后,其高校贫困生人数比例自然会更高。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由于从小接受教育质量不高(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素质严重缺乏),除个别学习特别拔尖外,大多数贫困生的素质不高,再加上就业观念落后、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和社会关系缺乏等方面的影响,大学贫困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尤为突出的问题。因此,现阶段提出相关合理的就业对策以促进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解决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1.解决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西部高校作为西部地区的高等学府,承载着开发人才智力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光荣使命,而要使其使命得到有效地实现,关键在于如何把大学生就业落到实处,尤其是贫困生就业。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地方,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0个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左右;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4%;西部地区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85%左右。西部贫困生绝大多数来自于西部当地,他们承载着个人的梦想与家庭的希望,并且也将成为民族团结促进者和边疆统一的保护者。因此,现阶段着力解决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不仅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

2.解决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脱贫致富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意是指科学技术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要发展科学技术,关键还是要靠科技人才。贫困生作为西部地区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是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要充分发挥西部贫困生的聪明才智,莫过于给他们提供有用武之地的舞台。只能这样,才能实现贫困生人生理想,才能帮助贫困生家庭走出困境,也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西部地区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解决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这将对社会公平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上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表现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不公平现象有城乡不公平、地区不公平、男女不公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资源的不同而影响就业的情形比比皆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应该给予西部高校贫困生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保障贫困生在就业方面的权力,避免发生各种不公平的现象,而对经济政治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充分实现大学生就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贫困生由于自身与家庭条件的不足,在就业方面已成为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结果如何,也将进一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当前必须千方百计地促进贫困生就业,使贫困生真实感受到社会的关注与公平,从而成为和谐社会的有力推动者和构建者。

4.解决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有利于消除“读书无用论”对人们的误导

时下,在人们心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不读大学的人照样赚钱。”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一些家长为了眼前利益,当自己的孩子小学或中学毕业后就让其加入了打工行列。这其中固然有家长的重视行为,但其认识的根源还在于当前大学就业难的现状所致。自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的大学生不能实现就业,即使已经实现了就业,也有许多是进入中小企业,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者同工同酬,甚至有的是同工低酬,这自然会在人们心中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花费巨额成本培养一个大学生,最后却连就业都难以实现,这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因此要想消除人们心中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当前最为重要的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尤其是西部贫困生的就业。因为西部贫困生家庭经济贫困,解决就业,增加收入对他们来说显得尤为迫切。

二 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贫困生自身综合素质欠缺

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个人自身的先决条件等。贫困生父母为了生活基本上整天在外干活,再加上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也不高,家庭教育对贫困生素质的提高极为有限;由于从小生长在偏远的乡村,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学校教育质量低下,尤其是在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贫困生由于缺乏特长,在校期间一般只注重专业课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平时基本上不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因此贫困生普通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能力缺乏。一旦毕业走上就业市场,就会出现不良的心理现象(如:自卑、胆怯、紧张等),以及交际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而影响到自己的就业。

2.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偏差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原来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意味着国家要把大学毕业生推向市场,这对于贫困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大学生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到满意的工作,不仅要有优秀的成绩、良好的综合素质,还必须具有一个漂亮的外表。换言之,就是要注重外表形象包装,这对于本来就经济拮据的贫困生来说,无疑是给他们增加了就业成本(如简历制作费、简历邮寄费、车船食宿费、形象包装费等)。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家庭贫困也使西部高校贫困生错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3.贫困生就业观念陈旧落后

西部高校的绝大多数贫困生来自于偏远的乡村,由于从小受到“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认为读书就必须光宗耀祖”。而要实现他们当初读书的理想,只有通过就业途径才能解决,所以贫困生就业大多都倾向党政机关和国家企事业单位。再加上大多数贫困生都有迫切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状况的需求,所以贫困生就业时,基本上选择有保障的单位,这种择业观念必然会把他们自己局限在狭小的就业范围内,从而错失许多就业机会。

4.贫困生家庭社会关系较少

中国是一个人情关系比较浓重的国家,办事靠关系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古人云:“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人之间的关系。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困难,而关系是靠走出来的,这对于生活本来就比较拮据的家庭而言,无疑是异想天开的事情,所以贫困生在就业时,与家庭条件富裕的大学生竞争在无形中会处于弱势地位。当然笔者并不是鼓励大家都挖空心思去找熟人、送礼、走后门搞关系,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人托人找关系而抢走了贫困生就业的机会。

三 解决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对策

透视当前贫困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贫困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社会、高校的因素,也有贫困生个人的因素;既有经济上的困难,也有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以人为本”,政府、社会、学校三方面结合起来,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合作,同时再加上贫困生个人的主观努力,相信贫困生就业难的局势一定能得到扭转。

1.各级党和政府要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灵活多样的政策以促进贫困生就业

西部贫困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和西部地区应该针对西部贫困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更加具体、系统、优惠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理顺贫困生就业机制来帮助他们实现充分就业。国家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奖、助、贷、减、免、缓交学费、特殊困难补助等多层次的困难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随着贫困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需要国家加大资助力度,以及更多社会力量的帮助,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完成学业。同时西部贫困生由于自身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熟悉艰苦环境的特性,如能让他们在当地基层就业,发挥聪明才智,相信他们一定能干出一翻事业来。因此,国家和西部地区应加大力度缩小城乡两地就业市场的差别,改善贫困生就业环境,积极吸引和鼓励西部贫困生去西部基层地区工作。

2.西部高校要针对贫困生的现状,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与培训,以提高贫困生就业力

贫困生的就业顺利与否,不仅关系到贫困生本人的前途和贫困家庭的脱贫致富,同时也关系到西部高校能否持续发展。因此西部高校要从当地贫困生的普遍综合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强、就业观念陈旧等方面着手,在大学期间有规律地组织专家与学者对贫困生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以提高贫困生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并且组织贫困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3.用人单位要适当给予贫困生锻炼的机会,以增强贫困生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008年11月,国务院六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大力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积极性高、管理规范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见习基地。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他们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作为解决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应该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尽可能多地吸纳大学生就业和见习,主动为国家分忧解愁。西部高校贫困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已经成为大学生中一个弱势群体。为此,用人单位更应该给予在校贫困生更多的帮助与支持,主动与西部高校沟通合作,吸纳贫困生进企业实习锻炼,在就业实习中增长知识与才干。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贫困生切身体会到用人单位的温暖,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4.西部贫困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努力学习,参与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的素质应该是一种综合素质。而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是必须具备过硬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实质上是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但是,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有的毕业生表现得信心不足,心理素质差,缺乏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这种社会的高要求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矛盾,使得大学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其中西部贫困生显得更为突出。据调查,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贫困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涉猎各方面知识,同时还要适当地参与校内外组织的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也是为自己就业奠定基础。

5.积极引导西部高校贫困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行为决定思想观念,但思想观念一经形成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西部贫困生之所以会有传统陈旧的就业观念,主要还是环境因素引起的,所以社会与学校有义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以及对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克服各种心理障碍。西部高校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贫困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树立自信,让他们认识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现象,是一个普遍问题。教育西部贫困生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积极转变就业观,树立一种正确、科学的就业观,要使他们明白“三大”(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并不意味着就是最好的出路,去中小企、到基层、回家乡就业以及自主创业一样可以做出成绩,一样可以改变自身和家庭贫穷的命运。

一个人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贫穷和富有,但贫困生同样拥有就业的权利。贫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社会对贫困生产生的种种歧视与不公现象。西部高校贫困生同样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开发西部与建设家园的主力军。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来关注西部校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就业问题,期待着就业难的问题能够得到尽快解决。

参考文献

[1]林如真.浅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资讯,2008(7)

[2]张彩玲.我国就业压力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J].辽宁师大学报,2006(6)

[3]王志刚.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4]李浩然.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圈,2007(9)

[5]孙长缨.高校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走进农村基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1)

[6]赖常青.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透析[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8(4)

[7]符铁军、尚道文.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8)

〔责任编辑:陈晨〕

推荐访问:浅析 贫困生 西部 高校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