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程序知识

19世纪中国城市群的初显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4 08:41:39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地域限制,由地域临近、经济上互补的若干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成为新的竞合单元,城市群内部间的资源重整、合作共赢正成为新的经济特征,城市间的竞争也逐步走向城市群间的竞争。而随着京津城际、武广高铁、郑西高铁、福厦高铁、沪宁高铁等高铁线路的开通和建设,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将大幅缩短,城市之间经济活动空间和生产力的辐射范围也将因此而扩大,并最终带来人们出行方式、消费半径、消费形态以及媒体接触习惯的变迁。

关键词:城市群;19世纪中国;初显;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24-01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城市的形成、发展极为缓慢,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联系极为松散,许多地区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状态,不少城市也处于孤立、半隔离的境况,这时候无所谓城市群。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增进,沿海的大中城市发展较快,沿海城市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的加工工业中心和贸易口岸,近代工业的发展、交通线路的改善、港口码头的兴建、区域内部城市之间联系的加强,都促使了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以来,由于对外开放,传统社会解体,现代经济在部分城市中生发,一些区域内重要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核心城市。一般地,城市体系内往往有一两个核心城市的支撑。一个城市被称为区域核心城市,意味着此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越区域内其它城市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城市人口、交通、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核心城市应具有相当的人口,这些人口既为经济活动提供从业的力量,又形成一部分消费商品的能力。核心城市还得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这样便于商品的集中与流通,同时交通条件还利于核心城市与所倚靠的腹地农业区域之间的联系,便利于城乡间经济的对流。当然,核心城市本身应具有一定的工商业基础,在19世纪这种基础更多地体现在应当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部门和设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服务部门,从而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最重要的是,核心城市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经济聚集力和辐射力,能够把周围的城市吸纳在自己经济影响力之下,从而加深一个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有些区域,虽然也有个别规模较大的城市,但与周围的城市联系不紧密,城市内聚力不强,难以把地区经济整合在一起,更谈不上形成了一个联系发展的整体,所以也不能称作是城市群。例如,作为中南地区经济中心的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历史上有“九省通衢”之称,为全国水陆交通的一个重要枢纽和最大的内陆港口城市。早在西周时期,武昌是楚王熊渠的的领地,称为“鄂诸”。汉末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在武昌和黄鹄山(蛇山)筑城,汉阳在东汉时期就成为停泊商船和游览的地方。清代初期,汉口即以商业繁荣著称,当时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天下四大名镇。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武汉市逐渐成为中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但是,武汉与中南地区沙市、宜昌、岳阳、长沙等湘鄂两省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有限,还不能将这些城市吸附于自己经济羽翼之下,形成一个城市发展群。

作为一个城市群的存在必须要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地理上的,即该区域必须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必须是一个自然地理条件相对统一的地域;二是经济上的,即该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紧密,城市之间有着一种互惠互利的经济发展关系。在人口聚集和城市发展的基础上,19世纪中国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华北地区、以广州、香港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雏形。这三大城市群的形成,是19世纪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和区域城市之间联系不断加强的结果。

不过,因为19世纪中国的城市群还处在孕育时期,孕育阶段的城市群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具体说来表现如下:

三大城市群位于沿海一隅,背靠某一农业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传统农业区,这也说明早期城市化与农业生产力有着莫大的关联。限于19世纪中国国内交通技术条件,铁路运输才开始起步,水路运输是商品运输的主要渠道,陆路运输只是水路运输的辅助地位,这种情况决定了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对农业和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城市化也只可能出现在地理位置较好的长江或者沿海地方。除了农业与地理条件外,城市群的出现也与该区域内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有关,这里有着历史上的传延性。广州在公元二世纪就是我国与南洋、印度、罗马通商的重要口岸,从汉代起它就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二千多年来对外贸易经久不衰。天津自建卫以来,就是京师的门户,漕粮的枢纽,长芦盐的集散地,转运贸易较为兴盛。上海更不必说,不仅自身商业繁荣,在鸦片战争前就被外人视为“通商善地”,而且上海周边有无锡、南通、苏州、常州、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十多个大中城市而且小城市和城镇密集,便利于形成一个城市发展的群体。

城市群内部自我增值程度不高,即在19世纪工业对中国城市发展并不居主要作用,城市大都是在开放的背景下因进出口贸易或国内转口贸易的发展而兴起,两种贸易形式表现为国内商品市场与世界市场的对接及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商品融通。在对接与融通的过程中,区域内部城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主要是商业的流动,缺乏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及现代文明的普及。城市群内部因商业的纽带而产生联系,但由于这种商业对地理条件的要求极高,使得城市群内部核心城市对其它城市具有很强的吸附力,但是其它城市缺乏自我独立发展的能力,一遇战争的破坏或商业路线的改辙,城市将限于止步不前的境地。而且,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也只是处于发展的过程中,这表现在城市工业发展程度不高,城市内部功能单一、结构简易,城市建设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布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交通体系也未能形成等诸多方面。

作者简介:杨荣庆(1972—),男,江苏泰州人,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史及台湾史研究。

推荐访问:中国 城市群 初显 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