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分析材料

设计本质的中国化阐释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8 08:48:08   浏览次数:

1、20世纪前期:实业救国的实用美术

在中国向世界学习的初期,经由“明治维新”而成功实现现代化的日本成为最主要的学习对象。在新式教育机构中,许多课程都聘用日本教员教授:中国国内更是有不少人去日本留学,学习新兴的科学技术。也正是在向日本学习的过程中,设计所对应的图案学科逐步确立了。并且出现了一系列图案课程的教材,如陈之佛于1917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图案教材《图案讲义》,赴日本留学归国后,又相继编写《图案法ABc》、《图案构成法》、《表号图案》等著作(图1)。设计所具备的大工业生产下设计、制造相分离的特征,在“图案”中也明显地显现出来。在20世纪二十年代之后,出现了与“Design”一词对应的“美术工艺”、“工艺美术”,较早使用这一表述的是蔡元培,在1920年的《美术的起源》中蔡元培写道:“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等”。m1927年蔡元培主持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筹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提案预定国立艺术大学由绘画院、雕塑院、建筑院和工艺美术院组成,这一方案后来体现在杭州国立艺术学院的建立中。在他的提倡下,1928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将以往的手工科目正式改为工艺美术课程。

在当时,即便从世界角度来看,设计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美化工业产品的外观,使新兴的机械化生产的产品在具备庞大生产量的同时拥有良好的外观,以此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中国学习设计的时候,正值西方现代设计史上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它们都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美术”的技法是设计的主要手段。另外,由于受日本“图案”现代与传统并重的特征的影响,中国的设计在具有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特征的同时,也强调着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这一特征在二三十年代的民俗学研究的带动下亦得到发展。中国引入设计是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振兴民族经济,在救亡图存、战火频仍的时代,设计作为行业、职业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但它作为一个现代性的专业、学科存在了下来,以“图案”、“工艺美术”的名称成为美术门类下的一大实用美术学科。

2、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特种手工艺术与民间美术

新中国成立后,饱经战火创伤的土地上百废待兴,各项事业都在积极地创建。作为中国设计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第一所国家级工艺美术专业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于195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与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图案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其英文名称为Central Academy of Crafts Art,Crafts Art主要意指手工艺术,从中可反映出这一时期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设计的实际内容,即作为设计(Design)一词对应的“工艺美术”逐渐丧失了现代“设计”的内涵,以手工工艺、特种工艺的内容取而代之。

设计作为现代新兴学科,是以工业时代的生产、销售方式作为基础的,其在20世纪初期被引入中国,也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以提高民族实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期中,产品并不直接面向大众市场,并不具有充分的商品特征。中国的设计发展也因此缺乏现代设计重要的发展基础--I业化生产与市场化销售,与设计对应的“工艺美术”也就很少有西方现代设计的内涵了。当西方现代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向商业设计靠拢,并结合众多的工程技术快速发展时,中国的设计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在理论研究方面,20世纪50年代的工艺美术保留对现代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人民生活用品的关注,但这反映在对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中;而在实践方面,在社会认同与政府管理中,对工艺美术的重视主要集中在观赏型手工艺术中。在当时,工艺美术的研究范围包括民间美术应该是很自然、很适当的。工业产品来本来不发达,小农经济依然强大,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主要还是以民间手工制品为主。现代设计尽管是以手工生产的对立面——工业生产的姿态出现的,但其实质却是超越于生产形态的人与人造物的关系,民间工艺美术可谓是纯粹“为生活而设计”的典范,从这一点来说,在当时的中国的具体条件限制下,工艺美术研究民间工艺美术是很适时的。并且,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民间工艺美术沉淀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处理人与人造物关系的经验与情感,这些都是现代设计很有必要去整理、借鉴的。(图2)但这样一种对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的认识在当时是超前的。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美术就应该是绘画、雕塑这些纯粹的艺术品,即便要算上手工艺品,也应该是美轮美奂、技艺精湛的景泰蓝、象牙雕这类艺术品。民间工艺美术成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并不具有艺术含量。这样一种以“绘画”为中心的审美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民间工艺美术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处在“日用而不知”的状态,很少有人投以关注。建国初期对民间美术的关注也主要是侧重于其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与传统工艺,以及出口创汇的经济价值。作为观赏性艺术品的特种工艺在这些方面显然更具优势。(图3)以至在不久之后,由轻工业部门设置了一个以手工艺为主体的“工艺美术系统”。加之在艺术教育体系中,工艺美术作为一个专业长时间依附于“纯”美术之下,素描、色彩成为基础课,陶瓷、染织成为主导专业,工艺美术实质上已成为特种手工工艺的代名词。

3、20世纪80年代:回归“设计”本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了十年浩劫,迎来了改革开放,各行各业都在复苏、发展中。工艺美术也开始了自己前进的步伐。经济的发展,开始显露出社会对实用美术的需求,这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与此同时,工艺美术依然是以狭隘的特种工艺与生僻的民间美术的形象出现的。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工艺美术仍然处在以纯美术为中心的边缘地带。因此,工艺美术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即是:如何发展工艺美术,使之重新回归设计的本质,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并为新时代的设计实践作出有效的指导。

在工艺美术领域的代表人物张道一的理论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一问题所作的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初,张道一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民间工艺美术。在他这一时期的论文中。工艺美术与民间美术是合二为一的,他希望在民间美术的历史传统中,分析、整理出现代工艺美术可以借鉴的规律、方法。尽管工艺美术与民间美术的分界线并不清晰,但工艺美术作为一个独立的、与设计对应的学科却是明确的。在1984年他直接以“设计”为题作《设计观念——工艺美术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强调工艺美术的设计本质,从历史、社会两方面的成因来批判工艺美术教学与实践中以绘画为主导思想的错误观念。1988年他作《中国民艺学发想》,正式提出建立中国的民艺学,以此将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作明确的区分。1989年他出版论

文集《造物的艺术论》,从理论的高度阐释他对设计——人的造物活动的理解:“工艺文化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文化。历史发展的序列告诉我们,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是从实用开始的,在实用中逐渐发展了审美。当社会分工逐渐细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自独立之后,工艺文化并没有解体,一直延续至今,因而它带有综合性和本体性。……通常所说的两种文化论,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很不全面的。事实上,人类创造的文化,首先是兼有物质和精神而不可分离的‘本原文化’,这就是工艺美术。”在他此后的理论表述中,“造物艺术”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大致等同于“设计”一词。在这一时期,工艺美术以“造物艺术”明晰了其学科内涵;民间美术则发展成为民艺学学科。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相互分离开来,成为两个明确的学科。这种分离使工艺美术区别于民间艺术而具有自身更为严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在客观上使工艺美术摆脱了附着于民间艺术之上的“守1日”、“乡土”、“手工业”等种种偏见,从而为工艺美术重回设计的本质起到了正名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一方面建构学科框架、发展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强调其不同于美术绘画、不同于民间艺术、不同于特种手工艺,从这两个方面来确立其以设计为本质的独立学科形象。

“造物艺术”是对工艺美术的理论提升,是对设计含义的本质阐释。它是设计进入中国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与西方现代设计隔离开的三十多年中,独立发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理论。其特殊之处在于肇始于工业社会的现代设计理念与源远流长的手工造物文化传统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设计的概念抽象为更广泛的造物活动;设计的研究内容则超越了具体的生产方式、生产目的等限制,成为“解决人的生活与人的造物活动的关系”。因此,“造物艺术”突出地强调了“设计”的文化性和历史性,在这两个方面树立了工艺美术的理论高度。(图4)

4、20世纪90年代:建立设计艺术学科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设计实践全方位的兴盛起来。不管是在设计的实践中还是在理论的发展中,“工艺美术”一词都越来越显得其局限性,“工艺”让人习惯性地想到手工业生产,“美术”则让人想到观赏性的绘画,这些词汇显然无法诠释设计,甚至是与设计格格不入的。新的词汇自然产生了,这就是“设计艺术”或者“艺术设计”。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新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一级学科“艺术学”下设八个二级学科: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将其与1990年的专业目录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学科框架的发展。首先是二级学科的艺术门类划分得更加规范严谨,将以前杂乱的专业归属到严整的艺术类型中,每个二级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涵盖着本门类下实践、理论各个专业方向。其次是在一级学科的“艺术学”之下设立二级学科的“艺术学”,作为研究整体艺术的具体学科。在这种改变中,新的“设计艺术”就包括了以前的这些专业:工艺美术学,工艺美术设计(含:陶瓷设计、染织设计、装璜设计、书籍装帧、服装设计、装饰绘画、装饰雕塑、金属工艺、漆工艺),环境艺术,工业造型艺术。从“设计艺术学”与相并列的其他二级学科的比较来看,“设计艺术学”几乎就等同于“实用艺术”的含义;从“设计艺术”自身所包含的各专业方向来看,“设计艺术”囊括了古往今来的各种“实用艺术”,包括有些已丧失“实用”的意义而成为观赏性艺术的品类,也包括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数码艺术设计,即是以“造物艺术”为核心的设计艺术体系。“设计艺术学”的建立完成了设计在中国发展的一条完整轨迹:图案一工艺美术一设计艺术。顺着这条轨迹,设计艺术自觉的归属于艺术学范畴下,成为工业时代最具活力的艺术形式:“设计艺术带有造物的性质,体现着人的基本活动,最能发挥人的本质力量,是艺术进入人文科学的重要途径。”

设计(Design),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由于设计、生产、销售的分离而产生的新学科,在20世纪初就作为新式教育的学科引进到中国,在这一时期内,主要以“工艺美术”的学科名称存在下来。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在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发展的产物,与西方主流的现代设计相比差异明显。其显著的差异,也即其显著的特征就在于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缺少现代设计所依赖的大工业生产的土壤,并且中国的工艺美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与悠久的手工艺设计历史,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工艺美术的独特面貌就在于:理论研究中,以民间工艺美术、古代工艺美术为主;实践中,社会认同与政府管理中,以观赏型的手工工艺为主。这两者都与西方现代设计相去甚远。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历史的全面转折,在新的历史时期,各行各业都自觉地将自己投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去。在这种背景下,工艺美术的历史使命就是:重回设计本质,传播现代设计理念,建立现代设计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推动设计实践,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向着这一目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艺美术努力塑造着以设计本质为中心的现代学科形态,并最终形成“设计艺术学”学科。它是对80年代之前工艺美术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它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中国历史悠久的手工艺制造经验,并且将手工艺时代的设计与现代设计融合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造物文化论”。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就主要体现为对设计本质的中国化阐释的历程。

推荐访问:中国化 阐释 本质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