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先进事迹

从“龙江制造”到“龙江智造”的跃升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9 08:54:47   浏览次数: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制造业水平上。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也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70年砥砺前行,70年不懈奋斗。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已能生产40个大类、162个种类、364个小类的上千种工业产品,基本形成了以中直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装备、能源、石化、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等主要行业为主体,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

70年来,“龙江制造”步伐铿锵。发电设备、重型装备等一批主导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器、嫦娥探月工程、北斗导航、蛟龙载人潜水器、C919大型客机、国产首艘航母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龙江制造”综合实力得到充分展示。

70年來,“龙江制造”硕果累累。从我国第一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开创新中国制造发电设备的历史,到我国首台25兆瓦海上平台用国产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填补海上平台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国内空白,“龙江制造”在一次次追求卓越中创造历史,工业领域的一项项“全国第一”在龙江大地诞生。

70年来,“龙江制造”群星闪耀。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中车齐车集团有限公司、哈电集团、中船重工七○三研究所、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等一批企业享誉全国,核电装备和燃气轮机、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高速重载铁路货车等一批创新产品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1988年,中国一重研制成功国内首台锻焊结构热壁加氢反应器,结束了中国石化工业重大技术装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资料片)

70年来,“龙江制造”走向世界。哈电集团的产品和服务已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以哈药集团、哈量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收购国际知名品牌、吸收先进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已取得巨大进步。随着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日益深入,“龙江制造”勇敢“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对外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龙江制造”装备新中国

黑龙江地区是新中国工业建设最早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原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当时煤炭工业有鹤岗、鸡西两个主要煤矿;机械制造行业有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机车车辆厂和牡丹江铁路修理厂;建材行业有哈尔滨、牡丹江两个水泥厂;其他行业有阿城、哈尔滨两个粮厂以及哈尔滨双和盛火磨厂、老巴夺烟厂、发电厂等十几个较大的厂矿企业。此外,还有一些小型的加工修理厂和油、酒、米、面等农产品加工厂。当时,这些大小工厂绝大部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下。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仅用3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但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部门十分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仅能制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大量工业产品依赖进口。在这一时期,得益于国家“南厂北迁”战略布局,为黑龙江地区日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2年,因朝鲜战争爆发,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辽宁省的25个工厂迁至黑龙江、松江两省。在当时时间紧、任务急的状况下,北迁工厂的工人们带着大量设备和物资,冒着严寒北上。

1950年10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第五厂由沈阳迁至哈尔滨,首批172名创业者落脚在了哈尔滨市顾乡屯康安2道街6号,开始了他们在黑土地上的创业。当时工人们住在尼姑庙和马车工会的马棚里,生产车间设在农具厂和粮食公司的仓库。仅用了1年时间,电机厂房就破土动工,哈尔滨电机厂由此诞生。1951年12月,新中国第一台单机容量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哈尔滨电机厂研制成功,并于1952年安装在四川省下硐电站,1959年迁至四川省苏雄电站,实现了我国水电产品自行设计制造“零”的突破,也开创了新中国制造发电设备的历史。

包括哈尔滨电机厂在内,原驻辽宁省沈阳、丹东、营口等地的25个规模较大的军工、机械、造纸、纺织、橡胶等骨干企业,陆续迁往松江、黑龙江两省的7个市县,成为当时黑龙江地区主要的工业力量,对黑龙江省工业布局的改善、工业产能的提升、工业精神的凝聚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为“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工业基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1953年,我国已从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进入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阶段,经济建设有计划地稳步展开。在这一时期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又有22项落户在黑龙江地区,其中包括被誉为“共和国国宝”的中国一重、“共和国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已合并组建为哈电集团的我国制造大型发电设备的联合舰队“三大动力”、新中国首批航空企业航空工业哈飞、为我省煤炭工业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鹤岗、双鸭山矿务局的两个竖井和两个洗煤厂以及我国轴承、仪表、工具、电碳、造纸等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

正是这批骨干企业的建设,搭建起了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四梁八柱”,也成了黑龙江省现代化工业建设的起点。自此,浸染着松花江畔产业工人艰苦奋斗的汗水、凝聚着黑土地上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辛劳,一批批“龙江制造”从黑龙江省走向全国,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龙江制造”与新中国的工业同步成长、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龙江制造”累计为国家贡献了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的铁路货车,以及超过三分之一的大重型机械和电站成套设备、重型高档机床、坦克和重型火炮。黑龙江省作为“共和国长子”,勇挑重担、勇担重责,有力地挺起了新中国工业的脊梁。

“龙江智造”引领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专项规划,从政策层面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省工业规模由小变大,技术水平由低转高,“龙江制造”逐渐转向“高精特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彰显制造业整体实力的大国重器相继问世,拥有历史厚度的龙江品牌持续叫响,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项目登上世界舞台,制造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空工业哈飞(即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指导下,开始了艰苦的二次创业。1980年初,为了能够开辟国际民用市场,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自筹资金率先在国内第一个采用国际通用适航标准,设计、研制生产了民用飞机——运12飞机。1982年7月14日,运12Ⅱ型试飞成功。运12是中国第一架进入国际市场的轻型多用途运输机,也是中国第一个按国际适航标准自行设计、制造的轻型运输机,开创了中国民用飞机适航合格审定的先河,在中国民用飞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今,运12已经累计销售200余架,覆盖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

1990年,中船重工七○三研究所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核电站启动调试锅炉,为大亚湾核电站常规岛1000兆瓦汽轮机及辅机调试、试运及并网发电提供了可靠保障。

1996年,中国首次出口的300兆瓦反应堆压力容器,产自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

由中车齐车集团主导研发的C70E型敞车是我国目前散货运输的骨干车型。图为中车齐车集团成员企业齐车公司C70E型敞车生产现场。沈志刚/摄

2004年,我国第一颗新技术演示验证小卫星、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小卫星“试验卫星一号”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并送入太空。

2011年,位于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拖黑龙江现代农业装备基地生产的国内自主生产的最大马力(220马力)拖拉机下线,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2012年,大庆石化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龙头项目——新建60萬吨/年乙烯装置,生产出合格丙烯和乙烯产品,标志着我国首套国产化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工业化获得成功,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乙烯技术依赖进口的历史。

2016年,哈电集团“燃用准东煤超(超)临界锅炉研制及工程应用示范项目”荣获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这是我国电站装备制造业的首个中国工业大奖。

2018年,黑龙江省装备工业实现产值1164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专用设备、通用设备、金属制品、制造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成绩亮眼。一项项成绩,一份份责任,标注着“龙江制造”助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历史坐标。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两家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时指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现在,国际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我们必须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

2019年6月,《黑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规划(2019—2025年)》出台,提出建设“433”工业新体系,即优先发展绿色食品、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产业,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三大先导性产业,优化提升化工、汽车、传统能源三大基础性产业。这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黑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新局面的务实之举。

作为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是黑龙江省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回望过去,“龙江制造”全力支援国家建设、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为黑土地赢得了荣光和骄傲;展望未来,“龙江智造”必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在助推黑龙江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过程中,更好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

推荐访问:跃升 制造 龙江 龙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