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报告

语文的感悟式教学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6 08:41:50   浏览次数:

“感悟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由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对文本理解、思考的阅读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等要素对文本进行理解、思考、体悟。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上的师生民主平等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语文阅读课堂更具诗意和生命力。

一、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教学重点

高中语文教材体裁多样、风格迥异,因此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教学重点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杨绛的《老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人叙事散文,鉴赏文本细致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学会善待他人,关爱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是课堂教学重点。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老王的职业、身体状态、居住条件等方面入手,去感悟老王物质贫乏、身体残疾、饱经沧桑的这一底层人物形象特点。接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品味文章中结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含义,生活中总会有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关爱不幸的人,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由此,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如果是你,你会把这种责任往自己身上扛吗?杨绛为什么会有这种责任感呢?”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层层引导,学生最终会悟出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心怀善意,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触手可及的小事,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如此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可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教有所获,学有所得,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准确把握教学重点,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结合文本写作背景,感悟教学难点

文本阅读的难点,往往是作者独特的思想认识和生命体悟,也是文本的情趣与理趣所在。由于受人生阅历、知识积累、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往往很难直接通过文本读懂、读透其中隐含的丰富思想和情感内涵。因此,在进行感悟式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写作背景,借鉴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突破高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难点问题。

比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学生在阅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语句时,很容易将李白定位为一个乐观自信、及时行乐的诗人,而忽略他当时正身处“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这样一个写作背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他们品味出《将进酒》深藏豪放飘逸外表之下的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和渴望入世的急迫心情。教师对背景资料的引入和对文本信息的追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突破文本学习的重难点,从而获得中国文人对生命价值求索的顿悟。

三、拓宽阅读思维模式,感悟教学疑点

学贵有疑。古人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开阔的眼界和敏锐的思考力,帮助学生拓宽阅读思维模式,鼓励他们于无疑处生疑,敢于探究,领会词语的内涵和作者的匠心,品味出一番新意和深意来。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词,洞幽烛隐,见微知著,把握文章的精髓。比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两句诗中作者为什么没有用更符合琵琶自然属性的“声”或“音”,而是选择用不合场景的“语”字?面对这样的疑点,学生只有真正走进文本意境,拓宽阅读思维模式,洞悉作者和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才能悉心品味出“语”字的妙处——这是作者听了琵琶曲后的感受,在作者眼中,琵琶女演奏的不仅仅是琵琶乐曲,更是在诉说自己的心声。

四、品味鉴赏文本语言,感悟文本美点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它们的语言或明白晓畅,亲切自然;或朦胧隐晦,意蕴深远;或雄浑豪放,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委婉含蓄……这些文字往往在轻描淡写中饱含哲理,充满思辨,富有情趣,值得我们认真咀嚼、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美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灵感受、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中学语文课堂开展感悟式教学显得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葛京京,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推荐访问:感悟 语文 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