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述职报告

剪纸教学中的“累加”文化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28 09:46:09   浏览次数: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以正确的教学方向为基础,由每一节课的教学累加而逐步显现的结果。因此,我校的课堂文化强调“累加效应”。从累加角度看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和全面把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将学科知识由“点”到“链”再到“网”,着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种“累加”效应,在笔者的剪纸教学中有显著的体现。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美术教材安排了剪纸教学。从内容上看,学生对于剪纸的认识,从撕纸、刻纸到剪纸,从剪窗花到拉花再到团花,是逐渐深化的;从技法上说,从直剪到折剪再到掏剪,从阴刻到阳刻再到阴阳结合,从二方连续到三折、四折、六折乃至更多,是逐步深入的,因此,教师对教材中知识体系的架构要体现知识与技法的梯度变换。

民间剪纸艺术与民俗知识的累加

为了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文化内涵,笔者在每一节课上都试图对本知识点的文化背景作深度挖掘,如:小学四年级第7册《剪挂笺过新年》一课,笔者努力提升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知识和技法的掌握。

为了增强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了解,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知识积累。除查阅资料外,笔者到山东、陕北等地探访爱好剪纸的农村妇女,并对民间老艺人剪纸的情景做实地录像,还利用业余时间向民间剪纸艺人拜师学艺。

剪纸艺术与城市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对剪纸的亲近感尤为重要。教师在导入环节边提问、边出示图片,同时播放鞭炮的声音。“过年了,家家户户写春联、贴福字,还有就是贴挂笺。你们想在过新年时为家里剪挂笺吗?”随后播放一段山西农妇农闲时剪挂笺准备过新年的录像片。然后,介绍作为传统新年习俗的挂笺作品《年年有余》,引导学生观察挂笺的结构。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小组讨论,对挂笺内容、形式、寓意有了了解,此时教师开始讲挂笺的背景知识、吉祥寓意、文化内涵,讲民间民俗故事,学生听得饶有趣味,对民间剪纸产生探究兴趣。

剪纸知识和剪纸技法的累加

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知识分析新的知识。回顾此前学习的剪纸技法——直剪、折剪、掏剪等在挂笺当中的运用,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民间艺人一般都是剪随心走,感觉到哪里就剪到哪里,但对于四年级10岁的学生来说,虽然积累了一些剪纸的经验但毕竟很有限,难以做到直剪。在教学中分散难点,既要立足学生实际水平,又要尊重民间剪纸的基本创作规律,怎样找到切入点呢?经过反复实践,笔者结合学生学过的《巧用对称形》一课,设计制作图案对称式挂笺。这样,难点得到分散和突破,教师给小组提供大量的对称图案、对称文字,学生据此进行自主研究。

我校的课堂文化还非常强调对差错的理解和运用,差错是资源,运用得当事半功倍。在剪纸教学的设计中,笔者常常设计“问题与解决”环节,有意识地总结概括出学生在剪纸中常见的突出问题,如“图案剪断”、“线条过细”、“主题不鲜明”等。然后,我结合这些问题进行演示和示范,提醒、引导和帮助学生注意规避和克服这些常见问题,从而深化对挂笺技法的掌握。

题材扩展方面的累加

剪纸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表达手段。剪纸的题材,并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喜庆吉祥的图案模式,还可以增加现代创作元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创作的挂笺作品,如奥运福娃。由此,学生看到了剪纸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又如,在四年级《刻纸》一课,学生创作了大量现代的与自己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材。

学生掌握扎实的剪纸技法后,对于他们学习与剪纸技艺相关的艺术门类的课程会大有帮助。比如学生在刻纸、制作吹塑纸版画等课程中,能很快理解阴阳与各种纹饰,并完成有难度的作品。

“滴水穿石非朝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知识、技法、能力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但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昨天”,把握学生的“今天”,更需要教师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明天”,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累加 剪纸 文化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