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考察报告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与当代中国发展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9 08:43:14   浏览次数:

摘 要:近来,围绕公平正义的话题越来越多,其中对于教育公平正义的探讨也数不胜数。纵观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公平正义观念,但在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一过程中,有失公平正义这一矛盾体现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社会,教育公平正义的实现不仅要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物质基础,而且还需要政府的政策鼓励和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理论框架下,从教育公平正义的含义、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来对教育的公平正义与当代中国发展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公平正义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2-0-01

一、马克思主义下教育公平正义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现实的物质的社会生产实践为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各时期的著作中,我们发现虽然没有在哪一部来对公平正义观进行系统阐述,但是在其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中和对共产主义社会思考中是可以看出公平正义理论的雏形。

1.马克思对公平正义观的认识

马克思所认为的公平正义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建立在传统的公平正义观基础上,分为继承期、批判期和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形成期。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对近代自由主义正义观和古典正义观进行了抽象继承,马克思认为以人类共同体优先原则下的个性和自由和幸福。强调了个体选择的重要性,但未曾涉及个体权利方面的内容。马克思借助伊壁鸠鲁的哲学,强调人的本质在于体现了每个人都拥有作为人的自由的自我意识,并说明了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性。马克思在离开《莱茵报》后,对理论与现实、自由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思考意味着对传统正义观特别是自由主义正义观进行批判。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中强调人类的解放,并把属于人自身的东西归还给人本身,开始批判自由主义正义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时也意味着马克思批判的公平正义观的初具雏形。

2.马克思主义下教育的公平正义观

马克思指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 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拥有的一项平等权利。教育公平是指国民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占有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就是“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 就是实现社会条件下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可能的教育平等, 就是全体人民平等共享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成果。”概括起来看, 教育公平正义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 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现阶段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

现如今,社会把越来越多的关注点聚焦在了教育的公平正义实现问题上,保障教育权利的公平正义是摆脱教育落后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在教育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教育的层次、区域、发展水平呈现出了较大的差距,接下来我将从两方面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做简要阐述。

1.横观我国的教育发展的不公平

第一,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之间的不公平。从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五省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小学教育经费支出情况来看,东部五省区2012年教育经费支出平均为67579.5千元/每生,而内蒙古自治区为10936.78千元/每生两者相差六倍。从2012年普通中学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情况来看,东部五省区教育经费支出为15577.87千元/每生,内蒙古自治区为8942.67千元/每生,两者相差近两倍。第二,在经济发展水平程度高低基础上,城乡之间的不公平。第三,同一省份内部各城市之间教育的不公平以及同城市各农村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第四,校际之间的不公平。“985”“211”工程院校的设立,将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倾向这里,对其他一本、二本类院校的投资建设大大减少。

2.纵观我国的教育发展的不公平

我国教育发展从纵向来看,一方面是从教育体系来看,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这几个阶段出现的教育经费分配不公、经费资源分配透明度不强以及被受教育者入学难等问题。另一方面,从学校性质划分为初级职业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出现师资力量分配的不均匀。以上两个方面均存在着教育实现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三、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育过程的实施和实现过程中所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不可避免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矛盾的普遍性及特殊性。当前教育领域所出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样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原因:

第一,历史文化传统角度。从受众群体的范围来看,我国自古以来的文教传统影响着中国的教育观念,教育作为封建地主和贵族的特权,人民群众无力享受这一社会公共资源,再加上当时小农思想的泛滥,对教育的思想认识还远远达不到今天的水平。从教育本身来看,中国古代的教育仅是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书籍为本,多以私塾的形式出现。除此之外,还缺乏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所出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或多或少还受着历史的固有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就全国范围以东中西部来看,我们不难看出东部教育质量及教育投入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这与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教育资源投入不均。我国教育总资源投入的不足,必然引起教育事业的差异与不公正。教育经费是现代教育事业的血液,是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各级政府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等原因,导致了对我国教育事業所投入的资源一直很少。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支出中的比例一直低于百分之四,这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严重的不相称。

第三,教育本身固有的发展规律与现存领导政绩考核制度的内在矛盾,是教育发展不公正的内在原因。教育来源于社会,但是和社会有一定的距离,它的发展既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也可能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也可能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教育需要长期而持久的投入,短期不显效果,但影响面广泛而长远。而现阶段的领导政绩考核机制偏重以经济发展为考核的标准。所以教育事业的公正要改革现存不合理制度才可实现。

四、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第一,加大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使舆论导向正确的教育发展观,确保教育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主流媒体通过宣传“最美教师”活动、挖掘地方教育发展中的特色教育以及地方教育的优秀典型等内容,从正面给予引导,同时也要密切监督滞碍教育发展的个案,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邓小平指出,无论在什么时代,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而劳动者和知识分子的数量、质量及素质等都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健康、科学及可持续的发展。教育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加强教育起点的均衡公平发展。一切教育工作不公正的主要根源在于教育起点的不公正,而这就需要对教育资源投入的力度要加强。要想使我国的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实现公正状态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需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结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合力推动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教育资源投入的力度贯彻到各个层次和领域。

第三,政府是教育公平正义发展中的“第一责任人”角色的地位,因而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向世界教育和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学习和借鉴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管理思维,深化教育體制内的改革,各级各地政府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切实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支出比例,同时也建立一套专门对各地各级政府就教育事业的支出的最低标准,随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加投入金额,让科教优先发展战略及科教兴国战略在全国各地的政府施政过程中真正得以实现,让受教育者充分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4.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284.

[3]李红、许继光、丁威:《和谐社会呼吁教育公平》,《福建理论学习》2006年底2 期.

[4]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作者简介:赵雅思(1994-),女,汉族,内蒙古乌海市人,现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从于中国社科院民族学博士后赵图雅,专业方向是内蒙古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 公平正义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