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调查报告

基于品牌活动打造的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6 08:40:50   浏览次数:

【摘 要】志愿服务已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理念的有效载体,为保证志愿服务的有效、有序开展,高校大力扶植有学校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在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的打造中,寻求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

【关键词】品牌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学校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协会指导下进行,以广大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公益活动。每年3月5日志愿服务日、寒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大学生较为集中开展志愿服务的时间。此外,共青团中央组织开展的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活动,也是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形式。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学校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高校团组织也培植了一些在地方乃至全国颇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本文以苏州大学“惠寒”学校为例,旨在探讨基于品牌活动打造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建设,以期给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指导。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众所周知,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即践行奉献精神的过程。志愿者们在互助的过程中自助,既帮助了他人,促进了社会进步,又提升了个人能力,从而能够实现国家、社会、受助群体、学生的共赢局面。

(一)对学生本身而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高校也将志愿服务作为实现实践育人理念的有效载体。

1.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生活在象牙塔的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书本和网络两种渠道。在新媒体传播兴盛的今天,在价值观极具转变、多样化的今天,志愿服务的公益文化无疑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让学生们通过实践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主动关注社会中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2.砥砺学生品格。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精神境界并没有同社会同步发展,反而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在此背景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砥砺学生品格。

3.锻炼学生能力。扎实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应该是建立在对服务对象调查研究基础上的。且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不同,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也会相应有别。因此志愿服务的过程不仅考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考验与人沟通的能力。特别是在某些对学生专业要求较高的志愿服务基地,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同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相类似,这对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工作岗位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对社会而言。志愿服务内容繁多,在校学生从事较多的有社区志愿服务,扶孤助弱服务、学校所在地重大会议服务、赛事志愿服务等。因此,志愿服务受益群体广、受益人数多。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孤寡老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他们亟需社会的帮助。志愿者们针对他们的需求,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足够的帮助和关爱。志愿者们给予他们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对他们心理上的宽慰,及暂时解决生活困难,都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攻坚时期,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开始凸现出来。像人口老龄化,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由大学生这一支有朝气的青年人组成的关爱这些弱势群体的志愿者服务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品牌活动打造对志愿服务的促进作用

如上所述,志愿服务活动意义深远。志愿服务活动也越来越引起高校学生工作战线的重视,并且形成了各高校的品牌活动。品牌活动,顾名思义,又称精品活动,是在校园活动中具有一定文化传承性的活动。它有一支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活动的组织者从属于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公益性学生组织,活动的开展有声势有影响,且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它在校内外都具有一定的美誉度,既有常态化的活动,又有特定的活动基地。品牌活动的打造对志愿服务活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活动组织方而言。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支有朝气、有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首先,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因其在校内的影响力,能获得更多校内师生对志愿活动的认可与支持。从而使师生从情感上,从内心真正接受并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这既保证了志愿服务团队具有新鲜血液,拓宽了志愿服务参与面,又能充分调动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确保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在校内师生中形成合力,这是确保志愿活动常态化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其次,母校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也可以动员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学校校友参与,切实以优势的人力、物力、财力,补充进在校志愿服务人员这支主力军中来。

(二)对活动参与方而言。学生参与品牌活动,建立在志愿者符合招募要求和确保志愿服务质量的基础之上。进入志愿服务队伍后,还要针对职员服务的需求,进行与之相关的专业的培训。再者,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发展的要求,对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的不断深化、专业化、可持续化发展的要求,对志愿者的要求会日趋严格。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从最初的活动参与者,到逐渐成熟、成长,切实完成了个人的蜕化。志愿服务开展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用学生所长给社会提供有专业特色的服务项目。这整个过程既保证了学生学以致用,又能保证提供服务的高效性。如计算机专业开展的电脑义诊服务,能够提前让学生接触到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三)对活动受益方而言。学校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因其较高的影响力倍受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多方媒体的较高关注。另外,志愿者们在服务活动过程中,也将关注社会现象、社会弱势群体中存在的问题,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呈送政府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这样便能营造好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使政府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从政策、制度根本上扶持相关群体。品牌活动利用志愿服务在校外的影响,特别是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使服务对象吸引到更多的政府、社会机构、企业的关注,广泛汇聚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等的力量,帮扶好受助对象。

三、打造品牌活动,实现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

高校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给地方及其他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苏州大学“惠寒”行动是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品牌活动。2011年 “惠寒”学校总校成立,历经三年,苏州大学 志愿者“惠寒”行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截至到2013年12月底,共募集资金1231978.23元,捐出602992元。“惠寒”爱心行动获得《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也得到了苏州市、江苏省乃至教育部的认可,先后获得2012年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2012年苏州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2013年江苏省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提名奖。单从理论上而言,如何打造志愿品牌活动,以实现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一)注重文化的传承、志愿精神的宣扬。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活动,首先学校要有战略眼光,善于寻找当代志愿服务精神与历史人文的契合点。其次,要让志愿者们在活动中体验并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响应共青团中央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的号召,苏州大学追溯校史,打造了具有学校独特人文内涵的关爱活动。苏州大学杰出老校友谈家桢先生曾担任过校长的“惠寒小学”,秉承“惠寒”精神,对家庭贫困上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免费义务教学。时代在变,百年“惠寒”精神不变。苏州大学传承百年“惠寒”精神,号召全体苏大学子、教职工每人每月捐助2元钱,于2011年募资成立了苏州大学“惠寒基金”,用于捐资助学。“惠寒”行动通过捐建“惠寒分校”、“惠寒书屋”,设立“惠寒奖学金”等途径,切实帮助贫困子弟。除物质帮助外,志愿团队还利用寒暑期赴各地“惠寒分校”开展支教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在“惠寒”活动中,学生们切实秉承了志愿服务精神。再者,加大对活动的宣传力度,向更多的学生、向社会宣扬志愿服务精神。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加大在校内校园媒体的宣传;二是加强在校外媒体的宣传。

(二)整合学校资源,选树培植品牌。品牌活动的打造,需要学校大力支持,有意识地扶植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形成由团委指导,志愿者协会开展的井然有序的模式。品牌活动的打造过程,应该是集合校园多方面资源的合力的过程。首先,志愿服务活动要整合高校各部门资源。品牌活动的打造仅仅依靠学生团队是难以实现的,它还需要学校宣传部门、学工部、财务处等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品牌活动的选树,公益宣传短片的制作、公益活动专题网站的打造、人财物的科学有序的管理,都需要相关部门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其次,志愿服务活动要依托一个学生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应依托一个组织结构健全、职责明确的学生组织,负责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等志愿者队伍保持稳定的工作,此外,借助这一组织打造网络平台。如苏州大学对惠寒基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账目公开,每个学生的捐款去向都公开透明,明晰可查,保证将捐助的每一分钱都用到捐助对象身上。

(三)建立健全志愿者选拔培训体系,打造强大的志愿服务队伍。品牌活动的打造需要一支强大的志愿服务队伍支撑,活动在校内的参与面也较广。首先,学校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要有制度性的规范要求。高校应对社会实践学分有明确要求,将学生每学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次数做明确规定。其次,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一是通过网络化的志愿服务平台,实现学生志愿服务积分,以此作为评先评优保研等的重要参考。二是通过“总结表彰大会、颁发志愿奖牌、奖章的形式进行表彰激励”。再次,注重对志愿者队伍的选拔。志愿服务团队要通过招新不断扩充新成员,设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和条件,对照志愿服务需求,自愿选择合适的志愿服务活动。最后,加强志愿服务技能的培训。为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性,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相关技能的培训,进行志愿活动经验分享,开设系列专业讲座,如文化志愿服务、旅游咨询志愿服务、环保志愿服务,以帮助志愿者们掌握好志愿服务的基本常识和技能。

(四)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实现志愿服务基地化。打造品牌活动,高校应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以“惠寒”行动为例,至2014年7月底,苏州大学共在全国各地共成立了22所惠寒分校,每所分校由结对的二级学院共同维护。这既保证了活动所需后续资金,又保证了志愿者们持续对志愿服务对象要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首先,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活动,主动与有需求的地区进行结对,通过在该地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举行挂牌仪式,签订服务协议等方式,确立志愿服务重点活动阵地。基地的建立是在了解了服务基地的实际需求基础上的,实现结对帮扶,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其次,维护好社会实践基地,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内容。学校志愿者服务团体强化维护社会实践基地的意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能根据志愿服务对象的变更,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内容,以使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不断拓展与深入。最后,持续关注志愿服务对象,保证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除利用节假日集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外,应将志愿服务常态化,让志愿服务对象感受到来自志愿者持续的、持久的关怀。

(五)用好新媒体工作平台,创新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志愿服务活动还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模式。为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志愿服务团队要不断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如利用好在大学生中使用较广泛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能更方便、快捷地推广最新的服务项目。首先,应将新媒体平台作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可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转发活动链接发布活动预报,进行志愿者招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依托微博、微信等进行活动宣传,及时、迅捷地展示志愿服务者的风采。其次,将新媒体平台作为重要的活动阵地。活动开展过程,巧妙设计活动环节,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参与,保证活动参与的广泛性。

综上所述,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且任重而道远的课题。在建设过程中,高校应集合学校各部门合力,有意识地培育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品牌志愿服务活动,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志愿者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化、专业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论品牌活动的内涵[J].视听纵横,2013(4):83.

[2] 张春艳,冯婧.建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9):106.

作者简介:陈晶(1981- ),女,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推荐访问: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 高校 打造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