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调研报告

崔丽娟:湿地守护者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3 08:42:26   浏览次数:

zoޛ)j馟iZ总结和提炼,也是未来一生都可以受益的科研成果。

吃苦,也是享受

博士毕业后,崔丽娟只身来到北京,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开始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工作。没过多久,课题组成员都被这个小个子女生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折服了,無论是科研课题、论文撰写,还是组内事务,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她总能精准地把握当前的前沿方向和热点问题。看到大家都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崔丽娟也想尝试一下。她没有思考成败,只是专心选择研究方向,认真阅读文献,仔细制定研究方案,从起笔到完成一气呵成,最终,她的课题顺利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密集的科研工作免不了加班,在崔丽娟的办公室,灯总是亮到深夜,周末也总能看到她留守的身影。那一年,她一口气完成了9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湿地研究绝不是只坐在室内翻翻故纸堆,野外跋涉和风餐露宿才是常态。在沼泽或滩涂中开展野外调查,通常要穿着齐腰的皮裤,披上厚重的雨衣,戴上密实的蚊帽。穿上这身装备在泥泞里挣扎走上半天,常常是外面下着雨,衣服里的汗水也汇成“小河”。有时为了防止陷入泥里太深,必须保持快速移动。在福建泉州红树林里研究招潮蟹时,崔丽娟就带着研究生快速锁定招潮蟹的洞穴,飞速取样,不等淤泥没过小腿就冲向下一个地点,上演了滨海滩涂“泥上飞”。

野外调查过程中常常险象环生。在一次夜间采样回定位站的途中,崔丽娟看到远处有两点碧油油的亮光,当时她没多想。谁知回到站上,同行的老师立刻把门关上,擦擦满头的汗水长呼一口气。原来刚才看到的是一只野狼!

虽然野外工作很苦,但也常常能领略到人间的至美之景。崔丽娟至今还记得额尔古纳曲折蜿蜒的河道,沙漠戈壁中清澈的月牙湖,双台河口壮观的红地毯;也记得壮观的奥卡万戈三角洲,闹中取静的伦敦湿地中心,风光旖旎的荷兰北海湿地;还有在滩涂上追逐盲目乱蹦的弹涂鱼,在莫莫格偶遇的小憩的野生丹顶鹤,在芦苇丛中的一窝刚出生的毛绒绒的野鸭。这些湿地景色和野生动物,是她最喜欢同别人分享的奇遇。

著书,也是为了推动立法

凭借着杰出的科研能力和优秀的科研成果,崔丽娟很早就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头角。2003-2005年,崔丽娟被《湿地公约》从全球众多候选科学家中遴选出来,成为其科技委员会14名委员之一,并担任“湿地评价工作组”组长。此后,崔丽娟又先后两届出任委员和特邀专家,分别担任“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工作组”和“湿地恢复组”组长,参与了全球气候变化公约的增补工作以及《湿地公约》湿地恢复指南的编写工作。她研发的湿地恢复技术被《湿地公约》作为优秀案例推荐给世界各缔约国。

国际任职经验让崔丽娟接轨世界最前沿的湿地研究,也让她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湿地保护事业的重视。反观当时国内,湿地尚是法律条文中界定的“未利用地”“荒地”,既缺乏学者媒体的关注,更谈不上广泛的公众认知。在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接触中,许多领导也对湿地知识知之甚少。崔丽娟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和政策决策者对湿地不甚了解的情况尽快改观。

在如何说服别人接受湿地立法这方面,崔丽娟有着自己独特的技巧。比如在推动北京市湿地立法这件事上,她没有强硬推销自己的学术观点,而是诚挚邀请北京湿地主管部门的领导参加自己主办的学术交流会。会议上有《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有苏美核武器影响谈判环境专家,有湿地研究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几次精彩的学术盛宴后,湿地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引起了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即便拍板拟制定北京市的湿地保护立法。但在当时,立法部门对湿地并不了解。怎么办?崔丽娟又想出来一个好主意——写一本大家喜闻乐见并能广为传阅的湿地图书。《湿地北京》应运而生。

《湿地北京》是一本详实的学术作品,它集结了崔丽娟团队多年来对北京湿地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湿地科研的前沿进展。例如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北京地形和地貌,同时借助于潮土分布状况与河道分布情况,推演了亿万年前北京地区主要湿地分布范围,估算出不同年代北京湿地的分布和面积,展示了北京湿地的历史变迁;在复合人工湿地净化效果专栏中,介绍了通过调整湿地基质和植物配置,改变水力运行方式,提高湿地的净化功能等。《湿地北京》也是一本典雅的科普读物,内容博古通今,饱含诗词典故,体现了作者满满的人文情怀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为了保证书中图片的精美和原创性,崔丽娟团队联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举办了北京湿地摄影大赛,选取其中的优秀作品作为插图。“湿地北京”这个书名就受启发于一幅完美捕捉北京角楼和水中倒影相互呼应之美景的摄影作品。这本书更是通过切实的案例和有针对性的专栏,传递湿地管理的方法和目标,为从事湿地保护与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带来知识和理念的更新。

《湿地北京》一经出版,便被当作培训材料发送到北京市及各区县湿地管理人员手中,推动他们去了解北京市的湿地情况,更新湿地保护管理理念。从开始启动到最终颁布执行,北京市湿地保护立法走过了三年多时间。崔丽娟多次参与立法草案的编写,草案几易其稿,从薄薄的几页变为厚厚的一沓又变为薄薄的几页;其间她多次参与北京市人大、政府法制办和各委办局的立法协商,为精准有效立法建言献策,据理力争。在多方努力下,《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被称为“最严格”的地方湿地保护法规。其中,崔丽娟坚持和倡导的多条湿地保护管理理念被完全吸纳。三年后,这些理念又完整地体现在国务院出台的全国《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中。

科研,也是科普

在从事湿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崔丽娟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科技支撑重大课题、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几十项重大项目,编写了多项湿地管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组织开创了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工作,获得国际国内专利近20项,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崔丽娟本人也担任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受聘为荷兰屯特大学和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客座教授,并主持或参与多项国际项目,扩大了我国湿地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虽然科研任务繁忙,崔丽娟却尤其关注科普工作。她认为在当今的国情下,应该首先面向决策者和管理者开展湿地科普,他们能从根本上推动湿地的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也能利用政府力量开展大规模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因此,崔丽娟多次为不同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員开办湿地科普讲座,并带领相关人员考察湿地,结合现场讲解,增强他们的湿地保护管理理念。

为了扩大受众群体,崔丽娟和团队成员又先后编写了《认识湿地》、《神奇多彩的中国湿地》系列丛书、《中国湿地》等多部科普著作,还为《中国地理》《森林与人类》《知识就是力量》《中国科学报》《科普时报》《科技日报》等诸多杂志、报刊和网站撰写湿地科普文章。为顺应传媒手段的发展和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崔丽娟团队还制作了以网络和新媒体为载体的微视频、手机APP、电子书、微信公众号,开发了承载湿地知识的文化创意产品,极大丰富了湿地科普宣教的渠道。

崔丽娟多次率领团队为公众讲授湿地知识,他们走进凉山等老区,走进保护区,走进闹市,走进课堂,走进社区,科普活动的足迹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崔丽娟的品牌科普课程尤其受到欢迎。丰富的经历、对湿地管理理念的深刻理解以及广博的知识,使她的讲述生动有趣又充满感召力。

严师,也是良师

崔丽娟格外重视夯实研究生的学术基础。研究生刚入学时,她的学生普遍会觉得辛苦。因为入学后的三个月,崔丽娟便要求他们完成一份阅读笔记,其中包括至少150篇中文文献和50篇外文文献。为了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崔丽娟还要求部分学生必须流利背诵一篇高质量的英文文献。对于学习湿地生态学的研究生,崔丽娟要求他们尽早制定研究方案,多参与野外采样、室内培养和数据分析处理;对于学习湿地景观设计的学生,崔丽娟则要求他们的设计尽可能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让设计能够真正落地。

也正是因为这些苛刻的要求,崔丽娟的研究生在毕业时普遍会觉得比其他学生轻松。在学位论文保质保量完成的前提下,不少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在毕业时便发表了多篇SCI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为继续深造和就业增加了砝码。许多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反映,正是在崔老师这里接受的系统训练、参与项目的实际锤炼和积攒的宝贵经验,使他们成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就业领域的“香饽饽”。

湿地研究所不少职工也喜欢称呼崔丽娟为“崔老师”。在他们的眼中,这位所长不仅主持所里的科研管理工作,也为每一位职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前景尽心谋划。崔丽娟多次举办学术讲座,为全所职工梳理国家新的湿地保护管理形势和政策,分析满足时代需求的热点研究方向,并分享科研课题的选题及设计方法。针对青年职工,崔丽娟常常教导他们如何为人师表,如何勤奋工作。青年职工尤其喜欢这种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对话,讲座每每座无虚席。

收获,也是启程

2017年是崔丽娟团队丰收的一年,《湿地北京》及其融合科普作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崔丽娟个人也入选2017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所做工作得到肯定,团队成员都由衷地感到高兴。在崔丽娟的设想中,未来几年里,研究团队还要前往中国滨海滩涂研究湿地退化机理及修复技术,建立欧盟地平线项目科学传播试点,开展城市湿地建设研究……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是崔丽娟为全国林业青年所作的一场报告的题目,它也体现了崔丽娟一贯以来的信念——只要不停前进,就能走得长远。

推荐访问:守护者 湿地 崔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