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心得

“十三五”开局稳中向好供给侧改革推进转型升级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7 09:15:57   浏览次数: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新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展望2017年,中国经济将延续企稳向好态势。从积极因素看,目前消费作为中国经济稳定器的作用日益明显;工业增加值持续保持稳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规模已超过传统工业且仍在不断增长。稳增长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都将助力经济向好。另外,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L型探底阶段,内部和外部一系列新的不确定因素叠加,使得中国经济下滑的压力依然存在。国际上,全球经济仍然处于经济长周期的下行阶段,经济复苏前景不明,使得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很难借助外力回暖,但近期大宗商品价格趋稳上扬,将推动中国非金融企业实现提升盈利能力。

对企业来说,在经济新常态下,2017年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基本与“十二五”时期基本相似。《201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八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68.4%)、“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0.2%)、“企业利润率太低”(43.4%)、“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8.2%)、“资金紧张”(35.1%)、“缺乏人才”(33.2%)、“国内需求不足”(24%)和“未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22%)。与前两年相比,排在前几位选项的比重有所降低,说明情况有一定的化解,但还没有根本好转。比如,近年来成本上升(包括“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一直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此外,选择产能过剩的比重也较高,这进一步说明当前产能过剩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这些选项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现阶段成长的主要困难。优化调整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仍然是中国企业首要的战略选择。企业在2016年的经营走势会表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一、经营状况稳中求进

在新常态下,“稳中求进”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日前发布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未来三年企业营收持乐观态度。企业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背后,是对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信心。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10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6%,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来自深交所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546家创业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110.72亿元,同比增长32.36%;实现净利润618.39亿元,同比增长44.3%。这546家企业中,七成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年度报告(2015—2016》预计2017年工业经济增速可能会出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5%—6%之间。

《201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持谨慎乐观态度。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3.7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京津冀”地区企业最为乐观,“长三角”地区企业居中,“珠三角”地区企业则相对较差;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对2017年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3个百分点,相对乐观。从不同行业看,对明年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汽车、仪器仪表等,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制造业中纺织、服装、化纤、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则相对较差。

二、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企业延续了“十二五”以来的发展态势,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从产业经济来看,2016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別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和3.1个百分点,占比分别提高0.6和1.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出口额、出口增加值均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表明我国正在向高技术制造第一大国快速升级,经济增长的新旧增长动能正在加速转换。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关键5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趋势将会加快,且转型升级呈现信息化、服务化的特征。一是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我国企业将依托“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技术的深度融合,照着产业高端、智能、绿色、服务的方向发展,产生产业新的竞争新优势,从而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实现全面转型升级。2015年5月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反映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变的大趋势,即有望到2020年初步完成从工业2.0向3.0的升级,并奠定走向“工业4.0”的重要基础。二是产业结构从重化工业主导转为生产性服务业主导。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5%,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预计到2020年服务业占比达到55%以上,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格局,这是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志。但从结构看,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还太低,已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十三五”要重点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努力使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15%提高到30%—40%。

三、打“组合拳”降成本

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五大任务之一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从八个方面提出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具体措施。从2016年的情况看,若干较低企业成本的政策以及颁布实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面实施营改增,预计营改增2016年将为企业降低成本5000亿元以上;下调“五险一金”缴费率,初步测算,各项措施综合减负效应在1500亿元左右。2017年要继续有效执行上述业已出台的诸项政策,把政策用好用足,落到实处,特别是通过推进改革来降低制度性成本。一是简政放权,推行负面清单制,建立与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化改革目标兼容共生的行政管理体系,紧紧依靠落实和推进中央部署的各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入推进、放松具有行政垄断性质的市场进入管制、全面落实负面清单等重大改革措施,来降低实体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全面优化政府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激发微观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继续大力降低税费,推进税收改革和收费机制完善,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短期来看,应该积极采取的措施是:首先,通过税收制度改革实现减税,尽快将“营改增”推广和落实到建筑业、房地产、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其次,推进税制结构改革和税率优化,力争近期普遍降低各类实体企业增值税税率;再次,出台更多针对特定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精准降税措施,加大对新兴战略产业、出口竞争优势下降过快的特定类型制造业企业以及消费领域的减税力度。特别是要针对“三农”以及小微企业,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面。落实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四、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建设性阶段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再次开启。2015年、2016年分别成为国企改革的政策出台年与政策落地年。从2015年9月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来,2016年又先后有7个专项配套文件出台,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已经完成。同时,国资委还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36个配套文件。“1+N”文件体系及相关细则共同形成了国企改革的设计图、施工图。按照国资委的统计,在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直接组织开展“十项国企改革试点”中,国资委承担的八项试点工作已全面铺开。试点企业的改革效果非常好,涉及包括董事会试点、市场化选聘、员工持股、“两类公司”等敏感和空白领域,为以后大规模推进国企改革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国企改革红利也在逐步释放,数据显示,央企已经扭转连续18个月收入下滑的局面,2016年1—10月,中央企业克服大宗商品价格低位波动、政策性让利因素较多等不利影响,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8.7萬亿元,同比增长1.2%,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231.4亿元,同比增长0.5%,初步实现了效益恢复性增长的目标。

国资委把2017年国企改革重点定调为国企改革建设年。改革的内容包括在继续扩大十项国企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加快供给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同时加快央企重组整合,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按照改革安排,2017年央企数量会继续减少到“两位数”。董事会建设方面3项试点将在宝武集团、国投和中广核集团开展,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将在国投等央企的二级企业开展。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增点扩面,新增神华集团等6家企业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单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在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开展,“两类公司”试点企业合计已达10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已确定了10家试点的中央企业三级子企业名单。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也在加快,中央企业的子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超过92%,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达到68%。董事会建设进一步深化,建设规范董事会的中央企业达到85家,专职外部董事增加到26人。

五、兼并收购依然火热

近年来,并购重组成为国内企业寻求转型升级和业务多元化的主要手段。2016年,我国企业的兼并收购行为依然热度不减。交易活跃度与规模量在历史数据中都保持高位。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9月,中国企业共计发生2645起并购事件(含跨境并购),涉及并购金额高达21371亿元。从并购方式来看,主要包括协议收购(1263起,涉及交易金额5965亿元)、增资(599起,涉及交易金额1299亿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290起,涉及交易金额9449亿元)、要约收购(8起,涉及交易金额3290亿元)等。从并购的目的来看,上述2645起并购中,包括横向整合1372起,涉及交易金额12768亿元;资产调整334起,涉及交易金额1596亿元;多元化战略283起,涉及交易金额3329亿元;买壳上市19起,涉及交易金额1966亿元;此外,还包括财务投资、业务转型等。从上述并购重组发生的行业来看,原材料行业的并购总金额达6031亿元,居首位,工业、可选消费分别以4144亿元、3424亿元紧随其后。从并购数量的情况来看,工业、金融和信息技术的并购数量分别为480起、449起和409起。预计2016年全年的并购重组总金额达2.1万亿元,其中企业的海外并购额总计将达到2千亿美元以上。2016年海外并购的火爆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一是人民币的持续贬值,使得企业加强海外优质资产配置来抵御风险;二是国内企业需要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积累;三是海外存在着大量优质低估值的企业。

2017年,经济结构调整、压缩过剩产能与去僵尸企业都将为并购市场提供了良好的题材。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推行也将进一步点燃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之行。目前中央企业户数已调整至102户。2017年央企数量会继续减少到“两位数”。由于中国各大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出于希望利用海外业务弥补国内低迷的想法以及考虑到人民币贬值因素的担心,海外收购案仍然会继续增加。2017年因而仍将会是并购重组的火热年份,但并购市场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分化。未来并购的主题将是企业对于战略布局的提前研判,对企业从商业模式探索到盈利模式成熟的准确把握。

六、“一带一路”战略力推企业“走出去”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自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10年持续增长,2015年达到了1456.7亿美元,是2005年的13倍多。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1—6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888.6亿美元,同比增长58.7%。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迎来“黄金期”。从投资领域看,我国企业从过去的能源、资源类投资逐渐转向包括高新技术、服务贸易在内的多元化领域。

自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已经成为企业走出去的新增长点。据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在建境外经贸合作区75个,其中53个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通过考核的13个合作区中,10个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5年以前,我国企业“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2015年以后虽然对传统产业的投资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行业的投资明显上升。2015年以前单起投资规模以1亿—10亿美元为主,2015年以后100亿美元以上的大规模投资案例数增多,达到14起。这一系列变化表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投资环境和投资领域都在优化升级。201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用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海外投资。预计该文件的颁布将极大促进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经贸活动。我国企业要识别“走出去”的风险和规避、化解风险,加强内部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国际化的公司治理能力,创新商业运行模式。我国政府要建立完善促进产能合作体制机制与支持服务体系,有效助力企业走出去。

(胡迟,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推荐访问:开局 供给 转型 中向 推进


[“十三五”开局稳中向好供给侧改革推进转型升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