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心得

会议新闻报道的不良倾向及对策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0 08:50:30   浏览次数:

一、会议新闻报道的不良倾向

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会议新闻必不可少,但会议新闻的报道往往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滥、长、空、公式化”的报道模式。会议新闻报道过多过滥。一般性的工作会议报道、领导同志的一般性公务活动报道充斥版面、荧屏,造成新闻信息量小,编排单调,甚至有时会出现全天的新闻都是会议新闻的现象。而一遇时政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大家都去抢拍,打开电视、翻开报纸,随处可见,内容更是如出一辙。

会议新闻报道写得普遍过长。把领导讲话全盘托出,认为这样才能全面而准确地领会会议精神。结果胡子眉毛一把抓,通篇是政治概念、名词术语、标语口号,造成新闻不精,可视性差。

公式化现象严重。新闻报道之所以枯燥、乏味,最大的问题就是写法死板,千篇一律。拿会议新闻的报道为例,很多时候只是简单地把会议本身当作新闻的主体,通篇只围绕会议议程进行报道,哪些领导参加,谁谁讲话,指出的内容,强调了几点,报道完全变成了一种“八股”的格式,缺少新闻事实,缺乏新闻特色,更缺少新闻的独特性。

二、采取的对策

会议新闻报道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是新闻从业人员缺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表现。那么,如何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防止会议新闻报道的不良倾向,使会议新闻的报道更加鲜活和具有吸引力呢?笔者认为应该努力打破传统新闻报道的固有模式和套路,实现报道形式的创新,具体采取以下四种对策:

选准报道角度。画坛泰斗齐白石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报道会议新闻时,也应该借鉴这个道理,要另辟蹊径,出奇制胜。获得第三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向劳模鞠一躬》就是记者参加一个安全生产表彰大会,他没有泛泛写会议安全生产方面的经验和典型,也没有大谈特谈领导的讲话,而是从领导做报告入手,抓住报告中的一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情节,着重写领导为安全标兵鞠躬的新闻事实,选材独特,视野独到。

创新报道模式。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挤“水分”》是一篇新闻报道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表现形式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稿件写的是全市经济汇报会,作者从市领导狠刹上报数字浮夸歪风,不讲情面,当面严肃批评汇报人的精彩片段。文章叙事全部用人物对话录音组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血肉丰富、个性突出、神态逼真的人物,正是这群人物的活动,才使得消息活了起来。把听众带到了会议的现场,使听众如临其境,真切感受到所发生的一切。

做到准确、具体。会议新闻是要告知人们客观事物的新变动,应该达到“出言明象”的效果;表述越清晰,其传播的效果越好,其价值就越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句话传递的信息是抽象笼统的,读者很自然会产生疑问: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不是确切时间,读者在读新闻的同时,还要自己计算哪一年改革开放;再有,“以来”指几年?“巨大进展”究竟是些什么?如果记者确实掌握具体材料,就应该把重要的令人信服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增强可看性,增加影响力。要努力克服会议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精办新闻栏目。具体地说,有关贴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报道宜多,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普通性会议、动态性报道宜少;新闻稿件的撰写宜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报道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会议、活动宜长,甚至可以采取连续报道的方式,动态信息、娱乐性新闻宜短小精悍,使人一目了然;报道实效性强、新闻价值稍纵即逝的消息宜快,最好现场直播,报道长期性、政策性的东西则精雕细刻、深思熟虑、长期准备,慢节拍报道。把握好多少、大小、长短、快慢之间的关系和节拍,再将之合理分配,布局到每一日的新闻节目中,增强新闻节目的可看性和影响力,使新闻节目不流于呆板、平庸。

会议新闻报道的不良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低下而造成的。如果我们能有一支业务精、纪律严的记者队伍,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新闻报道,就会克服会议新闻报道的不良倾向,通过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与重要社会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与解读,给受众以理性的思考与启迪,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其开阔视野,增加知识,以更加优秀的新闻作品为党和人民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电视艺术系)

推荐访问:新闻报道 倾向 不良 对策研究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