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政务

气候人生泽中华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5 08:39:01   浏览次数:

深秋的燕园,天高云淡,落叶缤纷,色彩斑斓,可是再也寻不到王绍武先生的身影。2015年1月11日,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临终前夕,他还在撰写最新的一本专著,去世前3天还在和学生讨论科研工作

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的学者,对我国古气候、气候诊断、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及气候影响等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先生离开我们两年多了,但是他的为学和为人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教过的每个学生,无一不钦佩先生对学术追求的坚持。

2016年3月23日,北京大学召开了纪念王绍武先生逝世一周年暨氣候科学前沿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缅怀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继承他的科研精神,在气候科学研究的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以他为楷模和榜样,为推进学科进步做出贡献。

会上,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决定成立“王绍武基金会”,用于奖励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品学兼优的学生。

《气象学报(英文版)》“王绍武先生纪念专辑”在先生逝世两周年时出版。

相信先生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深感欣慰。

书山有路勤为径

1951年,青春年少的王绍武考入了清华大学气象系,1年后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1954年,为了协助前苏联专家阿基莫维奇工作,成绩优异的他得以提前留校工作。

在协助阿基莫维奇讲授动力气象学期间,先生尝试从动力学观点研究天气变化机理。那时,我国的科研设备还比较落后。天性豁达的他全然没有将这些硬件设施条件放在心上,他以算盘和计算尺为工具,用笔计算出涡度等物理量。

即使在后期有了计算机,由于资源短缺,他上机操作的时间经常被排在夜间。有时为了尽快获得计算结果,他每日早出晚归,甚至乘火车到位于天津的海洋情报所上机。

1956年,王绍武先生在《气象学报》发表学术生涯第一篇气候研究论文,将研究方向转为长期天气和气候研究。从此,他将余生都交给了气候学。

无论做何种研究,对先生来说不变的是勤奋。他从天气图上手工整理和积累了国内最早、最完整的北半球500百帕高度场气候资料。与此同时,他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全球,整理了自1871年以来全球海平面气压场的图文资料。

没有人知道,在那段岁月里,王绍武先生写过多少张纸,熬过多少次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编制《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他与协作单位同事搜集整理中国五百年来的旱涝图集史料;开展韵律研究并应用到中国季气候预测中;收集整理太阳黑子资料,寻找其与气候的关系,尝试做十年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分析海洋、冰雪等与大气韵律的关系,进而开展灾害性天气的长期预报……

当王绍武先生将研究成果展现在大家眼前时,人们均惊叹他的毅力与坚持。更令人可敬的是,他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分享给了他人,被国内外科学家广泛使用。

直到今天,王绍武先生这种淡泊名利、心胸豁达的精神仍然影响着后学。而他的博学和多才多艺,也常为人津津乐道。他精通英文、俄文,还能阅读日、德、法等多语种文献,对甲骨文、集邮和刀币收藏和鉴赏颇有心得。

为了与国际接轨,精通外文的王绍武先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任务,即每周至少看两篇外文文献。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嘱咐学生这样做。生前,他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而他的学生坦言,没有恒心、执着与勤奋,一周看一篇英文文献都是很难做到的。

也许正因为时刻关注国际气候学的动态,王绍武先生对我国气候学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如较早开展了统计预报和计算机应用,利用单板机计算相关系数、回归方程;引入和大力推介小波分析方法,邀请国外原创者来北大讲学;较早开展数值模式研究,协助和指导建立统计气候数值模式……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令先生著作等身。他主编文集十余部,编著了《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长期天气预报基础》《中国季平均温度及降水量百分比距平图集(1880-2007)》《现代气候学概论》《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C l i m a t e o f China》《全新世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科学》等。

从这些书中受益的不仅仅是他的学生,还有许多素未谋面、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

丹心育桃李,满园竞芳菲

王绍武先生从1986年开始指导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后,他培养的大多数学生如今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气候学研究的主力军。时隔多年,先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依然历历在目。

为了提高学生的外文阅读能力,他亲自讲授科技英语阅读课程;为了扩大学生视野,他将自己从图书馆复印的外文期刊做好笔记后借给学生看;为了提携后学,先生邀请学生为自己即将出版的书籍作序。从先生成为教师的那一刻起,就将传道授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先生病危时,学生去看望他,他只字不提自己的病情,反而继续传授培养学生的经验。先生将学生分为两种,一种是知道如何动手做;一种是不知道如何做。对于前者,他常常施以援手,帮其完成得更好;对于后者,他往往从侧面启发,打通学生的思路。如果和学生聊的时间长了,他总会担心“在我这儿会浪费时间”。

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先生淡泊名利,一心一意做学问的精神。他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几乎都是通过研究某一问题自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为了做文章而做学问。这种纯粹的探索精神使得先生取得了丰硕的果实:他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获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长期天气过程机理与气候变化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退休后,先生也没有闲着。他说:“研究气候是我的工作,研究历史是我的爱好,这种爱好从我在南开读中学时就开始了。但以往忙于工作,少有时间来研究历史,现在我退休了,有时间来把自己的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先生临终前正在撰写的专著是《气候人类文明》。

科研成果要服务于国家需求是先生长期坚持的理念,先生时刻关注着国家气象台站及预报业务的发展。早年气象站单站预报在气象预报业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先生饶有兴趣地做了很多工作,并向基层气象站介绍推广。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坚持每月参加中央气象台长期科的月天气会商,并发表自己的预报意见;坚持每年参加中国气象局举办的汛期会商以及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的汛期和渤海冰情预报会商,在会商会上发表预报意见和作特邀学术讲座。

直到2014年春季,先生还带病参加全国汛期预测会商会议并给出预测指导意见。2014年夏,还带病参加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编撰研讨工作和给青年学子授课。生前,先生多次到气象台站讲学和举办短训班,深入浅出地介绍气候变化科学的诸多热点、难点、疑点和前沿问题以及最新国际动态,积极推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先生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气候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为我国大气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今,我国气候学的发展正迈上新的台阶、呈蒸蒸日上的态势,这也许是对先生最好的缅怀。

谨以此文纪念王绍武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

推荐访问:中华 气候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