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委廉政

教学冲突及其策动效应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0 09:07:49   浏览次数:

教学冲突是存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立与排斥的态势,是常态存在的文化性冲突,对教学群体和师生个体发展而言,教学冲突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即具有策动效应,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潜在动力。为实现其策动效应,将冲突逐级转化、消解紧张态势是一种有效的实践策略,能较好地促进教学。

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催生了教育领域中主体对自我存在的追求,尤为明显的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对自我角色的意识觉醒,师道尊严、唯师独尊的格局受到了较大程度的质疑和挑战。这种存在于师生关系中的“挑战”多以教学冲突的形式展现出来,敢于挑战权威一方面彰显了现代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給学校的教学管理摆上了一道难题。另外,学生由于其各自的认知水平、领悟能力、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教学问题也有各自特定的理解,这也势必产生认识分歧与冲突。如何看待这种存在于教学主体之间的教学冲突呢?

一、教学冲突的内涵解析

“对冲突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首先是在西方社会学领域。20世纪四五十年代,现代冲突理论出现在西方社会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冲突理论成为了盛行一时的西方社会学主流派理论。”冲突”一词在英语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从字面上直接理解就是“冲撞或对立”,但冲突在形式和程度上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激烈的暴力冲突,有含蓄的内心冲突;有国家间的冲突,有个体间的冲突……而教学冲突主要是发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两种异质性的对立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作为文化的存在,其间的冲突以非暴力为主,是中性的,有两种相反的发展形势。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教学冲突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由于需要、认知的不同而产生的潜在的或公开的心理或行为上的对立、排斥的态势。

教学冲突具有如下性质,普遍性、文化性、挑战性和建设性。(1)普遍性,教学冲突从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矛盾,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冲突发生于学校教育的组织管理、课堂教学、总结反馈等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学生分属不同的个体,在认知程度、态度习惯、兴趣取向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在对某一问题上总会持有各异的观点,即使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也难以避免小的分歧。(2)文化性,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是文化的存在,他们具有有意识地传授和学习文化的心向,教学是双重意义上的文化性实践,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文化知识的探究。发生在这种文化性实践场域中的冲突,“从其源头和根本上来说就是文化的冲突,就是不同个体或群体内部所生成的文化内容的冲突。”这种文化性隐藏于表面的言语和行为冲突之中。(3)挑战性,教学冲突是矛盾的表现,是文化主体在对文化的解读上出现的分歧与抵牾的态势,这种冲突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对自我观念的一种挑战,意味着其对认知结构、固有情态的颠覆或调整,必会造成师生在心理或行为上一定程度的紧张,因为孰对孰错得见分晓。(4)建设性,这一特性是对教学冲突的科学而理性的诠释,虽然教学冲突具有挑战性,但并不必然表现为一种破坏力量。当然,从挑战性到建设性,这中间并非是线性连接,而是有一个变量,这个变量即是对教学冲突的合理认识和有效解决。由此,教学冲突表现为教学秩序的助推剂,是推动教学前进的内在动力。

教学冲突的以上四条性质中,挑战性是显而易见的表面特性,而建设性则是较为隐匿的,但其尤为重要。随着非连续的教学冲突的相继解决,师生或生生在认识上的困惑和分歧将不间断地达到新的相对平衡,形成一定的共识,实现对知识的全面深层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冲突对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策动效应。策动效应,简言之,即是鞭策推动的效用和能力,是教学冲突建设性的自然且合理的内在延伸。如何看待其策动效应呢?

二、教学冲突的策动效应

无论显性或是隐性,无论自然出现或是有意设置,教学冲突都是常态且不可避免的,应该抛弃那种企图一劳永逸地把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的幼稚想法。对教学冲突的恐惧和压制会引发教学主体的惰性,整个教学格局会平淡无奇,毫无生机;但若意识到教学冲突的存在并坦然面对,給予引起冲突的某一问题以超常关注,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对问题的探究和演进。偶尔发生的教学冲突在团体中常常具有积极的作用:“它可以起到发泄敌对情绪、释放心理的作用。这就是冲突的安全阀功能,它如同蒸汽锅炉上的减压阀,随时可以把体内的超压整齐排放出去。”具体来说,教学冲突的策动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冲突有利于教学局势的相对稳定与和谐。这一点可以用矛盾论来解释,矛盾是绝对存在的,稳定则是相对的。教学冲突将潜在的危机暴露出来,給教学主体提供了解决矛盾的时机,有效避免了大的破坏性事件的发生,使教学局势在多重矛盾中求得相对稳定。

2.教学冲突有利于师生个体的提高。学生是一个未成熟的个体,需要社会化,学生的社会化主要通过对社会规范的习得和内化来实现。教师虽在成熟度上高于学生,但教学是一动态创新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我,才能胜任工作。科塞认为:“冲突导致双方对本已潜伏着的规则和规范的自觉意识……冲突加强了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正是这种对他们行为的规范需求的自觉意识,使对抗者认识到他们属于同一个道德世界。”师生正是在冲突中意识到了各自在认知、理念、态度上存在的缺限,懂得了知识规范、社会规则及创新意识的价值意义,并将之内化,最终实现各自的提高。

三、实现教学冲突策动效应的实践策略

由上可知,教学冲突是中性的,可导向破坏性的暴力事件,也可发挥其策动效应推进教学。如何有效地运用其策动效应服务教学是现实中的重要课题。教学冲突体现出师生、生生对知识和自我性的尊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生的教育个性,但客观而言,教师在师生关系中仍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因而在解决教学冲突中教师起着优先的作用,是问题解决的主要决策人。而生生之间的教学冲突或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解决,或在学生相互的商讨中达到一定层次的共识。

在解决教学冲突中,从宏观要求上讲,主要要求教师的情感品质、沟通艺术、管理水平以及学生的认识能力、合作潜质和沟通能力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视学生为发展中的有思想的个体生命,教育的归宿即是生命;在师生或生生间的沟通上,双方应力求平等对话,“文化对话的开展,要求对话的教师与学生尽可能认识和正视自己文化上的偏见,并通过悬置这一方法,发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意义,以破除文化偏见所带来的视界束缚”。也就是忌权威压制和言语训斥,多倾听,多引导;在教学管理上,加强人性化制度的构建,运用教育机智,巧妙解决教学冲突。

从微观细节上来讲,某一教学冲突从出现到解决,需要教师、学生多方位分析,积极将冲突转化,化解矛盾,弱化对立。其中的转化过程如下所示:感受教学冲突——正视教学冲突——商讨引发教学冲突的问题——解决教学冲突——教学态势新平衡,其总体趋势是由教学态势不平衡转向教学态势的相对平衡。

在第一步转化过程中,首先是出现对立或矛盾态势,师生或生生共同意识到冲突的存在或发生,对冲突从意识到正视需要双方开放心胸,且莫压制冲突或不予理会,因为教学冲突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之后是对引发教学冲突的问题进行审视和观察,这时主体双方对矛盾问题有针对性地探视、分析,这种初步的探视分析内容确定,目标明确。教师在此环节上应有意识地将冲突中的对立情绪理性地缓解,且不可以权威者自居,即使学生的观点有所偏颇,也应耐心引导,谦虚面对。

第二步转化,从审视到商讨,商讨争论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方法,是促进整体转化的关键一环。矛盾双方基于既定的问题互相陈述各自观点,在其陈述中所表现着的认知水平又往往交织着各自的价值取向、情感需要等,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在某一领域的影射。在商讨问题中,教师与学生都宜秉持“民主、平等、自由”的理念,大家围绕既定问题畅所欲言,在倾听的同时要适时质疑、引导。教师和某方学生主体的谦和往往孕育着新的生成,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在这种谦和的氛围中愈来愈深刻。

第三步转化,从商讨到再认识,由商讨争论,师生或生生对问题的认识已达到一定的阶段,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共识。当然,对问题再认识的结果并不必然是教师或优等学生的最初观点,学生或稍差学生的观点有时也会独领风骚,略胜一筹,除此,既定问题有时也并无确定答案,而是开放性的。不论出现何种结果,师生或生生对教学问题的认识都更为深入,更为宽延,并达成一定共识,师生或生生之间对立、拒斥的紧张状态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缓解。

参考文献

[1] 陈海丹.师生冲突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王爱菊.化冲突为动力——论教学冲突的性质.教育科学论坛,2009(3).

[3] 陈振中.论教育冲突的功能.教育评论,200l(l).

[4]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 徐世贵,郭瞻予,王岚.新时期教育教学中的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6] 郭雪梅.师生文化冲突视角下的课堂管理研究.西南大学,2008.

(责任编辑关燕云)

推荐访问:策动 效应 冲突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