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演讲致辞

二次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8 10:05:12   浏览次数:

一段时间以来,技术创新一直是中国的热点话题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末介绍西方研究成果开始,我国众多的学者一直致力于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技术创新是个经济概念,是一个始于市场(现场)终于市场(现场)的闭环过程。我国的学者们根据技术创新的特性,还提出原始创新,二次创新等概念。笔者结合宝钢的技术创新实践谈谈引进技术后的二次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宝钢建设引进于改革开放的初期,正是国人深刻总结以往教训,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在宝钢尚未投产之前,邓小平同志就为宝钢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宝钢人深深懂得自己所肩负的使命,逐步确立了“引进、消化、跟踪、创新”的企业技术进步指导方针。

仅从设计规模上讲,宝钢一期工程已是国内的大型钢铁企业,但鉴于当时我国钢铁行业与国外先进钢铁企业几十年的技术差距,加之在改革开放初期处在计划经济主导的形势下,国家建设宝钢工程的初衷就是要能生产当时国内钢铁厂不能生产、要花费国家宝贵外汇资源进口的紧缺产品。因此,国外设计者顺理成章为宝钢设计了一个高标准(同期国际水平)的钢铁生产工厂,没有更不愿意为宝钢设置研发组织和相应机构。但纯粹钢铁生产工厂的命运基本都是要重蹈“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覆辙,宝钢的创业者们看到了外国设计者设计的这些缺憾,不甘心成为一个只是引进的、现代化的钢铁生产工厂。因此,从宝钢投产初期就注意到未来的发展动力问题,并在后来的变革中不断改进、完善和创新。从1979年2月成立宝钢自动化部系统开发室,到1984年9月成立宝钢设计研究院,到1988年10月成立宝钢钢铁研究所,再到现在定型的研发主力——宝钢研究院(技术中心),宝钢确立了自己的技术创新主体。2006年4月27日,宝钢第三届技术创新大会颁布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纲要》,总结了宝钢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过程,确立了“以研究院为主体的产销研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生产、研发、设计和装备四位一体的工程集成体系;以生产现场为重点的、以稳定提高和精益运营为特征的持续改进体系”的技术创新体系。宝钢逐步从钢铁生产工厂的“引进、消化、吸收”发展到“改造、提高”并向“自主创新”迈进。随着宝钢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宝钢的技术创新实力不断壮大并逐渐转化为体系能力。

二次创新一般是指原始创新或引进技术之后的创新,因为有些原始创新往往还难以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或者发挥的作用不大、应用范围有限。对引进技术而言,从引进时便已“落后”了。另外,引进的技术并非都很经典,有些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以宝钢的实例来说明二次创新的重要性。

1、无缝钢管工程攻关

无缝钢管工程是宝钢一期工程唯一的成材厂工程,也是第一个采用部分合作制造方式的引进项目。在投产的前两年内,设备状况很不稳定,一直处于修修补补,停停打打的状态,故障停机时间占到工时的70%以上。无缝钢管工程综合工艺及装备设计缺乏周密考虑,承担设计和设备制造的德马克公司虽然提供的主体设备性能是好的,技术是先进的,但辅机与总体设备配套性较差,设计漏项多,通过调试和负荷试车,几乎每条生产线都暴露出不少设备问题。

宝钢人并未怨天尤人,而是系统、全面地组织对无缝钢管工程进行了梳理,找出设备和工艺方面的几十个问题后,再多管齐下,联合社会力量进行攻关。经过长达5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使无缝钢管工程达到最初设计的50万吨的年产量。

当然,攻关的结束并非是二次创新的结束,根据油井管市场对钢管品种不断升级的需求,在原来油淬火设备的基础上,宝钢又开发了一套独特水淬火的设备,使得宝钢生产油井管的钢级等上了一个大的台阶。这样的设备自然得到国内钢管生产厂的垂青,但因其具有4项专利,对方只能花钱得到许可再使用。同样,宝钢技术人员突破原有张力减径机孔型设计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提出并形成的新型孔型设计和制造方法,因具有2项发明专利而成功阻止了生产同类、同规格钢管企业的使用。

2、成功解决电厂轻油枪结焦等问题

宝钢电厂零号机组是世界上第一台大容量全烧低热值高炉煤气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其关键设备燃气轮机是从瑞士ALSTOM公司整机引进的,投入运行后,始终存在着燃气轮机轻油枪结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机组的快速启动。每年由于这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多万元。在3年保证期内,外商多次派技术人员至现场调查,并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造,均未能取得实际效果。

宝钢的技术人员不盲目迷信国外技术,大胆创新,通过缜密的分析和计算,对轻油枪本体结构和轻油枪的吹扫冷却系统进行了改造,解决了国外专家长时间未能解决的问题。瑞士ALSTOM公司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折服,主动来宝钢进行洽谈,回购了宝钢再创新的轻油枪技术。

3、宝钢短流程钢渣处理技术

钢渣是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每炼100吨钢就会产生10到15吨钢渣。在铁矿石资源日益匮乏、能源成本日渐高涨的今天,如何高效环保地处理、利用钢渣是钢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以往的钢铁企业钢渣处理现场,人们感受到的是粉尘漫天、烟气笼罩,能见度低、作业环境恶劣,宝钢所使用浅盘法的消耗费用很惊人,仅每年更换浅盘就要数千万元。大量的钢渣像一座座小山一样,侵占了大量的土地,对大气、水资源和土壤等造成破坏,在日后的处理中,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如今,在宝钢再也看不到上述景象,1400℃高温的钢渣进入处理装置后,迅速冷却分离,钢得到回收利用,渣成了再生资源。这一切都得益于使用宝钢短流程钢渣处理技术。应该说,宝钢短流程钢渣处理技术是渣处理技术的又一次革命。目前,已有6家国内钢厂和1家国外钢厂获得宝钢许可使用该项技术。

宝钢基于引进技术后的二次创新已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如宝钢分公司的炼铁6项技术指标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钢水纯净度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也达到国际水平;已形成低成本铁水生产技术一纯净钢冶炼技术一高精度轧制技术的核心技术链;围绕战略产品和核心技术链,宝钢每年都有一批自主开发的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或替代进口。2000年以来,宝钢的专利申请量以每年20%的幅度逐年递增,这些无形资产无疑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当然,从宝钢历年专利申请的数量,也表明了从引进、消化、跟踪已转入到创新的阶段,在冶金领域的某些方面已进入自主创新阶段。

经过二次创新,宝钢积累了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除了内部实施产生经济效益以外,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宝钢技术已成功输出到鞍钢、首钢、武钢等国内主要大中型钢厂以及马来西亚、法国、德国、印度等企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钢铁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宝钢的技术贸易项目已由单项专利或技术秘密的输出转向含有专利或技术秘密的成套项目的输出;已由单纯的技术输出转向技术加(含有管理软件的)管理输出;已由向国内企业的输出转向对国内外企业的输出,并且还向原国外技术供应商返销了技术。

首先,因原始创新往往偏重于基础,在实际应用方面可能考虑不周或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引进的技术并非都很经典,有些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二次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创新是无止境的。

其次,二次创新应更贴近生产实际的应用或市场需求,因为其创新的需求就是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市场,所以,二次创新对企业的使用价值往往更高,或者说,企业往往更能从二次创新的应用中获取经济效益。

再次,一般原始创新都具有经费投入高、市场需求判断难、成功几率相对低等特性,故不同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适合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不仅要考虑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水平,更要考虑企业的实力、市场优势和劣势、组织结构特点及企业文化等等,并非技术档次越高越好、技术开发越超前越好。

最后,二次创新具有贴近生产实际、应用价值更高等特点,更适合以专利或技术秘密等方式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对二次创新者也就应该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推荐访问: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