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演讲致辞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构建合作环境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08 08:39:30   浏览次数:

摘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从而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合作活动;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343-01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它提供给学生分工合作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责任感;它还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从而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合作学习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风来,遍地"合作"竟相开"。但有些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式时,往往流于形式,合作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导致合作学习"有形无神",缺乏"实效"。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数学教学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1.组织合作小组,培养合作习惯

合作小组的组成是合作学习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因素,小组的结构方式及其成员的参与程度会直接影响合作的效果。

1.1 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小组一般以四至六人为宜,教师要精心搭配,考虑到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性别、个性特征诸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各小组成员尽量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学生合作时要注意要使学生的脸都全部面对教师。

1.2 实行成员分工。为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每位学生应在组内有不同的分工并有相应的职责:如组长主要是负责合作时协调分工与综合小组意见;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发言或发现;发言人负责表述汇报全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要通过采取"轮流担任制"和"学生推选制",以保证每个学生参与不同角色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全面性。

1.3 明确合作目标。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一是学术目标,就是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训练与提高等要求。二是合作技能目标,就是指合作学习中进行交流、倾听、沟通等过程要求。要让学生明确不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品质。

1.4 培养合作习惯。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想法;抑或是自己不思考,人云亦云是现在不少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合作习惯,严重影响合作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合作的实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若干习惯。

2.开展合作活动,激发合作兴趣

教师应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实施不同的合作方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2.1 合作讨论。合作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基本形式。合作讨论就是小组成员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各抒己见,在每个个体发表主见的基础上,形成小组意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如教学《圆的认识》,学习圆的特性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车轴为什么要安在车轮中心"。通过合作讨论,组内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增强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合作交往能力。

2.2 合作操作。合作操作就是指小组成员在实践活动中,共同操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足球门或一块地的面积,小组成员要互相配合,运用卷尺、皮尺等工具合作操作,分别测量出所需数据再进行计算。

2.3 合作演示。如教学《相遇问题》,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理解运动物体的运行状态,上课时可让两名学生分别上台合作表演"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情景,通过合作表演,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并掌握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4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就是指合作小组通过独立地,自主地发现问题,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让合作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量筒、量杯、水、沙、大小不一的空圆柱、空圆锥等实验器材,通过动手实验,合作探究,推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5 合作调查。合作调查就是指小组成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共同合作进行调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如让居住邻近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走上社会调查"某月十户居民生活支出情况",并分析其中的数学问题,或合作收集"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百分数"学生有上银行找,有上商场找,有在家里找,最后再合并成小组成果。

3.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协作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得到发展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是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4.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是新课标向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指导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讲,灌输是一种最省力,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

总之,"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正如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所提倡的:教学应主要由"全班性的讨论"和"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推荐访问:浅谈 构建 环境 合作 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构建合作环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