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讲话发言

2008年哈尔滨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5 10:10:35   浏览次数:

[摘 要] 工业在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振兴哈尔滨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2007年哈尔滨市工业经济运行状况的回顾与分析,总结工业经济运行特点,力求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找到促进哈尔滨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工业 工业经济 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F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8)08-34-03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国家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哈尔滨市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之年。因此,做好2008年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总结2007年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经验,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突出主题,上下齐心,共同努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奠定基础。

一、2007年哈尔滨市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哈尔滨市2007年工业增加值年度预期目标为增加15%,至年末,哈尔滨市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长速度均达到或超过此预期,年初预期目标顺利完成。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6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9%,高于全市GDP增幅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2.8亿元,增长16.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2.7,比上年提高21.5点;实现利润73.3亿元,比上年增长77.9%;实现税金76亿元,增长2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工业实现利税等效益指标均大幅提升,哈尔滨市工业对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2007年,哈尔滨市工业经济运行状态总体特点:

1.工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1)轻重工业比翼齐飞。2007年哈尔滨市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00.8亿元,增长13.9%,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71.9亿元,增长20%,增幅快于重工业6.1个百分点,扭转了轻工业增长落后于重工业的趋势。由此可见,在重工业保持了对哈尔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医药、食品等以地方工业为主力军的企业抓住了居民消费热点升级转移,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有利时机,运用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开发新产品、产品细分等途径,努力保持其产品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相适应,不仅壮大了自身的实力,并且有效地带动了轻工业的发展。

(2)支柱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2007年,哈尔滨市装备、食品、医药、石化四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4.2%。其中,机械工业实现增加值1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31.4亿元,增长19.3%;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111.7亿元,增长22.7%;石化工业实现增加值57.5亿元,增长19.6%。

(3)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同发展。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9.4亿元,增长7.8%;实现利税98.7亿元,增长58.1%。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68.1%和66.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占居工业主体地位。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8.6亿元,增长22.6%;实现利税50.6亿元,增长31.6%,其中利润30.8亿元,增长30.6%。非国有企业增速快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企业对全市经济拉动力有所增强。

2.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大幅提高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新高为172.7,同比提高21.5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从4月份始连续9个月在165.0点以上运行。同时,工业盈利水平持续高速增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8.0亿元,增长12.1%;实现利税149.3亿元,增长45.4%,其中利润73.3亿元,增长77.9%。亏损企业亏损额16.9亿元,下降23.4%。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盈利,占83.3%,盈利超过亿元的行业有14个,有三个行业由亏损转为盈利,有6个行业亏损,比上年同期减少2个。

3.在保持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能耗不断降低

2007年前三季度,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增幅低于工业增加值增幅5.6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和持平的企业占75.4%,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总消耗为1184.1万吨标准煤,节约能源近37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2.0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同期降低6.6%。

二、2008年哈尔滨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1.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政策扶植明晰工业经济发展方向。2007年8月2日,国务院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作出正式批复。《规划》明确了国家的战略意图、总体振兴思路、主要目标、发展任务、工作重点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振兴东北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哈尔滨作为东北中心城市之一,《规划》对于哈尔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四基地一区”的提出确定了哈尔滨市在振兴东北战略中的位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论断为哈尔滨市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国企改革激发工业经济活力。通过3年的国企改革,2007年哈尔滨市国有工业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了一半,但1~9月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增加值246.4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有9户实现利润超过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的67.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92.2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52.6%。国有资本向优势大企业、大集团聚集的趋势日趋明显,国有经济对工业经济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3)新型工业化战略促进工业经济稳步提升。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89.9亿元,同比增长16.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从4月份始连续9个月在165.0点以上运行。哈尔滨市工业效益不断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哈尔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兴工业化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哈尔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科技创新进一步带动工业经济发展。近年来,哈尔滨市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哈尔滨的电站集团、哈汽集团、东轻公司、哈轴集团等一批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聚集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建立了国家级的研究院所,不但具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检测手段等,还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系,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卓有成效。

2.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政策性约束趋于强化。国家将继续实施“双稳健”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及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宏观调控措施,金融部门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各商业银行放贷压力加大,企业及社会的资金使用成本增加,融资渠道不畅使不少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足的工业企业及项目不能满足生产和如期上马,工业投资的增长将受到抑制,直接影响工业经济增长。

(2)支柱产业面临着较大挑战。2007年,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汽车工业受到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盈利能力下降。据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监测,汽车价格同比下降4.86%,月均下降幅度由上年的0.14%扩大到0.41%,汽车价格的持续回落,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技术研发能力的限制导致哈尔滨市汽车工业盈利能力出现明显下降。同时,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政策调整进入高峰期,国家对药品市场秩序进行了调整和规范,如多次的药品降价、药品招标、抗生素药品凭处方购买等措施使得医药行业利润缩水,加之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加剧,大型跨国企业的联合兼并已成为国际性潮流,技术能力差、产品质量差、生产不规范的医药企业将可能被淘汰出医药行业。在面对各种生产要素短缺、原辅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哈尔滨市支柱产业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3)工业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和大项目偏少。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6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2%,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经过重组改制后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应同时看到,哈尔滨市工业投资规模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落后地位,新开工项目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缓慢,而在少数已开工项目中大项目不多,对哈尔滨市工业增长贡献、带动作用不明显。受到资金等多种原因的限制,使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0户的目标有一定困难。

(4)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够清晰,特别是支柱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产业在园区的布局空间集中度、关联度、集群化水平低,影响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和集聚效益的提高,不利于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固本增新,全面提高哈尔滨市工业经济竞争力

(1)加快发展新兴工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增强哈尔滨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能力。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环保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

(2)稳步提升支柱产业。巩固优势,围绕产业升级、产品提档,在发展产业链的同时,不断做大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集群化、产品高端化、经济规模化发展;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科技比较优势,集中做强做大乳制品加工、啤酒制造业、大豆制品、肉类制品四大食品产业集群,形成产品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哈药”品牌优势,依托两个开发区,突出产品差别化,推动医药企业集团化发展;围绕产业规模化、高新化、精细化,进一步扩展煤化工、石油化工产业空间,使产品不断向精深方向发展。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选准突破性重点,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壮大老品牌,实施产学研攻关,加快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步伐,实现冶金、轻纺、建材等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

2.不断加大工业扶持力度

哈尔滨市相关管理部门应按照《哈尔滨市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健全投资服务体系;争取设立老工业基地发展基金,建议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年度拨付专项资金或专项贷款和政策性贴息,用于老工业基地重点项目的投入,以此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开拓老工业基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之路;深化工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合理、有效、公开等原则,简化审批程序;积极落实发展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政策,为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提供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外部环境,逐步加大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电站设备制造集团、哈尔滨飞机制造集团等大集团的扶持力度。

3.充分发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我们要抓紧东北振兴机遇,争取中央及省内支持建设大项目。要以建设“四基地一区”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电站设备、汽车、航空等产业链。同时,哈尔滨市重点企业的改制重组,应向大企业进入,促进大项目带动的新投资态势,培育发展以资产为纽带、产品为龙头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打造支柱产业集群。

4.大力建设高水平工业园区

按照哈尔滨市总体规划要求和发展战略,以现有优势或新兴的集群为前提制定园区产业集群规划,通过引进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吸引配套企业进入园区,以此建立配套扩散关系,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园区发展方向;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科研机构、民营科技企业进入园区,实现“产学研”的结合。

5.进一步拓宽工业招商引资的思路和领域

哈尔滨市应尽快制定工业招商引资的指导意见和重点产业指引目录,找准着力点,抓住发达国家、国内沿海地区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引入跨国企业和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着重引入战略投资者,同时,为现有的外资企业做好服务与管理,树立哈尔滨市良好形象和信誉,不断引入新的投资者和与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通过“以外引外,以企引企”,进而实现“办好一个,带来一批”的投资效应。

6.加强能源建设和环保节能工作

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狠抓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一方面抓住节能减排的契机,严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经济效益好、清洁生产潜力大、产品利润高的工业企业作为示范试点,带动哈尔滨市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责任编辑/王丽君)

推荐访问:哈尔滨市 工业经济 形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