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团范文

奋力争当经济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8 10:01:07   浏览次数:

zoޛ)j馟iu:^5n]=ߎ9{v_5o7]yOm5n׾yvӭ;}工作站12家、校企联盟132家,新增高技能人才3.7万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新认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9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0家,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加速器3家、众创空间7家,6项科技成果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贡献率全省第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实体经济活力提升。2018年,无锡69家企业入选“2018中国企业500强”等四个“500强”榜单,同比增加9家,占全省入围数的30%,继续位居全省第一,其中25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占江苏省入围数(50家)的一半,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总量达到138家,上市公司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改革攻坚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实施太湖新城管理体制优化调整,江阴县级集成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徐霞客镇“1+4”改革经验全面推广,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出台加快审批服务便民化实施意见,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推行“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物联网金融創新,加大非法金融乱象整治,新增贷款总额862.6亿元。全面实施财政绩效管理,首次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预算绩效论证范围。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设立混合所有制企业62家,发起设立规模32亿元的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2018年,无锡4家开发区入选江苏省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园区,2家开发区获评省智慧园区,入围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引进外资总部型企业3家,8家企业境外发债或借用国际商业贷款项目获得备案,为全省最多。备案境外投资项目103个,中方协议投资15.2亿美元、增长26.4%;柬埔寨西港特区入驻企业达153家。精心组织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采购金额9.9亿美元,为全省第二。

二、突出重点精准施策,

无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经验做法

围绕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标杆、示范和领跑者,无锡吸取“十一五”以来产业“脱实向虚”、经济持续下滑的深刻教训,激活固有工商基因,咬定实体经济之本、抓牢制造业之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具有时代特征、体现无锡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力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先后制定出台“科技30条”“创新10条”“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等政策意见,突出抓创新、强主体、拓开放、促融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贯通。根据科技型企业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发展规律,加大分层梯度扶持和分类靶向培育力度,推动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加速发展。制定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及其升级版,设立1亿元人才信保基金和首期规模1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全省首创实施引才用才主体跟奖跟补特别支持计划,加快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锡创新创业。

抓牢重大项目这一重点。2016年下半年以来,无锡新招引总投资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96个,计划总投资超5573亿元。在96个重大产业项目中制造业项目66个、数量占68.8%、投资额占63.9%。仅在集成电路领域,先后引进了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华虹集成电路项目、总投资86亿美元的海力士二工厂项目和总投资30亿美元的中环大硅片项目,近三年来也成为无锡历史上引进重大产业项目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规模最大的时期。

强化政策扶持这一支撑。先后制定实施推进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意见,“十三五”期间,市级财政共安排200亿元的现代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做优,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兑现产业扶持资金178亿元。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成立150亿元的太湖产业母基金,引导设立特色产业子基金13支,创新运作信保基金、应急转贷资金等一系列政策工具,引导超300亿元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向产业强市重点领域,带动各类企业有效投资超1000亿元。

聚焦企业主体这一关键。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原则,扎实开展“稳心留根”“亲商暖企”行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在推进产业强市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2018年,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数量突破了70万户,总数达到71.75万户,其中企业有31.31万户(私营企业27.94万户,占89.2%),当年新登记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8%;净增规模以上企业1721家,其中工业企业570家,均位居全省第一。

突出质量效益这一导向。坚持强化“亩产论英雄”“效益论英雄”“环境论英雄”的导向,以推进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估工作为重要抓手,加大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推动企业走低能耗、低用地、高科技、高产出的集约发展路子。2018年全市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提高到7.27亿元/平方公里、税收收入提高到7.24万元/亩,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一。

三、迈入产业强市新征程,

奋力争当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争当高质量发展领跑者是一个从负重爬坡到奋力登高的征程,是一个从追赶先进到示范领跑的征程,无锡站在万亿元GDP的新起点上,产业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区域面积比较小、人口比较少、土地开发强度高、环境容量极其有限、资源约束十分突出等传统资源要素的“天花板”,必须深入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提高投入准度、产出强度、经济密度、发展韧度,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积极培育新动能。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强化,新动能加速成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物联网、集成电路等已具规模的新兴产业,加快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着力构建核心产业集群和完整产业生态。扶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正在成长的新兴产业,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石墨烯、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建一批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市场规模大、行业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和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创建中国电影创新试验区,继续办好无锡“文博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文化产业创新平台。提升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文创服务、休闲服务和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省级、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创建中国电影产业改革开放试验区,提升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

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依托扎实的经济基础,开展“互联网+”行动,积极推动基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重点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健康、互联网体育、互联网旅游、互联网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带动力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强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推广应用,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力度,推进智能交通、智能传感器、智慧健康等专业园区建设,提高鸿山、慧海湾、雪浪小镇发展水平。

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强技术改造,促进新技术、新模式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成为先进制造业,强化先进制造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推进智能化改造。扎实开展“千企技改”,大力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智能装备强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智能制造支撑、智能制造人才引育,加快建设一批示范智能工厂、智能车间,促进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供应链优化,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努力在智能制造上形成领先优势。依托物联网发展优势,积极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突出重点打造示范基地,提高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推进集群化发展。加强产业集群规划引导,深入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品牌服装等1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鼓励现有优势企业通过创新升级、上市融资、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措施壮大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聚焦产业链短板环节、关键节点,大力引进产业集群核心项目、龙头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关键供应商、销售商,形成上下游贯通、配套服务齐全、专业协作便捷的产业生态。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进一步建立健全“亩均效益”评价和约束机制,实施资源绩效评价,引导低端产能加快转型,促进优质产业集聚发展,盘活存量、调优增量、扩大总量,实现园区资源集约化、企业集群化、产业特色化发展。

推进品质化制造。完善品牌培育和保护机制,加大制造业产业集群等区域性品牌培育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有针对性收购、兼并国际品牌,打造更多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扩大品牌经济在全市传统产业中的比重。推动优势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建立一批承擔国际、国内标准化专业技术的组织,建成一批国家、省级工业和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切实加强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着力推动制造业质量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入现代质量管理模式,提高质量信誉度。

切实增强创新能力。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搭建高效创新平台,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能力和水平。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政策贯彻落实,降低科研成本,包容科技试错,激发创新活力,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增长幅度,改进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方式,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和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机制。大力推进全市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能力建设,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促进科技、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全面组建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切实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的通道,有效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推动更多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引进一批科技服务龙头企业,集聚一批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加强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完善维权援助网络,加大侵权案件查处力度,强化知识产权运用,推动“知本”向“资本”转变。

加强创新人才引育。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完善资金扶持和股权激励等政策,不断提高各类人才招引政策的“含金量”和“吸引力”,注重对引才用才主体的资金补助,发挥出人才政策的最大效应。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名企“四名工程”,切实用好“才交会”平台,组织开展“双招双引海外行”等重大活动,提高招才引智的成效。积极构建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共享的科创人才培养平台,拓宽扩展成才途径。加快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高水平打造一流人才生态环境,着力打通人才流通、使用的体制机制壁垒,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缺”人才解决医疗、教育、住房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人才对无锡的认可度、归属感。

加强创新生态营造。围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国家物联网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强化与驻锡科研院所“一所一策”合作,推动与本土企业紧密对接,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布局新一轮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提升现有科技载体发展水平。大力吸引国际高端创新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际科技合作组织来锡发展,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院所的合作,实施产业前瞻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计划和重大成果转化计划。扎实推进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大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实施關键核心技术研发计划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引导支持企业走自主研发之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加快优化发展环境。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更大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激发经济活力动力。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好降本减负新举措,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切实提高企业的感受度。努力创造低成本的发展环境,千方百计为企业降成本,全面落实近年来无锡市出台的产业扶持和企业减负各项政策,兑现给足政策优惠。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协同用力,坚持在增中减、在减中增,把握好增量和减量的平衡,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扎实推进相关国资企业重组、混改、上市等工作,提高国资国企运作效率和水平,促进国资保值增值、国企做强做优做大。认真贯彻党中央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的发展困难,让民营企业家放心发展,让民营经济更加强壮,成为产业强市的重要力量。

全力扩大有效需求。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工作,推动实物消费提档升级、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推进线上线下、文商旅跨界融合,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促转型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加大现代产业项目投资力度,保障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事业项目建设。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力,按年度组织实施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挂钩联系制度,健全重大项目服务机制,全力推动重大产业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同时加大项目招引市级统筹力度,建好重大项目“蓄水池”。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比重,培育出口新增长点,拓展出口新市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重要资源。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高水平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文化出口基地。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围绕降低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进一步完善“不见面审批(服务)”体系,提高全市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水平。全面深入推进江阴县级集成改革试点工作并复制推广成功经验,统筹抓好机构改革、财政体制调整、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区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向基层赋权,使各地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具有更多自我管理权、自主发展权,让基层更好地实现权责匹配,激励基层在推进探索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引领性发展上闯出新路子,进一步形成对标先进、竞相赶超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强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对接联系,用好、用活、用对金融手段,推动金融机构把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获取新鲜血液、释放发展活力。

着力推动协同融合。深入实施全面开放战略,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构筑全面开放格局。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贸易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大对重点出口行业和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和综合保税区升级工作,深化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加大外资引进力度,推动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和提档升级,积极引进外资总部及功能性机构。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排位稳步提升,支持惠山经济开发区、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积极融入全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大局,在高水平“引进来”的同时,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打造柬埔寨西港特区升级版2.0,维护企业海外合法权益。

做好产业协同发展。优化市域发展空间布局,构建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整合长江岸线、太湖沿岸、运河水道等发展资源,形成相对集约集聚、有效分工协作、产城紧密融合的发展格局,努力实现产业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的目标。拓展对外发展空间,主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扬子江城市群等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局,积极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在融入区域中获得更多溢出效应和合作红利,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健全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体系,聚焦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物联网、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防建设,承接军转民技术转移,支持军工领域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在锡设立区域性总部,促进军民技术相互支撑、有效转化,开拓军民融合的“新蓝海”市场。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强化总部经济招商激励机制,实施总部经济引进计划,立足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积极引进综合型总部和投资、营销、研发、物流、金融等功能性总部,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有序把低端、低附加值制造环节转移出去,通过“总部—生产基地”的空间分离,发挥出资源的最大效益。围绕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先进制造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积极引进数字经济、枢纽经济、总部经济项目,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引进科技型、平台型、功能型项目,不断提高对外吸引力和利用外资的质量。

(作者系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高 莉

推荐访问:争当 高质量 奋力 领跑者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