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团范文

区域推进农村薄弱初中“活力—探究型”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10 08:38:36   浏览次数:

教育名片

江苏省仪征市教育局在驱动教育转型、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对农村教育给予充分关注。他们将课堂改革作为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将校本科研作为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途径,将特色学校建设作为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策略。三位一体,赢得区域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特别是通过区域推进农村初中“活力―探究型”教学模式,由课堂改革实现质量提升,驱动教育发展。

课题背景

打造“活力课堂” 驱动教育发展 李四同

一、区域教育创新催生课堂模式“活力化”

从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至今,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已有十多个年头。在课堂教学改革层面上,从传统封闭课堂逐步走向开放课堂、活动课堂、生命课堂,不断彰显课堂的生活、生命、生态价值。近几年来,我们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充分认识到教育阵地在课堂、课堂成效在模式,努力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了一条创新教学模式、振奋教育生命、谋划区域推进、实现教育均衡的适合苏北农村初中学校激发活力、提高质量、实现升级的“创新驱动”之路。

首先,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学习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体悟到“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理解了“活力课堂”应该是“师生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效果在于师生生命互动中的多元生成”“学生能获得多方面满足与发展”的课堂。其次,我们组织大批科研人员与学校校长、主任赴各地教育改革特色学校观摩学习。在2008年间,我们分批进入“国家级教育改革特色学校”——南京东庐中学,跟踪学习东庐中学“讲学稿+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2009年间,我们先后组织教育局相关科室同志与初中学校校长、教导主任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和宜兴实验中学考察学习,深切领会教学方式、课堂模式与学生学习主体性间的因果关系。然后,结合本区域学校特点,组建教学改革团队。考察学习归来,先后召开考察学习交流会、教改实验动员会。2010年初,仪征市有五所初中结合自身实际,试验和创造了不同特点的教学模式,先后召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系列展示活动,努力实践以生为本、追求课堂活力的课程理念。紧接着,教育局召开了实验学校校长及教研室教研员专题研讨会,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进行专题讨论,成立工作小组集体攻关。随后,我们带着问题赴常州市北环中学等学校学习交流,并赴广州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各地“活力课堂”建设给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带来的积极变化,专题研究了“活力课堂”“区域推进”的行动策略与战略意义,初步形成了本地区建构“活力课堂”、实施“区域推进”的教育改革思路。

二、高校专家鼎力支撑定格“活力-探究型”

就在我们为改革教学模式、追求教育创新而四面出击、上下求索之时,地方教育实践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专家相遇了。双方一经沟通,便碰出教育科研的火花——理论研究与科研实践携手联姻了。2010年4月,仪征市教育局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了教育创新“合作协议”,由研究院副院长亲自挂帅,对地方教学模式改革实验进行项目创新指导与过程跟踪指导。在大学专家的辛勤培育与悉心指导下,经过近半年的调研、实践、提炼、论证,2010年9月,专家组向仪征市教育局提供了一份关于课堂模式的定格名称与实验方案,并通过培训报告,规定操作流程与方法,明确指导方案与条例。

这样,仪征市“活力-探究型”教学模式在高校专家与地方学校联手打造中诞生了。它是基于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以“导学案”研制为抓手,形成了“预习导航、探究展示、学习反馈、自我反思、拓展延伸”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框架与活动程序。“活力-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课前以导学案研制为抓手,提高教师备教、备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自我展示和互动交流为主体,以教师的价值追问和关键点拨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课后以问题再生为延伸,组织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教师、学生、教材、活动四者充分显现,活力张扬的课堂教学风格。

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进下,仪征市五所初中(主要是农村薄弱学校)自主申报参与实验,这样就保证了课改学校是“自愿走进来”“自己想改变”的学校。五所初中通过以学定教、导学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引导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力争取得最大的课堂效益。最终通过专家论证定格,形成了“活力-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与其他地区一个学校“单打独斗”搞课改不同,仪征课改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行政和学术的引领下,多校联动,区域推进课堂变革。既然是联合,就涉及合作与分工,以及如何发挥群体智慧的问题,仪征的办法是将五所学校集体联动,让它们结为共同体,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三、行政与学术双重推进践行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仪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除了努力建构人力共享、物力共享、财力共享、信息共享等资源均衡之外,以教育质量建设为重心,在“素质教育课堂化”的“后课改”语境下,以“活力-探究型”课堂、名师讲习团、特色学校建设为抓手,共同构筑区域教育新高地。三者之间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其中,“活力-探究型”课堂处于主导地位,是名师讲习团作用的主渠道,也是学校特色创建的主要支撑,共同建构教学模式“区域推进”、教育均衡创新驱动的教育发展动力体系。

本地区“活力-探究型”教学模式区域推进项目从2010年4月启动,经过了“试验先行”——申报确定实验学校,“重点突破”——定格与实验教学模式,“课题引领”——申报省重点规划课题,“典型引路”——展示实验学校教学特色,“结对发展”——由实验学校帮带结对学校实施课堂改革,最终实现“品牌打造”——通过展示推介积累与提升成果。

仪征市教育局通过行政推进,在农村初中实施“活力-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近四年来,已由当初申报试验的五所农村初中学校,发展到2013年初“结对发展5+5”十所实验学校,到现在已基本实现21所初中学校全覆盖,甚至延伸到县域内小学学段、高中学段,给区域教育带来了教育理念、思想方法、课堂模式、教学质量上的很大变化。

一方面,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快速提高。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次,课改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实验学校教师自觉地以课改的理念定位自己的专业性质,以课改的要求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课改的目标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以课改的内容选择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这两年来,参与实验的教师每学年由教育局或学校购买指定阅读的教育教学专著2本、自选专著2本,每人每学年撰写读书笔记不少2万字(一本书不少于5000字),在每学年的课程改革总结表彰大会上,都有近50名教师分别获得读书优秀反思奖、教案优秀设计奖、课堂优秀教学奖。每年参与实验的学校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论文15篇以上,在省、市级获奖论文30篇以上。在2011年申报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中,仪征市申报成功13个省级规划课题,其中有6个课题都是关于“活力”课堂实验的。另外,仪征市还申请立项了44个大市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其中近三分之一也是研究“活力课堂”实验的。这些论文与课题对课改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体现了课改文化的核心价值。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地方教育水平的提升。课改两年来,实验学校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社会声誉都得到了全面提升,特别是学校以课改为契机,坚持“活力展示学生、活力生成课堂、活力提升质量”的质量提升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四、科学应对新问题,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活力-探究型”课堂的建构与区域推进乃至全面推进,不是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推进过程既是新模式贯彻执行的过程,也是新问题产生爆发的过程。它需要更深更细的研究,更科学更明智的应对,更创新更有力的发展。

例如,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偏低、简单培训难以奏效的问题。瓶颈在哪里?就在教师身上。怎么办?我们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广泛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书的种类既涉及教育理念,又有学科方法论,将一般的教学理念“融化”到学科中来;二是开展群众性的科研活动,通过活动推进“活力-探究型”课堂,在不断实践与不断创新中推进教学改革。

再如,部分校长“小富即安”,缺少创新精神与改革的决心。这是整体推进课堂变革最难跨越的一道坎。校长的积极性不能全赖于主观自觉。既有敬业爱岗、积极进取的校长,也不乏一些“撞钟的和尚”。校长的积极性不能全赖于“被服从”。我们的策略:一是“带出去”,让他们耳濡目染,见识优秀校长的思想与精神,让他们见贤思齐,迎头赶上;二是价值引领,用专家理念、书籍思想、同行感动来引领校长们的人生价值与人格尊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做大事的勇气。

总之,每一项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更何况教育是一个意义与责任重大、过程与环节复杂、目标与评价多元、理想与现实偏离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唯有努力“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教育局)

推荐访问:薄弱 探究 教学模式 活力 推进


[区域推进农村薄弱初中“活力—探究型”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