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团范文

CEPA以来粤港珠区域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路径分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9 09:07:48   浏览次数:

[摘要]CEPA及其补充协议的实施,改善了粤港两地经贸关系,港资服务业的进入如火如荼。文章分析了CEPA签订前后,粤港珠区域核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及粤珠地区制造业优势的变动情况,探讨香港服务业扩散对广东及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进而提出对广东地区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相关政策思考。

[关键词]服务业扩散 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424;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8)01-0084-05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污染产业转移与生态补偿机制的空间协同效应研究”(70773024),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空间极化与扩散效应的政策调控”(7004924)资助。

[作者简介]刘力(1966—),女,吉林四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林志玲(1983—),女,广东中山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贸易硕士研究生。

2004年1月1日CEPA正式实施以来,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又先后于2004年8月、2005年10月、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签署了CEPA补充协议一至四,使得CEPA尤其是服务业开放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CEPA及其补充协议实施以来,在货物贸易方面,内地已累计进口香港零关税产品逾10亿美元,免征关税额逾7亿元人民币。在服务贸易领域,内地对香港在金融、法律、会计、建筑、旅游、医疗、物流等领域实施了开放措施,目前共有1753家香港企业按照CEPA的优惠条件投资内地。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的统计,截至2007年4月底,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批出1753张《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这其中,有45%在2005年或之前已在内地开展业务,有14%在2006年内已开展业务,另有10%表示计划在2007年或之后进军内地市场。而作为香港进入内地的主要跳板,广东自2004年至2007年5月共批准了6076个香港服务业投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19.4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广东吸引港资的33.97%和28.68%,港资服务业进入可谓是如火如荼,广东服务业正在代替制造业成为香港企业参与的热点。

两地经贸关系改善和香港服务业扩散,对广东与珠三角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如何?是否具有提升其服务业的功能?同时会对其制造业发展能力产生何种影响?从长远来看,对广东与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演化影响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粤港分工的整合效应提升

珠三角制造业优势

1. CEPA实施前后粤港两地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一项统计分析,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广东与珠三角第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2002年第二产业比重降至最低。而CEPA首份协议于2003年6月签署,假定2003年的相关数据已经显现CEPA的预期效应,本文选择以2002~2006年作为CEPA实施前后的观察期。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2~2006年间,广东省与珠三角都表现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进一步考察珠三角内部9城市,除广州、深圳和肇庆外,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佛山6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也表现为上升。此外,广东省及佛山和江门等城市第二产业上升的同时,第三产业则表现为下降,使第二产业上升趋势表现得更为显著。

广州与深圳表现出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趋势,可以解释为珠三角区域核心城市接受香港服务业扩散的效果显现,同时两市也是珠三角地区服务水平最高的城市,其服务功能辐射可以惠及珠三角其他城市区域,支撑了该地区其他城市第二产业的加速发展。肇庆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与其以发展旅游观光业的城市定位有关,在珠三角9城市中,肇庆的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与其第三产业相比也缺乏份额优势。

进一步考察香港经济结构变化,2002~2005年,香港服务业比重从84.39%上升为87.04%,而制造业比重进一步从4.11%下降到3.18%,显示CEPA以来,香港服务业发展势头更好,充分享受了地理邻近效应和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益,其城市的服务业功能更加强化。CEPA协议促进香港服务业扩散,对提升广州和深圳服务业水平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CEPA扫除了两地经贸合作障碍,促进粤港珠区域经济一体化,从而产生的区域经济整合效应,有助于促进港珠区域的分工深化,使香港、广州和深圳这类区域大城市强化其服务业功能,珠三角其他地区则突出了其第二产业及其制造业的优势地位。

2. 广东与珠三角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变动情况

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体,而广东和珠三角地区的工业经济水平则是以其制造业水平为标志的。图2显示了广东与珠三角的工业经济地位及其制造业份额。其中,广东与珠三角的制造业占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76%和83%。考察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变化,可以为解释广东与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变动与制造业地位提升提供间接证据。

表1显示了广东与珠三角9城市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变化趋势,其中显示工业企业获利能力与发展能力的两项指标:总资产贡献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全面向好①,而劳动生产率指标与综合效益指标全部为正,这表明2002~2006年广东省与珠三角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提升。

广东与珠三角区域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表明其经营风险上升,珠三角地区部分城市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也反映了这一地区综合生产成本的上升趋势。

由此可见,CEPA以来广东与珠三角工业经济向好表现,不仅推动了其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更使其制造业优势得以巩固,从而强化了该区域制造业分工地位,但该地区制造成本上升趋势也不容忽视。

3.广东与珠三角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与进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

广东与珠三角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典型代表,外资与外贸的依赖程度均较高。外资的行业流向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从利用外资的行业构成来看,2006年广东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当年实际利用外资的72%,与2002年水平相当(2002年广东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当年实际利用外资的71.4%),因此,CEPA以来制造业仍然是广东利用外资的主要行业,而且,香港资本在广东利用外资结构中仍然呈上升趋势。

图3显示了广东与珠三角的对外贸易结构。2002年以来,广东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其中,外贸出口中制成品比重高达95%以上,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进口商品的制成品比重也达到90%。此外,广东利用外资与对外贸易的关联度较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商投资进出口贸易份额大多数年份均超过60%以上。以制成品为主的进出口贸易结构既是其制造业比较优势与出口竞争能力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出其制造业部门发展不平衡及本国市场需求条件。因此,制造业领域仍然具有对外资的吸引力,外资进入制造业以及制成品为主的进出口贸易结构都成为广东制造业地位提升的助推器。

二、强化广东与珠三角制造业

优势的相关因素分析

1.收入需求条件

CEPA以来,广东与珠三角地区显现的核心城市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而多数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与工业经济效益改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收入需求条件决定产业结构层次的分析结论。

根据钱钠里等人的研究,一国收入水平会影响其需求条件,进而对其产业结构层次产生影响。陈佳贵等人在钱钠里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收入水平换算成2004年的美元水平(见表2),2004年广东与珠三角地区的收入水平分别为2521美元和3727美元,而2006年广东与珠三角地区的收入水平分别为3555美元和4749美元,平均收入水平数据显示广东与珠三角仍处于工业化中期水平②。

表3是2004年与2006年珠三角9城市人均GDP。根据表3,2004年珠三角9城市人均GDP,只有深圳达到工业化末期水平,而2006年则有广州、深圳、珠海和佛山4城市达到工业化末期水平,珠三角其他城市的收入水平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水平。根据钱钠里等人的研究,该收入水平正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因而可以解释近年来广东与珠三角第二产业与制造业比重上升的趋势。

对于更早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趋势,本文的解释是广东与珠三角服务业长期低水平发展阻碍了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结构升级,这一现象随着CEPA实施和香港生产性服务业部门进入内地而得以缓解。同时,由于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与深圳的收入水平提高,成为接受香港服务业扩散的首选城市,并与香港服务业共同承担了核心城市的服务功能,支持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制造业发展。

2.新兴工业化战略与重化工业化趋势

广东工业经济的转型压力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趋势,2000年广东与珠三角的人均收入水平分别为1540美元和2271美元,而广东工业部门的轻重比是54.7:45.3,这些特征都显示出工业化中期水平,以轻工业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是广东工业经济的主体。长三角的经济崛起和加入WTO因素引发的内外竞争压力,对广东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战略,明确了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工业经济转型方向,2004年广东省政府相继出台《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04年修订稿)》,并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广东工业经济的重化工业化方向。

不难看出,2003年以来广东第二产业比重反转上升也与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启动密切相关。本轮新型工业化促进了广东九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并极大地提升了广东重化工业地位。继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重化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以来,2003年全部工业部门的重工业比重也超过轻工业,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轻重工业比重为42.5:57.5,重工业部门的扩张成为广东制造业升级的主旋律并推动了第二产业比重的持续上升。

表4列出广东省九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增幅,其中增长较快的部门包括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业、石油及化学业和汽车及摩托车产业,以及建筑业,均属于重化工业部门或者关联部门(建筑业),电子信息业2002~2004年均有较高增长率,但2005~2006年则增长平稳,相比之下,传统的轻工业比较优势部门的增长趋势平稳。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分析表明,CEPA有助于香港服务业扩散,但香港服务业扩散是CEPA带来的区域整合效应的一种体现,CEPA整合了粤港珠区域核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同时强化了广东与珠三角地区的第二产业与制造业的优势地位。CEPA带来的区域整合效应与粤港珠分工深化效应的表现形式,又与广东与珠三角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而我国的新兴工业化战略则是强化了这种趋势。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合作双方的经济融合与产业合作,但以何种方式融合与合作则取决于区域双方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比较优势特征。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也是基于经济发展阶段与比较优势特征而提出,因此,区域合作会促进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两类存在明显发展梯度的区域间合作,在强化区域比较优势的同时,也会强化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使这类地区被固化在低水平的产业层次上,此时,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引导就更为重要,这样可以避免在区域合作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固化现象,充分利用区域合作利益,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提出促进广东与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思考如下:

1.科学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判断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指标之一是收入水平。依据区域收入水平规划区域产业结构有其合理性,而区域产业规划也需要有先导性和前瞻性,因而区域产业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突破区域收入水平的现实约束。根据广东与珠三角地区收入水平现状及其所对应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我们认为现阶段强化第二产业与制造业地位是合理的,而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地位上升与制造业结构升级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应该通过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升级和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来提升第二产业地位。

珠三角部分城市如广州、深圳、珠海等收入水平已接近工业化末期,加之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具有相互支持效应,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会制约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上述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正当其时。但在全球化与区域开放不断加深背景下,不应该孤立考虑珠三角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应将其纳入大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充分利用CEPA带来的区域产业整合效应,使珠三角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与香港服务功能整合起来,共同支撑珠三角第二产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使区域合作优势互补效应得以充分体现。

现阶段广东与珠三角的产业升级不仅是制造业发展面临的课题,同时也是第三产业发展面临的课题。事实上,广东与珠三角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和相对产业份额水平与国内平均水平甚至是发达经济体相比都不逊色,但不同经济体的第三产业内部仍然存在着结构层次,广东与珠三角的第三产业相对层次较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水平较低,这与其第二产业与制造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特别是在其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必将阻碍制造业升级。因此在制造业升级背景下,广东与珠三角的第三产业面临的升级压力更迫切,也需要更为重视,而强化生产性服务功能则是近期广东与珠三角第三产业的首选升级方向。

2.利用泛珠区域合作平台重塑比较优势

CEPA促进粤港珠区域分工深化,强化了广东与珠三角的制造业地位,通过实施新兴工业化战略,克服了其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固化,并引导其制造业升级的重化学工业方向。而目前广东与珠三角的重化学工业趋势又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强化重化学工业的比较优势是产业升级效果的重要标识。

区域分工具有强化比较优势功能,特别是与低梯度层次的区域分工,可使高梯度区域的产业优势得以充分体现。2004年“9+2”政府同共推动了泛珠区域合作,为区域内广泛的分工协作创造了便利条件。泛珠区域9省资源基础、收入水平与产业优势各异,但都与珠三角地区存在经济梯度差异。泛珠合作有利于发挥广东与珠三角的制造业优势,对于改善需求条件与扩大市场容量作用不容低估,同时泛珠的资源互补优势也有助于克服广东与珠三角发展重化学工业的资源约束条件。

同时不能忽视的是新兴工业化战略影响的广泛性,新兴工业化战略实施以来,国内各省份均出现了新一轮重化学工业趋势,这种现象在泛珠区域其他省份也有体现,如何在区域合作过程中克服产业结构趋同演化与恶性竞争局面,成为泛珠区域政府在参与区域合作中考虑的重要方面。充分考虑区域资源与产业基础,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合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成为泛珠区域合作多赢的必要条件。广东与珠三角的重化学工业方向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广东不能走传统重化学工业化道路,而需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重化学工业化道路”,因此,广东的重化学工业化道路与泛珠内陆省份相比应该具有明显的技术开发优势,这将成为未来广东与珠三角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真正来源。

3.协调区域梯度差异,引导产业转移方向

收入变化、区域开放与制造业升级等因素带来的要素供给条件与市场需求变化,使广东与珠三角的传统制造业的经营环境趋于恶化,这部分产业面临淘汰或转移。一方面,广东省为缩小省区区域差异,开始积极引导珠三角产业在省内北部山区与东西两翼扩张。另一方面,泛珠区域合作也为广东与珠三角的传统制造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引发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可能为本地产业转移设置行政障碍,而欠发达地区为承接产业转移也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现象。

经济梯度差异引导产业转移是基本经济规律,单纯从收入水平来看,广东省内区域经济梯度并不小于泛珠区域间经济梯度差异,然而产业转移也需要产业联系、市场条件以及区域基础设施等相关条件支持,且不同产业对上述条件的要求不同。事实上,相比广东省欠发达地区,泛珠区域内有许多区域经济中心,在产业联系、市场条件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方面都具备更多优势。广东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到泛珠区域的次级核心,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在推动产业转移过程中,遵从产业转移规律,让市场机制引导产业转移,避免不当行政干预带来的无效率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经济活动,产业转移过程的经济效益是评价产业转移合理性的根本标准。缩小区域差异是公平目标,它可以通过非经济手段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加以解决。区域合作需要合作各方产生共赢效果,才能有效推动合作进程,而区域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将会为协调区域差异带来资金能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程满清,陈班雁.CEPA首份服务业调研报告解密[DB/OL].南方日报网络版,2007-08-31,http:///cepa/200708/t20070831-24705.htm

[2] 邱俊.产业结构“离经”与优化升级——珠三角经济发展现象研析[DB/OL].广东统计信息网,2007-10-31,http:///tjfx/t20071031_50413.htm

[3] 国务院港澳办.06港澳经济年鉴[M].中国年鉴出版社,2006.

[4] 刘力,李钧.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资本流动效应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6):41-43.

[5] 刘力.外资外贸互动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化: 广东的证据[J].改革,2005,(8):28-34.

[6]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4-15.

推荐访问:粤港 路径 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