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总结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艺术教育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5 08:53:24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我国,很多艺术作品和文艺现象都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特征,对艺术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思考,依据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史和我国文艺创作的特点,找出后现代主义积极的审美价值,树立正确、良好艺术教育观念。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大学生 艺术 教育

电影《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综艺电影热播以来,一直让人争议不断。综艺电影把高收视率、影响较大的同名电视综艺节目,以电影的形式呈献给观众,具有制作时间短、高票房、观众年龄低龄化的特点。综艺电影自从出现以来不仅没有得到业内的认可,就连不少观众都对其产生了困惑,著名导演冯小刚甚至对综艺电影提出了严厉批评,《人民日报》却对冯小刚的言论提出质疑。笔者通过调查部分大学生对《跑男》等综艺电影的看法得知,学生群体也是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部分同学认为电影拍的像电视,没有价值;不少同学觉得综艺电影“高颜值”、“明星多”非常有趣。

综艺电影为什么产生这些现象?因为综艺电影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电影的认知,综艺电影不再讲求传统电影的具体内容形式、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而是以游戏的方式来讲故事,演员根本谈不上用“演技”,直接本色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表演。这种打破电影和电视界限的综艺电影,让人们在观念上对电影再一次进行认知。《跑男》的大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部分年轻人群体的审美倾向,这种审美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后现代主义自西方传入我国以来,对广大群众,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解析,分析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60年代以后盛行于西方的文化思潮,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后来发展到文学、心理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艺术等领域。后现代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对人类的发展影响深远。

后现代主义包含众多,很难精准的在理论上下一个具体的概念。比较文学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认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视角,人们可以通过存在于多重化身中的现代性提出某些问题,并可以寻求相应的答案。让·塔里奥认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和价值模式,它解“元叙事”、去中心,主张向整体开战。后现代主义在继承了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反叛”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进行否定。后现代主义中的反本质主义,甚至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的抹杀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后现代主义反对权威、解构经典、强调创新、反对“中心论”,推崇多元的价值取向,让人们对思想有了彻底的解放。由于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在对人们解放思想的同时,也产生了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价值相对主义和文化的“庸俗化”等不良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对艺术的影响

(一)艺术创新

后现代主义推崇创新,他们认为最好生活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最好的人生是充满创造的人生。在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心中,后现代主义的英雄是“游牧者”,“游牧者的生活是一种创造和变化的实验,具有反传统和反顺从的品格。”福柯更是认为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品,生活的乐趣就在于创造,他们不满足现代人对现代性的迷恋,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去找另一条路。”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波普艺术诞生,他们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实现了艺术领域的“后现代主义”,在艺术实践道路上,推陈出新,开拓视野。

(二)视野多元

后现代主义反对绝对的标准,拒绝“齐一性思维”,这与庄子的思想是互通的,庄子认为万事万物皆有明法,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凌驾于万物之上。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道”,反对统一的标准。艺术应该多样,反对偏执、单一,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元并存。多元的视角让多种元素都兼容并包,运用堆砌、拼接、解构等手法,让多种艺术种类有机组合,呈现出斑斓色彩。

(三)审美标准模糊

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的标准,喜欢解构经典,颠覆权威。电影《大话西游》解构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打破了人们对故事人物的已有认知,以无厘头、游戏般的喜剧话语来讲述故事,让人们的产生多种视角,模糊了原有的概念。

歌曲《忐忑》更是以声乐作品器乐化,没有具体含义的歌词,没有固定的结构,让龚琳娜每次演唱都是一种全新的演绎。歌者夸张、忘我的表演,让作品、歌者和观众共同完成了对作品的演绎和理解,正如巴特尔宣告的“作者之死”,作品诞生就意味着作品由读者、听众来决定其含义,与作者再无关系。这种充满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歌曲,完全和以往的传统意义上的歌曲不同,没有统一的歌词,没有固定的曲谱、结构,歌曲单凭观众来判断,强调个人感受。这种消除了以词曲作家为“中心”的歌曲创作机制,导致了作品概念模糊,不稳定因素出现,正如美国加州的后现代主义经典标语:“不存在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好玩和不好玩。”

(四)艺术创作失语

1.创作态度浮躁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催生了“快餐文化”,人们对作品的高标准不再努力追求,电视剧冗长拖沓,网络歌曲肆虐,流行音乐品质下降,好的文学作品鲜见,都是当下浮躁的文化市场的写照。后现代主义把艺术创作当成一种游戏,抛弃深度的文化创作,把创作只停留在表面。

随着高科技的运用,历史意识消失,把真实变得幻象,当电脑技术运用到电影当中,人们进入了虚幻世界。《侏罗纪公园》、《阿凡达》等电影让人们目瞪口呆,艺术的真实性完全失去。媒体的介入指引着人们审美,人从接受的主体变成媒体的附庸,现实社会与人们距离感越来越大,银幕形象虚拟化,艺术严重脱离了生活。

2.创作庸俗化

欧美经常流行一句话:“如果不好玩,何必要做?”后现代讲求的是强调个人感受,文化以商品形式迎合大众文化口味,用于消费。随着商品文化的盛行,影视界出现了“娱乐至死”的口号,不管有理没理,就得惊天动地,“语不惊人死不休”。高票房、高收视率成为影视追求的目标;拼颜值不比演技、猎奇、媚俗、金钱至上、审丑逐渐成为影视、媒体引导方向,高雅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3.艺术价值沦丧

后现代学者认为:“玩弄碎片,就是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不以历史的、连续的、完整的、表现传统为内容,旨在消除主体、消灭中心,获得当下的快感为目的。

在艺术家眼里,世界是没有界限,艺术与自然,万物都是没有界限的。他们否定了艺术规律,在他们看来生活中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可称作“艺术”。一些先锋派艺术家们认为“一切都是美的”,把生活中物品随便摆弄,拼接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然而这些“艺术品”本身根本并不具有艺术价值。装置艺术、人体艺术、行为艺术使一些前卫的艺术家们放弃手中的画笔,从他们无聊、荒诞、自残的行为中,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与艺术实践脱节,精神分裂,丧失自我。

三、后现代主义对学生艺术学习的影响

(一)学习功利性强

利奥塔认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新的生产中增值而被消费:它在这两种情形中都是为了交换。”随着生活的商品化,人们消费观念日益增强。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艺术门类学习时,按照市场的收益来进行选择,例如:乐器葫芦丝、古筝易出成效,学习者较多;小提琴,二胡较难,学者需要长期练习。

(二)政治观念薄弱

后现代主义主张无政府主义,反对国家制定政策、方针、路线、并怀疑现有的法律、法规。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基础目的,也没有任何意义。”这种主张很容易让人丧失生活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三)艺术审美低俗

后现代主义主张用多元的思想来看待世界,大学生在接受新鲜事物时,很容易混淆“美”与“丑”的界限。对于朋克文化中的怪异装束,现下的“透视装”、“漏点装”,大部分学生认为是时髦、前卫、个性,愿意尝试。把行为艺术认为是“真艺术”,只是自己看不懂;在艺术创作上求“新”、求“怪”,不辨美丑。

(四)学习态度消极

后现代艺术追求的是一种颓废的、混乱的生活状态,对过去、未来都不曾考虑,讲求活在当下。部分学生逃避问题,以麻痹自我的方式在学校浑浑噩噩,对自己的未来不曾规划,没有信心,对艺术学习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动力。

四、反思

后现代主义西学东渐传入我国后,中国先后出现的新潮艺术、现代艺术、行为艺术、前卫艺术曾经繁华一时,给人们带来巨大冲击。通过这些后现代主义的衍生物我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后现代艺术的魅力和毒害,怎样在吸取西方优秀的文化同时,保持民族本性使其免遭文化殖民?换句话说,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艺术,需不需要标准,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答案要从后现代主义本身说起。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世界的产物,是人们对世界“无奈、焦虑、痛苦”的表达,以极端的自身毁灭表达出对现代社会的不满。我们不可否认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对创新的渴望,多元包容的态度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庸俗化也导致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倒退。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传入我国以来,部分人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选择,以“反艺术、反美学、反文化”姿态,进一步发展了后现代主义的缺点,甚至比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过之无不及,充满着血腥、糜烂、颓废的气息。后现代主义易于理解,容易和年轻人反叛引起共鸣,加上媒体的传播,一度混淆了人们的试听,颠覆了人们认知。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审美原则,坚持艺术创作要反映生活,艺术要和美紧密联系。任何民族的艺术发展都不能抛弃民族历史,不能割裂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要坚持把美作为追求目标。70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前不久召开的文艺座谈会,领导人都对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指示,他们都认为文艺工作要为人民,要爱国,要说真话,讲道理。在市场经济下,文艺不能被市场奴役,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要具有批评精神,带动艺术的繁荣。艺术不能在一个肤浅的,无内涵的层面上发展,艺术应该是健康的,弘扬真善美,这才是艺术应该真正的审美理想,这也是与一些消极艺术的本质区别。

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黑格尔曾说:“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美必须是真实的,虚无主义最终会美的失真,导致失败。柏拉图认为:“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现实中的“审丑”最终是为了反衬审美,人性的善良,品德的高尚,行为的优雅才是人类的最终追求,至善方能至美。任何艺术违背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都是伪艺术。艺术教育的主要是人的教育,通过艺术的洗礼,把人教育成美的、善的,才是艺术教育的最大功用。

参考文献:

[1]王岳川.中国后现代话语[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5]彭富春.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后现代主义 影响 大学生 艺术 教育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艺术教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