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总结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无了什么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3 08:42:41   浏览次数: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虚无了辩证的历史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核心原则。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对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唯物史观;虚无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030-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落幕,会上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深刻意义,改革再一次被推向了时代的前沿。三十多年的历史延续再次证明了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当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却虚无中国历史和革命,消解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到底虚无了什么?笔者从唯物史观视角浅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专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梁柱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它的反历史、反科学的研究方法,表现出它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它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虚无主义是按照他们的主观愿望和政治诉求来对待历史,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活和再版。”[1]龚书铎说:“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借歪曲历史本来面目来证明‘学习西方’的主流文化是无法抗拒的历史必由之路,从而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2]梅荣政、杨瑞直接开门见山说:“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主要是指它对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的历史加以歪曲、否定。它从历史领域入手,妄图通过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除掉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依据,否定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和合法地位,以实现消解或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3]这些旗帜鲜明的观点表明,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识是一致的,违背唯物史观的本质,否定中国革命,歪曲历史,其反动的本质必将受到党和人民的批判。

一、什么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业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4]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结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做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這个合力里面的。”[5]

从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应该明白唯物史观涉及的几个基本原则。一是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它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矛盾。三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四是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五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支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唯物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虚无主义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从本质上讲,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正如梁柱教授所言,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正是通过它反历史、反科学的研究方法表现出来的。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无了辩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对待历史,我们要采取辩证的历史研究方法。准确全面把握历史材料,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我们形成理性客观的历史思维有很大帮助。历史虚无主义者却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片面抽象地理解一些历史事件,甚至无中生有,对广大读者起了很大的迷惑作用。

袁伟时教授2006年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的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作者质疑当前的历史教科书,认为中学历史教科书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是在引导广大青少年“继续吃狼奶”。在谈到义和团运动时,作者认为教科书关于这部分的论述“错误连篇”,甚至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是爱国壮举还是有悖文明行为?”众所周知,义和团运动是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所谓“现代化”名义来曲解中国近现代史,必然是片面、主观的历史研究方法。前几年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反映。“慈禧—优秀的政治家,袁世凯—有能力的人,李鸿章—争取国家利益者”,这些话语表明了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部分影视作品来误导广大观众,其迷惑历史之心,人尽皆知。

“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现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6]列宁的这段话说明了对待历史的研究方法,针对特定的历史环境,从事实的整体和联系中去把握历史,是我们需要持有的一种态度。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无了阶级分析法

列宁在《论国家》中说:“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问题。”[7]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社会历史现象,这是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运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是具体社会环境中的产物。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标榜的“超阶级”、“超党派”、“土匪史观”,用抽象的人性论取代具体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唯心主义的真实写照。

蒋介石是众所周知的人物。近些年,部分学者却以《蒋介石日记》为名,认为只有蒋介石日记中的蒋介石,才是真实的。史书上的蒋介石、群众眼中的蒋介石、荧幕上的蒋介石,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考证。个人日记是我们研究历史人物的一种途徑,但个人日记带有作者很强的主观色彩,只有将其放在一定的大背景下去研究,才有一定的意义。简单的通过日记就想颠倒对一个人的看法,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另外,《中国季刊》上的一篇文章引用一些材料坚决反对蒋介石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著名史学家刘大年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抽象的分析历史人物,没有采用具体的阶级分析方法。这种分析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观点的荒谬。究其实质,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用抽象的人性论取代、否定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以所谓“客观公允”的姿态掩盖其唯心主义的立场,其目的就是要颠覆唯物史观,篡改历史。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无了实事求是的核心原则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原则。历史虚无主义者则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按照特定的政治诉求,随意打扮历史,这是唯心主义在当前条件下的复活和再现。其一,否认中国革命,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崇尚改良。在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告别革命论”的热潮再次高涨。“现在看来,当时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很多,辛亥革命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孙中山如果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也许就会接受‘虚君共和’的英国式道路,避免许多战争”。这是这股热潮的真实反映。照这样来说,20世纪中国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都是历史的错误。这明显是对历史的污蔑和亵渎。其二,将革命和现代化对立起来,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诚然,现代化是我们国人追求的目标,但是企图否定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单纯追求现代化是不可取的。革命和现代化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革命是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保证。如果没有革命为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毛泽东在他的论著中反复指明:“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没有这两个东西,中国是不能统一和不能富强的”[8]。

历史虚无主义者所主张的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违背了近代中国的基本事实,违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符合实事求是的核心原则。从政治角度出发,这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会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三、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其颠倒历史,否定革命和建设,消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作为,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和加强警惕。在前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和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导致前苏联最后亡党亡国,正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真实写照。在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很强烈,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还存在余温。因此,当前形势下,必须加强唯物史观教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一)内容上要涵盖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中共党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历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看中国革命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却以“告别革命论”为名,虚无革命历史。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重温中国革命建设道路,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明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对象上要涉及全体社会成员

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唯物史观教育的重点在于广大青少年。现在中小学和高校都专门开设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课程,这说明国家在这方面是高度重视,这也有利于培养青少年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但是,教育对象不止青少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侵蚀也是非常明显的,党员干部是中共执政的核心力量,因此党员干部也要不断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增强自己的党性修养,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同时,广大群众也不能放松,可以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醒大家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干扰。

(三)方法上要多样化

唯物史观的教育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因此教育途径要求多种多样。对于广大青少年,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采取讲座、座谈、观看纪录片、参观历史遗址等其他方式来调动大家进行唯物史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广大干部来说,除了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不断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多学习马列经典著作,以身边的模范楷模为学习标兵、以思想腐败分子为警惕对象,时刻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则要积极发挥电视台、互联网、社区、村组织的作用,积极宣传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的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2]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5).

[3]梅荣政,杨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6]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7]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32.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责任编辑:许广东)

推荐访问:虚无主义 思潮 虚无 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无了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