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济工作

论知识分类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上的作用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5 08:45:44   浏览次数:

[摘   要]知识分类是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有显著的作用。教师可通过运用发现教学法、教会学生清晰的认知策略、采用复述策略、开展习题训练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分类整理能力,发挥知识分类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中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知识分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6-0077-02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知识输入大脑之后,大脑就以不同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储存与分类。知识可以大致划分为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那些有线索的,能使用具体语言来表示的知识,这是关于“是什么”类型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没有线索的,但可以使用一定条件通过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就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知识分类理论的提出,为教材知识点的分类与整合做了心理学上的参考依据。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论述如何应用安德森知识分类理论设计初中历史教学,建立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教学模式。

一、运用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知识分类能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模式就只是生硬灌输,给学生讲解大量的知识点,这必然导致学生只会被动去接受陈述性知识,缺乏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发现教学法却与之不同,它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去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一般性规则与教学程序,使学生在知识比较的过程中培养知识分类的能力。发现教学法提倡以简约的方式把知识形成过程重演。学生在亲身体验与主动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更能体验知识产生的方法、情境与过程。所以,发现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提高学生理解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水平,积极推动陈述性知识朝着程序性知识的方向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发现教学法可以分为四个操作步骤展开:第一,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辨别学习材料的特征,发现材料中蕴含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分析假设来发现学习材料中蕴含的内在规律,教师在必要时候给予学生学习上帮助。第三,就是对假设的检验。这一步骤主要是教师设计练习,培养学生从学习材料中发现内在规律与本质属性的能力。第四,就是概括与总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对知识确定性的观念。在这个步骤中,情境创设是教学活动的难点与关键,教师需要提供一些有线索意义的学习材料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去认识问题。

如在教学《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这一节课,讲述我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影响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历史材料来创设教学情境。如可以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人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过程,总结其对中国社会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提问:“这三大发明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又发挥了什么作用?造成两者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知识点的讨论与比较过程中,学生纵向比较的知识分类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为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奠定了基础。

历史通常是指导人们认识现实的一面镜子。将历史与社会现实问题相联系,能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对历史知识与现实社会热点进行比较,也能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知识分类能力。如教师在讲述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时,可以与我国政府制定的“西部大开发”计划联系起来,设计一些问题来创设情境:美国“西进运动”发动的原因是什么?“西进运动”的实施过程、实施方式,对美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美国的“西进运动”给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有什么积极的借鉴意义?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对认识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与手段,把历史问题整理与分类为现实问题,从分析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启示,杜绝了历史教学只停留在陈述知识的层面上,有利于归纳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会学生清晰的认知策略,培养学生分类整理能力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清晰的认知策略,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概括知识、提炼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与整理知识的认知策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展开认知策略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创设应用示范策略的情境。从认知理论角度来说,认知策略是一种大脑对内调控的技能,反映了人类根据自身认知活动规律对概念与规则认知的过程。因此,认知活动是大脑内部活动的过场,很难从外部现象中观察到,很难使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来把概念与规则一类的东西直接传授给学生,这需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传授知识。如历史知识点中,很多都是零散的地点、小事件、年代,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事件,把这些孤零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成为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如教师在教授《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一节课的时候,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讲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然后在这个历史事件中把隋朝的起始时间、大運河开凿的背景、隋炀帝的功过、隋朝灭亡的原因等知识点都串联起来,并对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原因、结果等进行分类,从而培养了学生归纳、分析、分类的整理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也可以采取反省认知的策略。对认知结果与认知过程所形成的认知,就叫作反省认知,也可以叫作元认知。学生在反省认知的过程中,能够学会解决问题应具备的方法,也就是学到知识分类的方法。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出四个“W”,也就是what(是什么),where(适用的范围),how(是怎样),when(什么时候应用)。当学生对这四个“W”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也就比较清楚了。

如在教学《“蒸汽时代”的到来》这一节课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四个“W”的过程中,培育知识归类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蒸汽时代是什么(what)、蒸汽时代发生的范围(where)、蒸汽时代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how)、蒸汽时代出现的时间(when)等等。当学生对这四个“W”有了解之后,就自然了解到:“蒸汽时代”到来的时间是十八世纪;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告别了中世纪;蒸汽机起源于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扩展到全世界;蒸汽时代使社会生产方式由机器代替了手工与人力,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通过这四个“W”,学生知道了“蒸汽时代”的来龙去脉,对各种知识进行了分类与归纳,从而提高了归纳知识的能力与知识分类的能力,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利用复述策略,培养学生分类整理能力

复述策略是一种记忆知识的学习手段。复述策略主要是通过保持记忆知识的方式,采用一些内部语言在大脑中把学习材料与学习过程再次重现,使学习者轻松记忆知识的策略。复述策略可以提高陳述性知识的学习速度。在历史学科中,很多都是陈述性知识,如一些地名、人名、事件等。当学生对知识进行多次复述后,就能高效率记忆知识。为此,教师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复述知识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复述方法,提高对知识的记忆效率。这些复述方法可以通过在笔记旁边“留白”“过电影”“意义复述”等方式,提高记忆知识的效率。

意义复述,就是要求学生复习教材中的目录。意义复述的目标,就是根据一定规则来记忆学习内容。这个规则分为三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就是使用自己语言说出目录;第二个层次就是说出书中每一节课的标题与所在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就是能够说出每一节课中一个小节的标题,并且说出这个小节标题与这一节课标题之间的关系。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优生,还应该以某一个主题将教材中的政治、文化、经济等知识点复述出来。如在讲述“民主制度”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叙说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与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中华民国对民主制度的追求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通过意义复述,把零散知识点进行串联与分类整理,达到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知识分类能力的目的。

“笔记留白”也是一种复述策略。笔记通常能集中一个人的注意力,能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达成联系。但是很多学生记笔记的效率不是很高,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高效率记笔记的方法,如“尝试回忆”。简单来说,“尝试回忆”就是依据一定线索来有效提取知识,在做笔记的时候应该有选择去记录东西,记录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然后课后就依据笔记的线索来回忆知识。通过笔记的复述方式,能使学生加深对不懂知识点的理解,对各种知识进行整理、提取与巩固,达到提高记忆效率的目的。如在讲述《美国南北战争》(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对这一节课不懂的问题,如南北战争发生的原因、北方军队为什么能够占优势、南北战争的意义等等,然后让学生在课后把这些不懂的问题拿出来与教师和同学讨论。通过“笔记留白”的方式,学生对南北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分类整理,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记忆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四、通过习题训练,培养学生分类整理能力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习题,使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掌握与记忆知识,学会迁移与应用各种知识。通过习题,能从不同方面为学生提供线索,帮助学生精确地掌握历史概念与知识点。

如在学习《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习题,习题可以是比较中国、印度、日本、朝鲜等封建国家的建立以及东方封建国家与西方封建国家的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了知识的分类整理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综上可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分类理论,结合发现教学法,教会学生清晰的认知策略和复述策略,最后再进行习题复习训练,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类整理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启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础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 (8):26-30.

[2]  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1):110-114.

(责任编辑   袁  妮)

推荐访问:历史教学 效率 初中 作用 提高


[论知识分类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上的作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