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总结

智慧校长“智”造校园文化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9 08:45:39   浏览次数:

有人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魂”,他决定了学校的发展,也有人说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个好学校。无论哪种说法,都表明了校长在一个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校长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正像袁振国先生说的那样,一个学校的校长怎样营造出自己的校园文化,这是一个校长导必须思考的问题。当今社会,校园文化建设成了学校建设的主题,校长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他在校园文化形成中的推动作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角色不仅仅局限于决策者和管理者,同时,还扮演着示范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这种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角色,决定了校长对学校的影响力和制约作用。

伴随着社会变革以及教育内外环境的影响,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校长在文化意识专业化的缺陷,直接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对此,我们需采取必要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校园文化建设,它包含着哪些主要内容。

四个建设,彰显要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学校的个性魅力所在。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1. 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显性文化,包括校园建筑、场地设施、文化设备、校园美化等,是物质基础,它承载着校园的文化信息。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支撑,是现实目的的突进和载体。物质文化建设是对于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它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如学校体育器材的从无到有,再到丰富,教学设备的更新、校园的绿化等等,人们可以亲眼目睹它们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也可以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

2. 活动文化建设

学校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学校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学校的推进创新教育常常以学校活动作为突破口,师生能力的提升也大多是通过活动来实现。学校的活动文化建设包含学校的各种活动,如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健康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

3. 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学校的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等。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师生共同奋斗的最高目标。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体现在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人际关系的建设上,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做得好,其教学质量必然不会太差,师生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学校的凝聚力也会很牢固。

4. 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建设是指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规,依据学校工作任务和内部管理要求,构建有效的制度管理机制,使学校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制度建设既能起到激励约束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又能全面协调学校上下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员工的关系,实现科学管理。

多重身份,推动发展

一个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追求卓越的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领者,是指引教职员工前行的一盏明灯。学校无特色,无品牌,究其实质是学校育人取向文化的缺失,所以说校长的思想决定着特色化学校的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由此可见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体现的。

1. 校园文化的决策者

校长是校园文化发展宏图的设计师,决定着校园文化发展方向和目标。因此,校长对校园文化的认知程度、价值判断、把握机遇的能力及决断水平,影响着校园文化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由于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微小的变化,必要时,需要对其进行变革,来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此时,校长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力,及时捕捉各类信息判断校园文化的变化态势是否朝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方向变化,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局部调整和变革。

2. 校园文化的管理者

既当家又管家是基层领导的共同特点,学校的第一管理者, 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者对学校整个管理机器健康有序的高效运转要负总责。校长在校园文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力度和深度, 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从制定计划到组织实施,以及实施中的监督检查、指导、和实施后的总结、评价,校长都要进行有效的掌控。对不同文化形态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筹协调、一体化运行实施科学调度。建设校园文化有赖于校长将校园文化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每个管理因素之中,让学校管理的体制、机制、制度规范及过程环节都融进文化的内涵,彰显校园文化的特征。

3. 校园文化教育的示范者

一个合格的校长的榜样示范作用,既体现在其拥有丰富的相关学识和高超的教育技艺,更体现在其人格品德的高尚和其胸怀的博大与宽容。一个好校长应该具有亲民爱民的形象,诚信友善、公平正义的品格,敬业奉献、廉洁勤政的精神,以及人性化、民主化、科学化的作风,这些都是都是无声的教育力量,对学校师生的言行及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着引领和规范的作用。

4. 校园文化资源的服务者

校长的工作内容之一是为师生提供帮助与服务。这就要求自己有能力关心师生、赞赏师生、激励师生,并且懂得什么时候付诸行动。此外,校长还应善于捕捉文化信息,发掘潜在文化资源;精于打造内和外顺、和衷共济的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及家庭、社区的办学积极性,并通过科学的调度和良性互动,形成资源整合优势,获得最大的经营效益,进而对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资源保证。

校长角色的重要性,决定了校长在学校中的独特地位,也决定了校长对学校的影响力和制约作用必定是全局性、关键性和决定性的。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典型体现和人格化浓缩,它象一面旗帜指引着校园文化前进的道路,并形成巨大的凝聚和激励力量,推动校园文化事业的发展。

现状“诊断”,有的放矢

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成为一名合格校长所必需的素质,因此我国各校校长在经过各种教育教学业务培训、学校管理培训和学术培训后,一般都能完成自身教育思想和管理能力的综合提升。但从校长文化意识的专业化要求来看,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对校园文化建设形成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文化意识淡薄

文化是所有管理工作的根基。所谓的文化意识就要求时刻以文化的视角、眼光去看各种实践问题。校长的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用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教育现象、积累教育经验、关注最新教育成果,能动地反映教育事物,并从文化的意义上追寻学校健康发展的价值和追求,把所有的学校工作都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来进行思考和实践。当前,校长文化意识的淡薄主要表现在对身边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不敏锐,不善于筛选、提取教育资源中的文化元素。比如当下有部分校长忽视了学校文化之于社会文化的意义,对于教育部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通知,无所作为。比如也有一些校长漠视学校所在地区的丰富文化资源,对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做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再比如校长忽视园区建设的教育功能,无法赋予学校基础设施以特有的文化内涵,常常效仿别校,出现千校一面的格局,无特色可言。

2. 文化观念陈旧

先进的教育和文化理念是建立先进校园机制的前提条件,也是提供优秀教学的内涵所在,是完成一流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校长的教育理念指导着一所学校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为了面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校长的理念应该始终站在教育前沿。但是目前校长队伍中存在观念陈旧的问题不容忽视,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二十余年,但是应试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教学观、评价观的传统惯性还很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长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决策。就此来说,校长教育理念的更新仍然是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紧迫任务。

3. 文化结构缺失

从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知识,并在其他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才能够出色担起校长的责任。但是受到成长环境、自然经历,加之个人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校长的文化结构存在缺陷。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好教师。但事实上,我国的一些校长是直接从优秀教师中提拔上来的,在管理学和领导力方面缺乏经验,这就导致了“好教师不一定是好校长”的现象。不可否认,提拔好教师当校长,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用人理念,是组织部门对这些人成绩的充分肯定。但是管理和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因此在管理学和领导力上经验积累不够的校长,面对全校的指挥统筹工作难免会感到吃力。

校长怎样“玩转”经营艺术

1.前沿思想是致胜法宝

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实力才有魅力。只有思想常新,方法才新。一个校长成长速度有多快,其所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多成功,最重要的衡量标志就是这个校长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蔡元培校长主张的“兼容包并”办学理念,引领北京大学在辉煌的道路上行走了一百多年,这就是校长眼界决定学校发展的明证。因此,校长要多思考,多读书,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总结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先进经验,从本区域、本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学校的文化政策措施。校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做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具备优秀的文化视野与观念,具备切实可行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才能将一所学校管理得事事完备,井井有条。

2. 亲自参与是第一要务

除了做一名思想、精神上的领导者和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校长还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实施的参与者。校长本身也是学校文化的一份子,既负责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和指挥,也在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氛围下工作和生活。校长亲自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是建设理念得以落地的保障。当然,学校的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校长不可能事事都做到亲力亲为,因此适当地放权,将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分配给教师,也是十分必要的。而校长应该做到将自己构建学校组织发展的蓝图和规划构想告知教师,收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做出最终决策;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参与并监督,善于果断处理各种重大事务,并在学校组织管理过程中,将人、财、物、时间、信息各种教育资源汇集在一起,统筹安排,合理配置。校长不仅自身要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还要通过自身行动,将这种理念和思想转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

3. 提升人格魅力即提升号召力

在一所学校里,校长能否赢得师生尊敬、打开工作局面、顺利开展工作,除了取决于他的威信,更由另外的因素决定,即人格魅力。校长的人格魅力至关重要,一旦形成其特有的魅力,就会对全校师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学校发展。所谓人格魅力,就是指校长的性格、气质、品德、学识、才能等,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校长的文化素养和工作作风则起着重要作用。要完成校长的文化使命,提升校长的文化素养很有必要。校长的学识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社会阅历深、知晓理论丰富,就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到游刃有余。另外,校长的工作作风也体现在各个方面,从会议发言、与教师的谈话、对学校工作的安排、对学校的突发状况的处理方式等,都可以看出校长的个人魄力。校长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内涵,增强工作能力和魄力,树立独特的工作作风,成为有人格魅力的校长。

校园文化建设有规可循

1. 个性化原则

建设个性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在于尊重、挖掘、鼓励、继承校园的独特性和优势,反对模式化校园。个性化校园文化的本质在于发现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扬长避短。校长要办出不同于一般化、标准化的特色学校,在办学方面突出个人的理念,具有独特的办学思路,出台为全校师生所认同的举措,并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革新。

2. 先进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时代特征,满足时代需求。在思想开放、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下,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在多元文化中强调一元思想的指导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极力倡导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在服务师生和社会原则上表现出充满生机的开放性。

3. 主体性原则

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他们既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要使师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对校园文化的科学性产生认同感。一些管理者认为领导应该掌握话语权,具有绝对权威,这是错误的想法。主体性原则要求校长改变自身的“官本位”思想,在学校决策和措施制定方面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这也有利于培养其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4. 整体性原则

学校文化并不是单项元素,而是由许多小的子系统组合而成,例如组织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等。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把握文化的整体性原则即是保证其各个子系统的整体性和和谐性。将子系统统一进行筹划,注重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使子系统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以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5. 选择性原则

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现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下,怎样选择和吸收适合自身的文化以纳入校园文化系统,是校长需要深思的问题。校长要选择健康、向上的丰富校园文化,并对其进行调整和发展,以对学生的品性形成渗透且持久的影响,适应社会文化和时代需求。

6. 地域性原则

由于学校所处的地域不同,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也应因地制宜,体现地方差异。校园文化融入地域特色是区域经济发展及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校长必须充分重视学校所处地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人情风俗、价值取向等,结合学校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探索其教育功能,紧跟地方教育政策,体现地方教育特色,创新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是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和历史传统,也是一所学校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因此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多加关注的话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核心人物,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教育部曾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明确指出校长具有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方面的专业职责,这些职责几乎都与学校文化有关,也进一步说明了校长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为了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校长应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其中的领导者、推动者、继承者和变革者,让学校文化建设成为自身的一种文化自觉。

推荐访问:校园文化 校长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