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总结

山东女兵进疆始末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31 08:44:00   浏览次数: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批又一批的山东女性,从渤海之滨来到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她们告别家乡的那一刻,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新疆的屯垦戍边大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辆又一辆满载着山东女兵的汽车,过玉门、出阳关,使得已经沉寂了几个世纪的丝绸古道上,又迎来了滚滚尘烟、朗朗笑声。她们的到来,不仅解决了驻疆部队官兵的婚姻问题,保证了屯垦戍边宏图伟业顺利进行。同时,她们积极投身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洪流之中,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这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一次重大胜利,开创了新疆历史的新纪元。

然而,刚刚解放的新疆,形势非常严峻:内有叛军的哗变和民族分裂分子的叛乱活动,外有国际反华势力的虎视眈眈。因此,人民解放军一进疆就与起义的国民党官兵以及民族军一起开始了歼敌平叛、剿匪反霸的斗争。

随着部队取得一系列胜利,另外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部队官兵的婚姻问题。进疆的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官兵,大多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有的是在紅军时期就已经参加革命。他们在战争年代南征北战,戎马倥偬,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婚姻问题,如今普遍大龄化。

新疆军区档案馆的资料记载:从二军六师1952年男女婚姻情况调查统计表来看,排连两级干部已婚的是1001人,未婚的是1069人,订婚的有63人。未婚者占一半以上,40岁以上还没有结婚的有44人。被改编为二十二兵团的国民党起义部队官兵的婚姻问题也同样突出。二十五师官兵已婚的有1947人,订婚的有401人,而未婚的有4383人。当时,驻疆部队的男女比例是160:1,而30岁以上未婚男女比例却是300:1,个别师团未婚男女的比例达到500:1。

战争结束后,这些远离家乡的将士们思念家乡、渴望成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能不能尽快解决驻疆广大官兵的婚姻问题,成为关系到能否稳定军队、坚守祖国六分之一疆土的重要问题。

其实,王震将军在进疆的途中就已经看到了这一问题。他在沿途有意招收一些未婚女青年加入西进的大军。然而,这只是杯水车薪。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疆军区着实费了一番工夫。

新疆军区档案馆的资料记载:当时,解决部队官兵婚姻问题的主要办法是三种,一种就是让广大官兵通过写家信的方式自己解决婚姻问题。第二种是由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往新疆调拨女兵。第三种就是由新疆军区和新疆人民政府出面到内地大量招收女兵。

1950年夏,二军召开政治工作会议。当时,担任二军政委的王恩茂在会上讲了这样一段话:“关于婚姻问题,彭德怀副总司令说,大家可以从家里动员女同志到新疆来,部队在西安、兰州、酒泉、哈密都设有接待站。家里有老婆的,可以送到西安;家里订了婚的也可以送来;既没有结婚又没有订婚的,父母能给你订一个也可以送来,送到西安后去找西北军政委员会秘书处或者新疆军区驻西安办事处,一切费用由公家负担,保证给你送到新疆……”

也是在这一年,经中央同意,新疆军区首先去湖南省招收女兵。在湖南党、政、军领导的鼎立支持下,从1950年至1952年,湖南大约有8000多名女兵陆续进疆。

1952年,新疆军区将目光投向了山东。之所以选择山东,是因为山东与新疆的人口性别比正好相反。山东是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主要兵源地区,又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一方面男性在战场上伤亡比例很大,另一方面大量男性随解放军南下。

新疆军区档案馆的资料记载:1949年。山东省人口的性别比为93.57,到1953年才达到99.03,是全国性别比最低的地区之一。

山东人口女多男少的状况,正好与驻疆部队的性别比有着明显的互补性。王震将军也看到了这一点。

1952年夏,受新疆军区委派,时任新疆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处长洪镛赶赴山东。他带着王震将军写给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政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的信,首先去了南京。

到了南京,洪镛说明意图后,时任华东局组织部部长兼南京市委书记柯庆施和华东局负责人一致表示,支持新疆军区的工作。

离开南京后,他又拿着华东局的文件来到了济南。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负责人看到文件后,二话没说,立即着手布置招收女兵的工作。

当时,与在湖南招聘女兵一样,新疆军区招聘团在山东的主要报纸上刊登了招收女兵的消息,在学校张贴了“有志青年到新疆去、到大西北去”的宣传标语,并大量印发了《新疆鸟瞰》画册。

山东人民自古就不畏惧当兵。解放战争时期,就有不少女性或参军,或在家乡支援前线。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山东也有不少女性参军。所以,新疆军区到山东招收女兵的消息一传出,许多女性纷纷加入西进队伍的行列中。当年,进疆的山东女兵大约4000余人。

可是,这些女兵的到来对驻疆部队官兵突出的婚姻问题只起到了一些缓解作用,并没有真正彻底的解决。她们被分配到天山南北十几万几乎全是男性的部队中,犹如天女散花,只能起到点缀作用。

当时,部队官兵的婚姻问题有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一般来说先干部后战士,先年龄大的后年龄小的。由于进疆女兵的数量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一部分指战员出现了悲观情绪。有的战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哪有几十岁不娶妻”,“人活二十五,衣服元人补,要想有人补,还活二十五”;有的战士说:“上有团长,下有营长,不大的连排长,最后还有班长和劳模,哪里还有咱们。”;还有的说:“庙修好了,神就老了”等。

新疆军区档案馆的资料记载,1953年6月,新疆军区向中央军委政治部、西北军区政治部再次呈上请求输送女性入疆的报告,文中这样写道:“生产专业部队共13.5万人,现有家属小孩1.95万人,未婚女性6200余人。因此,尚缺10万人左右。现在生产部队的战士年龄偏大,约70%的战士年龄在30岁以上,因此动员女性,最好是年龄大些或寡妇较宜,如只动员青年学生,恐不能适当解决问题。如山东来的女性(多为18岁以下,我们动员年龄过小的女性进疆是有错误的,应该多动员年龄较大的女性……”

为什么要求多动员年龄大的女性甚至是寡妇进疆?这是因为1950年陆续进疆的女兵,年龄普遍较小,而部队的男性年龄偏大,女兵们对于结婚的抵触情绪较大。

1953年10月,新疆军区按照中央军委政治部、西北军区政治部的指示,派人赶赴山东,并成立“新疆建设妇女工作总队”,负责动员接待山东妇女进疆事宜。总队下辖15个大队,每个大队有3个中队。范干忠任总队长兼政委,杨明华为副总队长。

新疆军区档案馆的资料记载,为了较好地完成动员和接收任务,新疆

建设妇女工作总队给各大队划分了责任区:(1)文登专区:一大队负责文登,二大队负责海阳,三大队负责昆仑,四大队负责威海,七大队负责乳山,八大队负责荣成,十大队负责牟平;(2)莱阳专区:五大队负责莱阳,六大队负责廖兰,九大队负责莱西,十一大队负责招远,十二大队负责平度,十四大队负责蓬莱,十五大队负责栖霞。总队暂住济南市。

可是,由于新疆已经进入寒冷季节,运送妇女有诸多不利因素,所以新疆军区在与山东分局商量后,决定当年先进行妇女情况摸底和宣传动员,第二年开春再开始运送妇女进疆。

据兵团档案馆的资料记载:1954年进疆的山东妇女共有7000余名,大部分被分配到南北疆的各个农业师团。其中,南疆军区450名、农一师400名、农二师400名、农四师450名、农五师400名、农六师350名、二十二兵团直属单位450名、农七师400名、农八师400名、农九师400名、农十师350名、工一师400名、阿山军分区400名、后勤部400名、工程处400名、军区750名、国防四团100名、骑兵一团100名。

曹金妹出生于山东济宁嘉祥曹家街的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初中毕业后,她在县里的学校任教。

1952年,她应征参军进疆。1960年,因工作需要,她们一家从哈密来到农五师90团。

那时,90团到处都是芦苇湖,职工们还编了一个顺口溜:“一进苇湖犯了愁,蚊子牛虻爬满头,盼着清风来解驾,清风下来刮倒牛。”

有一次,上级领导来90团视察,待这位领导转完一圈回来后,身上穿的白色衣服,因为爬满了牛虻,已经变成了黄色。

当时,90团是农五师最贫穷的团场,每年生产的粮食很少,职工们的日常生活之用基本靠其他团场接济。曹金妹在团场子校当语文老师,整个学校只有2名教師、18名学生。学校没有课桌,同学们就坐在小板凳上写字。

“总是这样也不行,靠吃救济粮,不能吃一辈子呀!”职工们不甘落后,拼着命开发芦苇湖,把芦苇全部割掉、水放干,然后开荒种地。

最终,在职工们的不懈努力下,90团一跃成为农五师的先进团。

李桂芳是山东文登人。1952年,她刚满17岁,便参军来到农七师。刚来时,可能是看她年龄小、个头矮,领导让她学开拖拉机。

李桂芳人小志气大,每天学习一回来,就开着“铁牛”去造田。当时,每天的开荒任务是60亩,李桂芳一天至少要开280亩。她吃在地头,睡在车内,一连两个多月不回宿舍。

一次,李桂芳在检查拖拉机底盘螺帽时,不知不觉躺在地上睡着了。团领导知道后,心疼地命令她回宿舍休息。可她哪里肯听:“让俺把开荒任务全部完成后再休息行不?”“不行!”团领导命令警卫员“关”她3天“禁闭”。

刘世兰也是文登人,1952年参军来到农四师72团后,驾驶过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当过机耕手和机车组组长。

当时,全国都在提倡增产节约,她驾驶的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不仅连年超额完成农田标准亩任务,还在节约油料、配件,延长机车大修时间等方面出类拔萃。

在刘世兰的机车组里,有一台17行播种机。为了提高施肥效率、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刘世兰决定试着将其改装成施肥机。在其他农机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她改装成功了。这台播种机5天施肥1400多亩地,节省用工4600个,提高工效200多倍。

1958年,她的机车组完成开荒9736亩,节约油料3018公斤,节约维修费2850元。

1959年,她的机车组再上一个台阶,8个月完成开荒1.31万亩,计划耗油7082.6公斤,实际耗油只有3875.2公斤,节约油料3207.4公斤,全年节约油料7275.7公斤,成为全兵团机务岗位上的一名“节约”标杆。她本人先后荣立过一等功、二等功三次。1959年,她被评为兵团二级劳动模范。

1988年9月16日,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陆懋一行来到新疆,慰问在新疆工作、生活了30余年的山东籍女兵。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记载,陆懋在新疆人民会堂接见当年的山东女兵时激动地说:“50年代初,在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时刻,山东万名女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老区儿女对党和祖国建设事业的赤诚之心,毅然离开故乡,来到祖国西北边陲,加入了屯垦戍边的行列,投身于火热的生活。在‘安下心,扎下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口号的鼓舞下,顶烈日、冒严寒、战风沙、睡地窝,开荒造田,辛勤耕耘。30多年来,你们的足迹踏遍了天山南北,汗水洒遍了戈壁荒漠,同新疆各族军民共同奋斗,使昔日的荒滩变成了万顷良田:过去渺无人烟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个新兴城镇,你们不仅在新疆的经济建设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而且为边疆的社会安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们为建设祖国的西北边疆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力量。你们不愧为新疆开发建设的开拓者,不愧为山东女性的优秀代表。”

如今,又过去了20多年。虽然许多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她们永远被历史铭记。50年来,她们为新疆人民赢得了无数崇高荣誉。她们不仅是生产劳动的模范,而且是民族团结的模范。她们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标兵模范人物,有的光荣出席全国群英会,有的被授予全国、自治区、兵团劳动模范称号,还有很多人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们是当年开发边疆的巾帼英雄!

推荐访问:始末 女兵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