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职业总结

物理教学中“引入方法”的探讨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2 08:54:14   浏览次数:

摘要: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开端。对于内容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来说,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尤为重要。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在教学中新课引入的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引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087-02

关于物理教学中新课引入的方法已有不少文章论及。然而,笔者注意到在多种多样的引入方法中,选择、确定某一引入方法的理论依据值得探讨。也可以理解为如何评价一堂课的引入得失和优劣。

一、物理新课教学引入的方法

为便于讨论,先结合具体课题,看看不同的引入及其产生的效果。以“功”为例,兹列出已见到的几种引入处理。

1.直接引入。教师开门见山说明,在今后学习物理及其他科学技术知识时,要经常用到“功”这一概念,故这堂课要讲“功”。

2.复习引入。教师结合前面学过的杠杆轮轴、滑轮三种简单机械分析,指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即当简单机械工作时,重物在力的作用下都会移动距离。如果用的力不够,没有使重物移动,就只能说人在工作而不能说机械工作,看来两种“工作”有区别。19世纪,随着机械和机器的大量使用,人们开始注意到这种区别,并逐步在物理学中建立起“功”的概念。

3.事例引入。教师讲述,在建筑工地上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种是起重机吊着重物渐渐上升,另一种是起重机吊着重物停在半空。前一种情形是起重机对重物做功,后一种情形是起重机没有做功。那么,什么是“做功”呢?

4.问题引入。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三定律的问题,再谈及实际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提出,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这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已经知道,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使物体保持平衡,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这还不够,今天要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5.演示实验引入。

(1)手通过弹簧秤用滑轮拉重物:①弹簧秤有读数,但用的力还不足以拉动重物;②使重物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读数。

(2)先用电动玩具小车拖一木块在桌面上开行一段距离,然后用手通过弹簧秤拉木块前进同样的距离,观察弹簧秤读数,说明小车和人拉木块具有同样的作用。教师小结:在物理学中,这种挂重物上升,小车拉木块前行一段距离的情况,就是人对重物、小车对木块做了功。

6.物理学史引入。19世纪,人们开始大量使用机器工作,逐步认识到机器的工作跟平常所说的工作不同。如在起重机的吊钩上挂一重物,如果不提升重物,就不需要开动发动机,故此时起重机没有工作。可是在生活中,若举着一件重物不动时,也常常说他在工作。看来两种“工作”不同,这样在物理学中就逐渐建立了一个与平常所说的工作有关,但含义比较狭窄而又严格的“功”的概念。

二、物理新课教学引入的效果分析

比较以上关于“功”的几种不同引入,让我们看到了较大的差异。

1.直接引入法虽说使问题明确,但显得突兀,学生很有些猝不及防的感觉。实际教学中就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在这个阶段讲“功”?事实上,仅仅是说“功”重要,不能成为合理解释的理由。

2.对于问题引入法,虽然教师阐明了进一步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但撇开紧挨的“简单机械”一章,而与前面“运动和力”一章联系,跨度太大,并且提出的问题没有给学生任何思考的余地,学生觉得被教师牵着走,认知上很勉强。

3.对于事例引入法,随着教师的讲述,学生确会产生熟悉的感知图像,应该说效果好于直接引入和问题引入。但仅就机器工作分析而言,只涉及杠杆等简单机械工作或人的工作情况,也会存在缺陷。

4.而实验引入法表面上似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用手平拉木块时,弹簧秤的读数不易被大多数学生观察,采用这样的实验引入看不出建立“功”概念的必要性。

5.至于学生实验,习题引入等也不合适。既难以与前面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也难以体现建立“功”概念的必要。

6.笔者认为,就“功”这一课题而言,较好的引入方法是复习引入和物理学史引入。

由上面的分析说明,尽管新课引入有多种方法,但并不意味着教学中就可随意采取。有时或许不同的引入方法对教学效果影响关系不大,有时却迥然有别。另外,即使公认采取某种方法,具体处理的差异也会影响整体效果。

三、物理新课教学引入的理论依据及评价

既然引入的方法不具有随意性,那么以什么作依据来选择、评价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从教材知识结构看引入的相关性。教材知识结构是指教材各章节重点知识(概念、规律、实验)和方法之间的主要内在联系方式,其集中表现为教材系统内部的层次结构和并列结构,基本概念、规律是物理学科的基石或细胞。许多概念孤立地理解时常常是机械的或片面的,但与其他概念联系起来,特别是与整个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起来时,就增加了理解的深广度。例如,在初中物理中:压力→压强→静止流体内的压强→帕斯卡定律→阿基米德定律→浮沉条件→……就构成一条概念链条,使压强概念不断深化。当然,使学生理解这种“链条”乃至教材的知识结构更多地还有待阶段复习的工作,但教师引入时注意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能不断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愿望。

2.从联系科学技术及工农业生产的应用看引入的重要性。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在科学技术及工农业生产中都有重要应用,根据具体课题,教师在引入中要体现出来。如讲“测量”,可以先列举裁剪衣服、称体重、测体温等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但仅限于此,“测量”的重要性就得不到体现。教师应结合精密仪器安装、火箭发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等来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又如,讲“功率”时,有人采用这样的问题引入:甲乙两质量相同的学生一起上三楼,甲慢慢地上,乙快步上,问:“两人做功是否一样多?做功是否一样快?”像这样的引入看似能引起学生兴趣,但却丝毫体现不出引入“功率”的重要性,因为讨论学生上楼做功的快慢没有多大意义。“功率”的引入必须联系工农业生产,如建筑工程中,做功快慢直接关系工程进度;农业抗旱时,抽水机的做功快慢直接关系农作物收成。

3.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看引入问题的适宜性、实验的趣味性。采用问题引入时,教师对所提的问题要斟酌,应从既符合学生认识水平,有适当难度,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方面考虑。如讲“浮力”,若教师问:“钢铁制成的轮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学生一般即刻就回答:“受到浮力!”下面教师再怎么讲?可以说这不是好的问题引入。试改为这样:在玻璃水槽中放一木块和铁块,学生观察到木块浮起,铁块沉下。教师问:“铁块为什么沉下?”学生答:“铁块质量大。”教师再拿出一铁片,并由弹簧秤测量得知,铁片质量小于木块。木块、铁片同时放于水中,学生观察到铁片沉下。教师问:“为什么质量小的铁片也沉下?”学生回答:“铁的密度大!”这时教师把铁片凹一下,再让学生观察,结果铁片浮在水面上!由看似容易的问题出发,伴随着演示实验,暴露学生认知的粗浅、片面,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这样的引入设计就比较恰当。

4.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引入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引入毕竟是为教学内容的主体服务,故所用的时间要控制好。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学生实验引入或物理游戏引入,教学气氛很为活跃,但花费时间较多,只能仓促讲授后面的主体内容,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掌握,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足取。■

推荐访问:引入 探讨 物理 方法 教学中


[物理教学中“引入方法”的探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