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思想汇报

让初中物理课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4 08:57:02   浏览次数:

总结梳理出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规律。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主完成下表:

通过自主观察、总结和梳理,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的科学结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情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搞清楚了声音的产生之后,教师还要追问学生:声音是如果传播的?这时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学习小组的力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首先,让学生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然后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其次,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再次,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下表的内容: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亲身体验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层层设疑、层层追问,使学生养成了实验—观察—推理—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他们认知知识的能力。

二、科学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在平时组内进行教研活动时,常常可以听到有些老师提及到课堂目标如何达成这一问题。一些老师认为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只需要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讨,对于学生有困难、有问题的知识点则要精讲精练。备课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备学情,备问题的过程。客观的讲,这些观点尤其合理之处,但也不完全对。为高效、科学、合理的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要吃透文本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这意味着教师要以课标要求为依据,把教材从“依赖对象”变更为可利用的“优秀素材”,需要自主地整合教材,选择恰当的内容、合适的教法来进行教学设计。教材的编写过程遵循了知识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教情、学情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学情、校情,对文本知识进行大胆的整合和调整,使教学内容在不违背知识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下,已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得以呈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消化文本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例如:初中物理问题中经常遇到、教材上却并没有给出的“内阻问题:导线内阻、电池内阻”、“凸透镜成像的公式及作图法”、“物体受力分析、运动和力的关系”等,这些需要衔接的内容,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就需要合理的整合和关注。

三、民主性原则

与新课程改革相伴的是高效课堂建设。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聆听者,课堂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和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一言堂”、“填鸭式”、“满堂灌”等词汇是传统课堂最为形象的表达。新课改要求彻底颠覆传统的授课模式,要求教师及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及时调整角色做课堂的引导者,使课堂成为交流、互动、启智、辩论、争鸣的平台。课堂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讲解与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拓展升华的过程。让学生开口说话,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体验,是高效课堂的基本使命。在听完一节校内组织的物理优质课之后,组内开展评课活动。

有位参赛教师在向其他教师阐述其讲课思路时讲到:《热机的效率》一课是上一节内燃机的知识的延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内燃机工作时,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并不能全部利用,这样可以对内能的不同形式的表现有更全面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包含燃料的热值和热机的效率两部分。在讲到教学重难点是如何突破时,这位教师说:本节课的重点是燃料的热值和热机的效率问题,难点是对热机效率的理解。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突破主要是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小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得出物理学原理。当他讲到这里时组内的教师几乎异口同声的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是否都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该老师回答: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回答和做出相应的问题和习题,因此,可以判断出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下转第99页)

然而这位老师并没有弄清楚课堂面对的是全体同学还是大部分同学这个问题。如果是全体同学,那么他的这节课就出现了重大失误,因为他设计的问题和习题只是针对一部分同学,只有一部分同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很显然,对于课堂本身而言,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同学,而不是部分或是绝大多数同学。部分同学或绝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参与了、体验了、交流了,而少数同学只能成为配角,默默的相伴,静静的等待下课。这样从情感上直接伤害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抹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导致厌学、弃学现象的发生。

推荐访问:物理课 探究 自主 展开 初中


[让初中物理课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