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范文写作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0 08:38:46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探讨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方法论意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可以跨越,先进的生产力不可以跨越;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离不开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肯定的成果,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一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关键词】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方法论

马克思的跨越理论虽然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但它对我们社会主义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不在于具体结论,而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正如恩格斯的说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因此,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再一次探究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思想时,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从马克思“跨越理论”思想的方法论意义中得到进一步的启迪。

一、东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在实际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充分运用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根据俄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东方社会跨越式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问题。“马克思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既保留了公有制,又出现了私人占有的现实情况,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将社会发展规律跨越式性问题突出来了。强调了俄国农村公社尖自身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即著名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马克思所说的“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社会那一段苦难的历史,即通过贩卖黑奴,掠夺殖民地矿藏等野蛮方式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是一种莫大的屈辱和灾难,所以被马克思称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在《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说:“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在《给维·伊·查苏利奇复信草稿——初稿》中,马克思又说:俄国农村公社“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来。”至此,我们可以明确看出马克思所言的“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制度的那一段极端不幸的灾难历史,而绝非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阶段。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可以跨越而生产力不可跨越

在“世界历史”的环境中,东方社会的政治现代化要经过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道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东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可能性,东方社会可以在不经过完整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当然,这种过渡只是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上的可能性,关键的问题还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整体发展情况,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发展提供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的条件,尤其是取决于能不能将资本主义制度中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性的生产力成就纳入到这种过渡的进程中来。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以跨越,但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发达的商品经济等不能跨越。同时,还应该看到社会主义与利用市场经济机制的兼容性以及通过市场吸取资本主义“肯定成就”的必要性。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精神实质,即对落后的国家来说没有必要都要经历资本主义的苦难,资本主义的苦难是可以跨越的,应以付出尽量小的代价来缩短现代化的距离.既然一个民族存在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机遇,那就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大踏步跨越。当时的俄国就是这样,抓住了当时历史所提供的最好机会,适时跨越。

三、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离不开继承并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肯定的成果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看,在东方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停滞性和潜在的变革性的矛盾。在低度发展的生产力和强大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东方社会就维持了自己超稳定性的运转,使自己不能在技术生产力的形态上实现质的飞跃,这就要求从整体上突破东方社会落后的生产关系。可见,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东方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要在吸取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跨越。

马克思在考察了俄国的国情时指出:“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成果。”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这是马克思提出跨越思想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缺少了这一前提条件,跨越也是很艰难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跨越之时和跨越后,只有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跨越才能真正成功。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继承以往人类全部文明成果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一贯主张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于资产阶级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既给予高度评价,又指出充分利用和学习资本主义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四、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是一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马克思曾经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从低到高依次更替的过程,这正如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大体来说,来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就是马克思指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即把整个人类社会看作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递进的过程。但是,马克思在谈到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时,又指出了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走向社会主义。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论述与跨越“卡夫丁峡谷”并不矛盾,揭示出了人类社会的社会形态是一般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所谓社会形态的一般性,是指不同国家、民族无论各自的具体历史条件、状况怎样各有特色,千差万别,凡是有大相同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大致相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系,这些民族、国家就具有共同的社会性质,处于同一历史阶段,属于同一社会形态。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大体上都要经历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统一的演进过程,这是一般的发展信息途径,是不可跨越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欧洲各民族还是亚非各民族,都要遵循这一发展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形态的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国家由于各国家、民族各自不同特色,具有具体历史进程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偏离社会统一历史的轨道,而表现出各个鲜明的个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规则的跨越现象,使人类社会的更替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即揭示出每个国家民族不一定都顺次经过人类社会更替的五个阶段,而可以出现跳跃式发展。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美国经过1775年的独立战争和1865年的南北战争,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战胜了南方奴隶制的庄园经济,使美国跨越了奴隶制、封建制两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又如世界史上的斯拉夫民族、日尔曼民族、阿拉伯民族,都没经历奴隶社会就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到封建社会。中国更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种情况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对历史规律的一般道路的概述,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这种内在规律和客观必然性是通过外在的偶然性实现的。因此,社会形态的一般性和多样性或偶然性是分不开的。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与进俱进的品质

与时俱进是一切进步的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是一切科学的本质特征。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跨越论”思想,同样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一生以寻求人类解放为己任,他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未来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最初他把目光放在了欧洲,寄希望英、法、德等几个国家同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是,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逐渐地沉寂了,而革命风暴的源泉却从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陆续爆发。当马克思看到俄国存在着与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老路。于是,根据新的形势变化,马克思对他的理论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指出俄国完全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并摆脱资本主义造成的苦难。因此,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轨迹看,马克思没有把他对西欧发展的历史看法强加到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头上,正如他所说的“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分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从马克思对东方社会道路的探索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间、地点、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完善的。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一切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理论体系,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修正、不断创新,说明了“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了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实质内涵,并简洁凝练地将其概括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样地,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且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辉煌的成就。

作者简介:罗丹(1983—),女,广东高州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俞锦旺(1982—),男,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心理学。

推荐访问:方法论 马克思 峡谷 跨越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