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职业总结

浅谈善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6 08:39:21   浏览次数:

【摘要】 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不竭之源。本文从分析善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入手,探讨了实现善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善文化 语文教学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0-003-010

1.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总书记的讲话深刻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也确立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人为善、戒恶扬善、以善为贵、以善为美的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所在。将善文化与语文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既是继承与发扬传统人文美德的需要,也是弘扬时代精神、引领道德价值取向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的需要。

2.善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

(一)善文化中的勤劳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与自立自强的精神。“勤”,即勤劳善良,它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千年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国人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性格,形成了温敦淳朴的民风。古语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成由勤俭败由奢”,把善文化有效融入学生的语文课堂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善文化熏陶,让学生从生活点滴中形成勤劳勇敢、积极奋进、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态度,有利于学生培养顽强的意志力与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善文化中的谦恭思想有利于学生谦虚、恭逊、礼让个性的形成。“谦”,即谦让恭俭。中华民族的历史人文和地域特征形成了中国人谦虚、礼让、恭逊、节俭的个性与优良品质,这些优良品质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得以辉煌发展的基础,更是个人融入社会、投身社会建设的必备品质。适时地向学生传达谦恭思想,对于培养学生谦虚、恭逊、礼让的个性与优秀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善文化中的谦和思修有利于学生宽广的胸怀与伟大格局的形成。“和”,即仁爱宽容。儒家基本精神是“仁义”、“仁者爱人”。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德为先的精神。中国古人中不少仁爱之士都温良从容,以和为贵,不愿争强好斗,极富仁爱之心与宽容之度的风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古人“仁爱、谦和”思想与实例,不断向学生传达善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对于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与伟大的格局极其重要。

(四)善文化中的善思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意义重大。“思”,即好学善思。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人文辈出,历来各路文武英雄不断,新时期又有“争当示范、走在前列”的争先精神,这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好学上进,善于思考”的民风息息相关,从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人文宝库。“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等无不深刻说明了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的重要性。善思是个人进步、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有效融入善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3.把善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路径

(一)让善文化走入中学语文课堂。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善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善文化融入课堂,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善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如在教学中引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善文化相关的历史人物与历史实例,不仅能丰富课堂形式与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本身的理解,还能让学生逐渐形成善于思考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习惯。

(二)创新善文化的传播载体。实现善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需要不断创新善文化的传播形式。除了校园内常用的海报、书刊、报纸等宣传形式,还可以发动组织学生进行善文化主题相关的辩论赛、书法展、演讲赛等来宣传善文化,同时充分发挥校园内先进人物、先进事例等榜样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勤、谦、和、思”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接受熏陶,从而实现自身行为的不断改进。

(三)丰富善文化的践行形式。众所周知,善文化是社会的普适文化。在我国,善文化除了需要不断宣传培育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践行。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善文化理论和声音丰富,但缺少的是践行。儒家主张“温良恭谦让”,但现实生活中太多人都做不到。所以实现善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除了需要加强宣传,培养学生的“温良恭谦让”意识外,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走向实践。如鼓励、带领学生多走向福利院、敬老院、孤儿院,慰问、关爱弱势群体,关爱帮助他人,做有爱心、有责任的社会成员。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与仁爱、勤劳节俭、恭谦的优良品质。

(四)打造一支全新的具备善文化素质的语文教学工作队伍。一是建立专任教师善文化培训制度,鼓励、发动其在日常生活、学习点滴中给学生做表率与榜样,做到如孟子所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多为学生提供实践善文化的活动与平台。二是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团体的先锋作用。鼓励其发挥在学生群体中的号召力量,把善文化因素融合在校园活动中、舆论宣传中以及生活社区里。

4.结束语

学生具备了善心,内心就能宁静和谐;善待他人,人际关系就能和谐;善待万物,则他与自然、社会就实现和谐。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导向和谐是善文化的第一基本功效。把善文化与语文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创新观念、更新方式、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善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唐镜.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求索,2011,2.

[2]刘世红.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2,3.

[3]徐健.“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调查分析及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推荐访问:浅谈 渗透 语文 文化 教学中


[浅谈善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