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单位总结

聚力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效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7 09:14:03   浏览次数:

近年来,常州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努力建设智能制造名城和现代服务业高地,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产业发展质态有效提升。

一、实施“三位一体”战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工业是常州兴市强市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巩固提升工业经济优势,我市形成了推动十大产业链建设、“双百”行动计划和“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三位一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一是通过十大产业链建设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围绕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常州实际,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碳材料、新医药、新光源、通用航空、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十大产业链。2015年,十大产业链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3%,光伏产业实力国内领先,先进碳材料产量居全国前列,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二是实施“双百”行动计划助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100家左右骨干龙头企业,每年实施100项左右技改项目,通过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措施全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传统产业发展层次和产品附加值。目前,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平稳,一批企业市场订单充足、盈利能力提高。三是培育“十百千”创新型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市重点培育10家左右创新型领军企业、100家左右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10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为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2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3.3%。

二、推动“三业并举”发展,促进服务经济提档升级

在产业培育过程中,我市围绕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民生性服务业的思路,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业态创新、水平提升。2015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格局。一是加快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10大服务业。二是注重服务业载体平台建设。推动30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大力培育服务业重点企业,全面实施服务业创新百企示范工程建设,引导服务业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重点推进30家服务业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我市已有25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列入省“十百千”计划。“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运行。三是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出台促进信息消费、推进放心消费等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大力培育信息、文化、旅游等新消费业态。推进物流与金融、信息与旅游、科技与文创产业等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跨界渗透、协同发展。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推动“互联网+”向服务业各领域延伸拓展。积极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促进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三、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全面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我市紧紧抓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机遇,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成各类创新资源,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一是高标准建设创新载体。按照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区一高地”的定位,我市加快构建“一核两区多园”的区域创新格局,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抓住中以两国政府合作共建“中以常州创新园”的机遇,推动“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成我国科技国际合作的典范,目前已有38家以色列企业在园区落户,以色列企业的集聚度在全国名列前茅。二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力。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现全覆盖,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5%以上,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完善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我市连续十年“走出去”开展“科技长征”,连续十年“请进来”举办“5·18”展洽会,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三是增强创新创造协同力。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大院大所、知名高校联合组建研发平台和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快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壮大中小微企业,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嘉壹度等大众创新平台积极推进。

四、狠抓若干关键领域,着力增强转型升级动力

我市瞄准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的关键领域,精准发力,强攻突破,不断拓展产业升级空间。一是狠抓重大项目。始终把重大项目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组织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重大项目深化年”等活动,持之以恒推进重大项目招引和建设,近两年成功引进5个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11个总投资超50亿元或5亿美元项目。其中,汽车产业引进了东风、北汽新能源、众泰等整车项目以及中航锂电、蒂森克虏伯转向系统等配套项目,通用航空产业引进北汽通航、中航工业幸福航空水上飞机运营基地等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引进瑞声射频模组、百度大数据等项目,同时,众泰、东风乘用车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优质增量,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二是狠抓重点企业。注重发挥重点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培育领军企业,促进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产业带动能力。2015年,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工业企业达17家,其中超千亿企业1家。全市还有218个企业产品以“专、精、特、新”的明显优势成为相关行业的“隐形冠军”。三是狠抓重点园区。始终把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高新区)作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支持引导各开发园区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聚发展。目前,常州高新区正在重点发展高端装备、通用航空和生物医药产业,武进高新区重点发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节能环保和电子信息产业,其他开发区也结合自身定位,实现产业集聚和特色发展。

五、优化政府服务方式,构建转型升级发展高地

我市紧紧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和转型升级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对企业的服务和转型升级的引导,不断提升行政效能,为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按照“5416”(五张清单、四条主线、一大平台、六项配套改革)的框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公布市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职责清单,全面推行“联合审图、联合勘验、集中联检、集合收费”等一系列并联审批制度,促进项目加快落地,大幅提高审批效率。二是放大政策效应。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持续加大对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连续3年每年安排6亿元专项资金,补贴企业设备购置、“机器换人”和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加快设立若干产业发展基金,推进财政投入“拨改贷、拨改投、拨改股”,实现财政资金增值和循环使用,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全力服务企业发展。牢固树立“支持企业天经地义、服务企业关爱有加”理念,每年组织机关干部全面走访规模以上企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绩效管理制等制度,发挥“常州市机关作风建设网”和“三合一”网络平台等监督功能,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监督力,全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系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王 婷

推荐访问:转型 提升 升级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