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总结

阅读.了解.观察.实践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7 08:45:39   浏览次数:

摘 要:数学教育本应是丰富的,但是身处于竞争压力极大的当代,有时学校的数学教育容易走向极端:以追求高分为目的,以知识传输和技巧讲解为抓手,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枯燥讲解、机械操练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是不会主动学习的,哪怕暂时成绩还不错,但决不会再产生继续发展的后劲。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一种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只有把数学当作文化来对待,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发挥文化给人的影响力,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数学,喜欢数学,学会数学;才能真正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弘扬数学文化,是教学实践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文化;阅读;了解;观察;实践

数学是一门理论的、系统的科学,它主要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科学和技术等各个部门。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递,还要重视数学文化内涵的渗透,更需要我们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在众人的思想里,常常有“数学就是解题”的观念。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老师努力地传授着知识,拼命地演绎着推理的过程;学生在父母的要求下,在老师督促下,认真地听讲,努力地解题。但是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增多,厌倦的程度也在与日俱增。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来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数学确实是由各种抽象符号搭建起来的抽象体系,重视细致严谨的推理过程,但这些知识层面的东西仅仅是“肉体”,真正打动人心的“灵魂”却都蕴含在数学文化之中。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在传播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因为只有在数学文化的浸润下,数学教学才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一、阅读数学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数学的思想方法的同时,完全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从宏观上认识数学的产生与发展,让数学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播。

比如教学圆周长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结合具体实物分别用“滚动法”“缠绕法”以及“折叠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填写反映周长和直径对应关系的表格,找出周长与直径之间大概的倍数关系,引出圆周率。接着介绍圆周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通过历史故事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科学规律的发现都是来之不易的,发现者只有经历一个漫长的、痛苦的研究过程后才会有所得,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推进。每一个成就的取得都不是轻松可得的,要踏踏实实、潜心研究,要敢于批判、勇于创新。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数学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同学们认识到近现代我国与世界强国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危机感,增进学生的使命感。从这小小的历史故事里,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感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激励学习的动机。

二、了解历史资料,体会发展进程

数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根据生产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产物。一切科学文化都是这样,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出于某种思考才产生的。数学教育就要努力再现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要带领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源头。

比如教学一年级的“认识钟表”,我就要带领一年级的孩子们沉浸到钟表的发展历程中去,造就一种文化的氛围。通过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历程,让学生体会到钟表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课前请同学了解古代人们的计时方法,到课上进行交流。学生收集到了许多资料,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最早以前,人们是没有计时工具的,他们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辰来估计大概的时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出现简单的计时工具,比如:日晷、沙漏、铜壶滴漏等。一年级孩子的踊跃介绍,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计时工具发展史的浓厚兴趣,对人类智慧的由衷赞叹。接着,我请他们思考:既然有这么多方法和计时工具,为什么后来人类还要继续研究,最终发明出我们现在使用的钟表。虽然他们还只是七八岁的孩童,但是通过思考,他们却能发现:古代的计时工具确实设计得很巧妙,但是这些计时工具还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比如日晷在夜晚和雨天因为没有了阳光,就发挥不了计时作用;用沙漏计时,不但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还需要一个人进行专门的管理;铜壶滴漏虽然相当精准,但是北方并不适用,因为北方冬天气温低,水结成了冰就无法利用水滴进行计时了。就在这样的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计时工具的发展演变史,更对现代钟表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并积极投入到看钟表识时刻的学习活动中来,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效果也出奇的好。我想,学生在这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仅是看整时和大约几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感受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在“认识-改进-再认识-再改进”中不断发展的。

三、观察自然生活,品味数学之美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经对数学美做过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哲学使人获得智慧,技术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数学中蕴含数、符号、公式的简洁美,几何图形中方的对称、圆的和谐、曲的变化、数和形的协调,这些无不给人以美感。达·芬奇说,美感应建立在各部分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黄金分割”赋予了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众多艺术以巧妙的比例。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展示数学中的美,让学生通过细细品味数学中的美的内涵,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感。

多年前听过一节《轴对称图形》的评优课,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正是课堂上展现出的数学现象在生活中呈现出的美,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先围绕轴对称图形,设计了一个个精巧的环节,有“玩对称,识对称,做对称,赏对称”等。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赏对称”的环节中,老师配着优美的音乐,展示了一幅幅具有对称现象的精美图片:有宏伟壮观的中山陵,有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有翱翔蓝天的战斗机,有浓墨重彩的京剧脸谱……数学中的轴对称现象被提升到了美学的范畴,学生在课堂里得到的不仅仅是关于轴对称的定义、找轴对称的方法,更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品到了数学的美,丰富了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四、动手操作实践,感受应用价值

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强国都一定是一个数学强国,数学已经成为物理、化学、政治、经济等诸多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数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将它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课始,先抛出问题: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工人师傅常常在窗框上先斜钉一根木条,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然后进入实验操作:用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思考:用这三根小棒还能围成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吗?让几位认为“能”的学生在投影仪上摆一摆,经过若干次尝试后,学生们发现不管怎样摆,除三角形摆放的角度有变化外,其形状、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揭示:“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进行对比实验,发现三角形木架怎么拉也不变形,而多边形木架的性状很容易发生改变,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时请学生解释课始提出的问题,学生体会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价值。进行了一番练习之后,我拿出一张教室里扭动的椅子,问道:“这张椅子扭得这样厉害,谁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把它修好?”学生立即就想到了可以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凳腿上斜钉一根木条,使凳面、凳腿和木条围成一个三角形,使得凳子不再晃动。更令人高兴的是,第二天真的有同学从家里带来了工具,将这张快“退休”的凳子修好了。

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在操作中得到的感受是深刻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奥秘。动手实践能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创造的精神。

我们倡导将数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其目的是为了明确数学不是应试工具,它是关系着社会发展的一门重要的应用科学,具备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改变一个人思考的方式、方法和视角。学生一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丰富,体会到方法的精巧,感悟到思想的博大,领略到思考的美妙,那么,数学的文化价值必然显露无遗。就让我们教师先行,先丰富起对数学的认识,然后带着我们的学生一起踏上数学学习这条充满挑战又乐趣无穷的精神之旅。

(作者单位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推荐访问:实践 观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