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计划

《应用写作》课备课之点滴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7 19:26:51   浏览次数:

目前,各高校的《应用文写作》的教材无法统一,甚至同一所学校,因为不同专业需要,教材也无法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如何备课,同一所学校如何统筹安排,看似复杂,其实简单,关键是要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理清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思路:写作前的准备(包括如何提炼观点,如何选择材料,如何安排布局,如何进行语言表达。);应用文各类写作的指导训练,其中包括行政公文,一般应用文,专业应用文(经济应用文、司法应用文),新闻,学术论文等。在上述思路下,无论选择哪一种教材,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导演”的作用,根据其上课的班级专业的不同,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取舍。

其次,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若剔除了各个文种的概念、特点、种类、写法、写作要求等一般枯燥的理论知识,剩下的,需要花大量时间训练的就是各种能力的训练,其中包括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概括能力,只要具备了这些能力,即使陌生的文种,照样也能完成写作。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活动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告诉我们,教师备课时要把握住教材,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自己去多思考、多议论、多练习,使有限的教学无限延伸,短期的学习能终生受益。

以下是笔者多年《应用文写作课》教学备课过程中之点滴体会,略述如下,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一、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发挥教师“教练”“导演”的功能

(一)形象解释

第一节课,上应用文写作入门指导课.重点讲述两个问题。

1.写作分类

(1)规定性写作:应用文写作

要求写作者了解并熟悉具体文种的模式,记住其完备、固定的形式,作为写作中共同严格遵守的规范。

(2)独创性写作:文学写作

要求写作者充分发挥个人独特的潜能,采取创造的方式去思维、构想和作文。这类写作的文种,主要包括练习性的记叙文和它的高级形式—文学作品,练习性的议论文和它的高级形式—学术论文等。

2.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究竟有什么不同

先看一則材料:1980年10月,艾青夫妇应邀访问美国时,观赏了驰名的爱荷华秋景,之后,他们分别写出了文章。请看:

艾青夫人高瑛在书简里记录下来。诗人艾青写了《爱荷华的红叶》这首诗。

这两位作者:

夫人高瑛运用观察,准确、精细地记述了六种红的颜色、三种红光泽和六种红树态,把爱荷华的红叶翔实而又有层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一幅“生活中的图画”。

诗人艾青在这里所着重展示的,不是客观景物的具体形态,而是由客观景物所触发的主观情感。他所表现的是感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心灵中的图画”。

得出结论:应用写作侧重观察;文学写作侧重感受。

这就是用具体的事实来说明理论,比光用理论演绎理论要形象很多,而且能增强学生记忆

(二) 典型举例

《应用写作》教材中有很多理论陈述,教师在备课中除了必须准备对抽象的理论的解释说明,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找到典型的例子,形象的说明。在应用文“主旨的提炼与表达”这一节中,书上介绍了三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纵向思维、创造性思维。在书本对概念解释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作用,引用了美学家朱光潜在《克罗齐述评》中的一句话“我为了研究克罗齐的美学,不得不去研究它的全部哲学,(横向拓展)又因为要研究它的全部哲学,不得不对康德以来的唯心主义作一个总检讨(纵向追溯)。朱光潜的这段话很全面的体现了横向思维、纵向思维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综合运用,同时也说明了这些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为了说明创造性思维中的多角度思维、求异思维。为了使学生能形象地认识、掌握这种思维的使用,在备课中,选了写作训练中一个很典型的“滥竽充数”的典故,引导学生运用多角度思维、求异思维来提炼主旨,写出有新意、不落俗套的文章。

(三)故事说明、引用说明

《应用写作》课中有很多枯躁的理论知识,如何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并记住它,可适当运用“故事说明”。在“应用文的语言”这一节中,有一个很重要知识点,对语言的要求:准确、简洁、平实、得体(规范)。

说明语言准确的重要性,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加强记忆。

私塾先生与东家签了一用餐协议:“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莱一碟足亦。”这个句子因为没有标点符号,双方产生岐义。

无鸡, 鸭亦可; 无鱼, 肉亦可; 青莱一碟足亦。

无鸡鸭亦可, 无鱼肉亦可, 青莱一碟足亦。

说明语言的简洁、平实。指出这种语言属于“本色派语言”,它的最高境界:於平淡中显功力。为了说明其“功力”,即用平淡的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

二、充实教学内容,“教学生学”——重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经常发现错误,因此,如何向学生评讲作业,应当纳入备课活动中,评讲作业时,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出正确的答案,而在于重点解释,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并且要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在提炼主旨训练题中,有如下题目:

某钢铁研究设计院热力工程师王某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他在该公司某钢厂研究成的热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已投入运用,每天节约天然气六千立方米,节电九百六十度,一年可增加纯利润二十四万元

某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专家陈某主持的培育水稻良种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81年育成的双桂一号良种具有很好的抗瘟和抗倒伏性能。每亩能增产粮食百分之十五,现已在湖北、四川、广东等地推广。

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最恰当的观点是( )。

1)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2)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知识分子是“四化”建设的主力军;

4)知识分子是“四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5)知识就是力量。

在这个题中,正确的答案应该选4),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重点侧重在后半部。为了更准确地解释清楚,还可以再次运用“滥竽充数”的典故的例子说明:同一背景材料,可以提炼出许多不同的观点,关键在于侧重点究竟放在哪里,决定如何运用背景材料,即根据观点选择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推荐访问:备课 点滴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