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计划

再生稻高产栽培及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9 08:37:43   浏览次数:

摘要 总结规范了包括种植基地选择、栽培农艺措施及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的再生稻高产栽培及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适用于再生稻高产栽培及其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

关键词 再生稻;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 S511;S435.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5-0032-03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稻谷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0%以上,全国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1]。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低于90%[2-3],因此提高稻谷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再生稻是指一季种植,两季收成的水稻栽培技术制度,再生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700年以前。再生稻的主要特点是在头季稻成熟之后,只收割水稻植株的上2/3部位,收取头季稻穗并保留约1/3的稻桩,保留的稻桩有腋芽,在原有水稻根系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水、肥及病虫害等方面的管理,使稻桩的腋芽再次生长、抽穗,一般大约经过60 d即可再次收割再生季稻穗,两季收获的稻谷总产量可比一季稻的产量增加达50%左右,再生稻是一种省工省本、高产高效的稻作制度,具有提高粮食产量、降低劳动成本、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米质等优良特性,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4-5]。适宜再生稻种植的地区主要是一些光照、温度等不足种植两季稻,而种植一季稻又有多余的地区,根据光照、温度、降水等气象指标,我国再生稻种植区域一般划分为5个气候生态带:华南再生稻作带、华东南再生稻作带、 华中再生稻作带、华东再生稻作带、西南再生稻作带。全国再生稻種植面积已经由1995年的81万hm2 发展到2014年的2 001万hm2,据统计,我国适合种植再生稻的耕地面积约333万hm2,如果全部推广种植再生稻,我国每年可增加稻谷产量超过1 000万t,因此,发展再生稻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障我国水稻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6-8]。栽培技术和主要病虫害是影响稻谷粮食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再生稻的耕作模式与传统的单季稻或双季稻完全不同,因此,再生稻的栽培技术和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为害规律与单季稻、双季稻也有明显的不同,为实现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及生产无公害稻米。经多年研究,笔者总结规范了再生稻高产栽培及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以期为再生稻的绿色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1 规程内容及适用范围

该规程规定了再生稻高产栽培及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规范了种植基地选择、栽培农艺措施和生态调控为核心的再生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法与基本要求,适用于再生稻高产栽培及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该规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标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该文件。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该规程。GB/T 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NY 5116—2002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NY/T 5117—2002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GB 44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DB35/T 1527—2015再生稻栽培技术规范;NY/T 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T 2156—2012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NY/T 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现行部分准则);GB/T 15794—2009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GB/T 15793—2011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规范;GB/T 15792—2009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NY/T 2359—2013三化螟测报技术规范;GB/T 15790 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GB/T 15791—2011 稻纹枯病测报技术规范;GB/T 24689.2—2009植物保护机械 频振式杀虫灯标准;NY/T 59—1987 水稻二化螟防治标准;NY/T 2737.1—2015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防治技术规程 第1部分:稻纵卷叶螟;NY/T 2737.2—2015 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防治技术规程 第2部分:稻飞虱。

3 种植区域选择与确定

确定再生稻适合种植区域的依据主要有2点:一是以头季稻播种至再生季齐穗的安全生长发育历期和活动积温进行确定,根据所在区域的历史气象资料,持续稳定通过10 ℃的始日至23 ℃终日的天数和活动积温,凡是某一水稻品种安全生长所需的天数和活动积温与该区域气候环境所提供的热量相吻合,该区域即可作为再生稻生产栽培;二是以头季稻齐穗至再生季水稻齐穗期间的旬平均温度和历时天数来确定,根据所在区域的历史气象资料,头季稻齐穗至再生季齐穗的旬平均温度大于24 ℃的历时必需达70 d以上,或头季稻收割后杂交稻大于23 ℃、常规稻大于20 ℃的历时必需达30 d以上。

4 种植基地

应选择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齐全、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作为再生稻种植生产基地。种植基地须符合GB/T 30600—2014和NY 5116—2002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5 栽培农艺措施

5.1 栽培品种选择

5.1.1 种子质量。水稻种子质量须符合GB 4404.1—2008标准。

5.1.2 品种选择。须根据不同品种的生育期特性及不同种植区域的经纬度、海拔、水源等综合因素,科学选择再生稻种植品种。再生稻栽培品种的选择标准主要有5点:①头季稻高产稳产;②分蘖能力和再生能力强且发芽整齐;③抗(耐)病虫和抗倒伏能力强;④米质优良;⑤与当地气候相适宜的生育期。

5.2 优化配置水稻生育期

根据所选择的水稻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和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确定头季稻的播种适期,使稻谷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与光温峰值期相吻合,确保稻谷高产稳产。其主要作用有2点:①避开“倒春寒”和“秋寒冷害”,一般在早春旬均温达12 ℃以上情况下,适时早播早移栽,使头季稻本田期的营养生长期适当延长,为水稻提供充足的营养确保头季稻高产稳产,并为再生季提供充足营养基础以利于稻桩腋芽再次生长和抽穗。②优化水稻生育期,使头季稻的抽穗期至灌浆结实期与种植区域全年的光温峰值期相吻合,使再生季的抽穗期至灌浆结实期与光温次峰值期相吻合,提高光合生产率。再生稻生育期的优化配置栽培技术同时可以有效避开水稻病毒病和稻瘿蚊的暴发危害,确保了水稻的高产稳产。

5.3 种子处理

5.3.1 浸种。通常选择在晴天的天气晒种1 d。然后用清水浸种12 h,将水沥干放置2~4 h,用水稻种衣剂配制药液或者用清水再浸种至种胚露白,然后将种子起水沥干进行催芽。

5.3.2 催芽和播种。浸种后将种子转移至催芽容器并密封保温,使温度控制在30~35 ℃,种子破胸露白后适当翻动种子,使种子所处的温度一致,当催芽至 “芽长半粒谷、根长一粒谷”时将种子移出催芽容器,25 ℃环境下炼芽2~4 h后即可直接播种或用水稻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拌种,然后将种子均匀撒播于秧田或育秧盘。经水稻种衣剂浸种或包衣处理可以有效减少秧田期稻蓟马、稻飞虱、恶苗病、病毒病等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为害。

5.4 育秧

5.4.1 育秧方式。再生稻主要育秧方式为旱育秧、湿润育秧、秧盘育秧。

5.4.2 秧田选择。选择疏松透气、肥力均匀、微酸性(pH 6~7)的稻田作为水稻育秧田。

5.4.3 秧田制作。结合农事翻耕,施腐熟有机肥15 000~22 500 kg/hm2,施后耕耙2~3次,使肥土均匀融合,然后将秧田耕耙平整并做成秧畦备用。

5.4.4 育秧技术。参照NY/T 1922—2010机插育秧技术规程、NY/T 390—2000和NY/T 2674—2015水稻机插钵形毯状育秧盘等标准执行;旱育秧可参考DB51/T 277—2014 水稻简化旱育秧技术规程等执行。

5.5 秧田管理

春季播种后秧田一般用塑料拱棚进行保温保湿,以利于出苗和生长;出苗至一叶一心期,使秧田苗床保持湿润状态;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苗床实行干濕交替的方式进行水份管理,白天高温时需揭膜通风炼苗以提高水稻秧苗的抗逆力。

5.6 稻田翻耕灌水

5.6.1 春耕灌水。水稻移栽前灭除并销毁田边恶性杂草,实施春耕稻田灌水,施7 500~15 000 kg/hm2有机肥、撒施生石灰750~1 125 kg/hm2,采用机械化旋耕或人工翻耕稻田,将前茬稻桩、紫云英绿肥和有机肥深埋以培育稻田肥力,杀灭残活在稻田的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越冬虫源和纹枯病菌核,可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基数。

5.6.2 头季稻本田平整。水稻移栽前翻耕耙平稻田,并做成四周环沟的畦,使排灌方便,经平整后的稻田表土应达到“上层细而下层粗,上层烂而下层实”,然后让畦面沉实1~2 d,保持3 cm左右浅水即可移栽插秧。机插栽培要求精细平整稻田,使稻田耕整深度均匀一致、畦面平整,无残茬、杂草等杂物,确保田块内的高低落差不大于3 cm,达到“水土分清,寸水不露泥”。水稻移栽前人工清除田间菌核,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为害。

5.7 头季稻移栽插秧

5.7.1 插植密度。再生稻宜适时早插,秧龄一般控制在30 d左右,秧苗生长至3叶1心期时移栽;应科学合理密植,插植足够基本苗,一般要求插植27万~30万丛/hm2,基本苗达到90万~120万株/hm2,使头季稻具有足够的有效分蘖数,确保头季稻和再生季高产。

5.7.2 水稻机插技术。参照NY/T 2192—2012水稻机插秧作业技术规范。抛秧技术可参考DB32/T 3214—2017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技术规程、DB46/T 49—2006水稻抛秧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

5.8 头季稻本田期水肥管理

5.8.1 水分管理。秧苗插植移栽后一般保持2~3 cm的浅水层,有利于秧苗早发根、早返青、促进低节位分蘖。插秧后20 d左右或平均每丛分蘖数达8~10本时及时排水烤田,以培育水稻根系,烤田以畦面细微坼裂,脚踏不陷泥为标准,烤田达标后灌浅水,自然落干后再灌浅水,反复多次直到水稻幼穗分化初期。幼穗分化后实施沟灌,使稻田畦面保持湿润状态,达到培根壮杆、大穗高产的效果。

5.8.2 肥料管理。头季稻施肥按不同栽培方式及目标产量选择不同的肥料配方及比例。氮、磷、钾肥科学合理施用,针对性补施微量元素肥,一般化学肥料的用量为纯N 150~225 kg/hm2、P2O5 75.0~112.5 kg/hm2、K2O 120~150 kg/hm2。头季稻施“三肥”:一是基肥,可施碳酸氢铵150~225 kg/hm2、钙镁磷或过磷酸钙300~375 kg/hm2;二是分蘖肥,在移栽后7~14 d,可施尿素150~225 kg/hm2、氯化钾60~90 kg/hm2,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水稻株数,确保稻谷高产;三是穗肥,在穗轴分化期至颖花分化期施穗肥,可施尿素75~90 kg/hm2、氯化钾60~90 kg/hm2,促进颖花分化,增加每穗颖花数,培育大穗促进水稻高产。同时可视水稻生长情况,适量施用复合肥作为保粒肥,减少颖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

5.8.3 水稻施肥技术规范。应参照NY/T 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参考DB51/T 1358—2011水稻合理施肥准则、DB22/T 2290—2015水稻施肥技术规程、DB44/T 1145—2013水稻优化配方施肥规程和DB34/T 2738—2016 机插水稻新型肥料与施肥技术规程等标准执行。

5.9 头季稻收割技术

头季稻收割留桩高度是影响再生腋芽萌发的重要因素,适宜的留桩高度是实现再生稻高产的关键技术之一[9],一般人工收割留桩高度40~45 cm,机收留桩高度以25~30 cm為宜。

5.10 再生季水稻水肥管理

适时重施催芽肥,在头季稻齐穗后15~20 d(或在收割前12 d左右)施用尿素225~300 kg/hm2作催芽肥,头季稻收割后及时灌浅水,使田间保持湿润状态,收割后1~2 d,施用尿素60~75 kg/hm2作壮苗肥,促进再生苗生长,提高再生苗的成穗率,增加有效穗。再生稻始穗期,每公顷用“九二0”30 g对水750 kg喷施,促进再生季抽穗。再生季水稻齐穗后,每公顷可用磷酸二氢钾2 250~3 000 g对水750 kg叶面喷施,可适当增加再生季水稻的穗长和粒数,提高结实率,提高再生季稻谷产量。

6 主要病虫害生态调控措施

6.1 病虫害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10]。针对再生稻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实施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构建复合稻田生态系统,集成组装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核心、协调应用高效低毒化学药剂实施化学防治为辅的再生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实现水稻主要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确保水稻粮食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操作方法可参考DB33/T 2069—2017水稻害虫生态工程控制技术规程和DB13/T 2205—2015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等标准。

6.2 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

水稻主要病虫害监测应按照GB/T 15790、GB/T 15791—2011、GB/T 15794—2009、GB/T 15793—2011、GB/T 15792—2009和NY/T 2359—2013等的标准实施再生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定期监测,分析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时作出灾变预警,适期开展统防统治工作

6.3 农业防治措施

推广种植抗病虫水稻品种;平衡施肥壮身健苗;稻田翻耕灌水,杀灭越冬虫蛹;田埂保留良性杂草,种植野菊花、三叶草、芝麻等显花植物,建立复合稻田生态系统,保护稻田天敌和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生物调控功能。

6.4 物理防治措施

应用防虫网育秧,减少秧苗期稻飞虱为害,防止稻飞虱传播水稻病毒病。田间设置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每1.33 hm2左右设置1盏,诱杀趋光性害虫。太阳能杀虫灯须符合GB/T 24689.2—2009标准。

6.5 生物防治措施

6.5.1 释放赤眼蜂。在水稻螟蛾产卵始盛期,连片大量人工释放赤眼蜂实施生物防治,放蜂位置与水稻叶冠层齐平为宜,均匀设置90~120个/hm2放蜂点,放蜂150 000头/hm2,间隔3 d放蜂1次,连续放蜂2~3次。操作规范参考DB33/T 2072—2017 稻田释放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技术规程。

6.5.2 信息素诱杀害虫。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成虫发生高峰期悬挂性诱剂诱捕器,设置15~30个/hm2,每20~30 d更换1次诱芯,诱捕器悬挂高度以高出水稻叶冠层15~20 cm为宜,在成虫产卵期内连续使用1~2次。

6.5.3 糖醋液诱杀害虫。在水稻鳞翅目害虫成虫发生高峰期设置糖醋液诱杀害虫,设置60~90个/hm2,每7 d更换1次糖醋液。

6.5.4 其他。还可以实施稻田养鸭、鱼、蛙,可有效提高稻田有机质含量并减轻水稻纹枯病、稻飞虱、叶蝉、螟蛾、粘虫和杂草等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

6.6 化学防治

再生稻的主要病虫害种类有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黑条矮缩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采取生态控制、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措施基础上,定期对主要病虫害实施监测预警,当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适期使用化学药剂开展统防统治工作,有效保护水稻生产。使用化学农药应严格控制使用剂量,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以减缓病虫害抗药性的发展,同时应严禁使用农业部已经公布并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和未经核准登记的农药品种。水稻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操作规范应按照NY/T 59-1987、NY/T 2737.1—2015、NY/T 2156—2012、NY/T 1276—2007、GB/T 8321等的标准执行;还应参考DB22/T 2542—2016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22/T 2144—2014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32/T 1955—2011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规范、DB43/T 1145—2015 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等标准。

参考文献

[1] 邱良妙,刘其全,林仁魁,等.转Bt基因水稻对主要非靶标昆虫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8,33(3):326-333.

[2] 郭修平.我国粮食自给率波动分析与粮食安全的保障[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37(5):258-263.

[3] 戴化勇,苗阳,吉小燕.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管面临的重点问题与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6,16(5):51-58.

[4] 郑智华.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4):113,119.

[5] 朱永川,熊洪,徐富贤,等.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6):1-8.

[6] 严兴康,庞爱军,唐艳军,等.隆两优华占高产高效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7(5):17-20,24.

[7] 周奥,何可佳,李晓刚.湖南地区再生稻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5):1-5.

[8] 徐富贤,熊洪,张林,等.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9):1702-1717.

[9] 张继新,钱太平,张晓勇,等.杂交水稻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8):2221-2222,2224.

[10] 熊健生,肖筱成,曾敬富,等.吉安市绿色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J].生物灾害科学,2013,36(2):237-240.

推荐访问:病虫害 栽培 防控 高产 再生


[再生稻高产栽培及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