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职业计划

地理综合题答题问题剖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4 08:42:10   浏览次数:

地理综合题在高考卷地理内容中的比分一般占到50%,考查内容涉及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知识,学生在解答地理综合题时,常常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失误。

一、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所析非所问

解题的过程是根据已知条件一步步推理的过程,推理时必须做到步步有依据,对回答出的每一个答案,必须结合题目意思进行严密的逻辑辨析,切不可似是而非,所析非所问。另外,辨析时一定要找准“题眼”,所谓题眼,是指能窥见题目答案的指导条件,通过题眼进行分析,能让思维指向正确,任何不严密的“想法”,都可能导致分析失败。

例1:阅读下列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在西部开发进程中,陕西有一农户通过引进食用茵和蔬菜栽培技术。建起七个塑料大棚,变冬闲为冬忙,在大棚内生产平菇和反季节蔬菜。春节期间这些农产品在城市蔬菜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较高,取得了年收入三万多元的效益。

(1)冬季农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条件是__________。

(2)分析农民取得较好收益的原因,一是农业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合理利用了冬季的__________资源。增加了农业总产量;变冬闲为冬忙,充分利用了__________资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二是符合市场规律,农产品价格高。

(3)同是塑料大棚,这种生产方式在陕西取得了成功,在贵州却失败了,自然方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

生答:(1)气候(2)气候劳动力(3)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土壤贫瘠,纬度低,光热资源充足,不需要塑料大棚。

剖析:实录答案除第(2)题第二空是正确的外。其它各处均存在问题。第(1)题中题目已经点明了“冬季”,如果回答“气候”就显得过于宽泛,与题目有重复之嫌,因此必须从气候要素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第一空可以从“塑料大棚的作用”切入,也可以通过“冬季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条件”着手分析。第(3)题实录答案的分析也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根据“题眼”——塑料大棚一步步展开推理,确定具体的自然因素,而是另起炉灶,想当然地分析。

参考答案:(1)光热不足(2)光热劳动力(3)在准静止锋的影响下,贵州冬季阴雨天多,光照不足。

2.分析不具体

例2:分析英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1)资源、能源方面:__________(2)交通运输方面:__________(3)农业方面:__________(4)历史方面:__________。

生答:(1)煤铁资源丰富(2)水路运输方便(3)农业基础好(4)发展历史悠久

剖析:分析一个具体工业区发展的条件,不能使用过于概括的语言,应该具体回答出“如何有利”。例如,“水路运输方便”可以作为很多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作为“答案”,显然没有突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这一主题,因而是不具体的。“具体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交通运输方面的有利条件”,就是要具体到有哪些水路、如何方便等。

参考答案:(1)五大湖西部的铁矿、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煤炭资源丰富(2)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有便利的水运,大西洋沿岸有优良的海港(3)地势平坦,农业发达,农副产品供应方便(4)是欧洲移民最先到达的地区。

3.分析不全面

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凭感觉对问题做出判断,难免会出现分析不全面、不准确的情况。

例3:城市的地下水漏斗区比邻近的农村地区更大的原因。

生答:城市过度抽取地下水。

剖析:教材把地下水漏斗的形成原因概括为“过度抽取地下水”。怎样才叫“过度”呢?教材上没有讲,但只有弄清楚了“过度”的含义,才能从“本源”上把握住知识的内涵。从动态上看,一方面人类在抽取地下水,另一方面地表水、雨水等又在补给地下水。

参考答案:城市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取水量大;城市地面多为沥青、水泥覆盖。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少。

二、科学答题的基本对策

1.细阅相关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审题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而且包含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在试题命制中常巧设关键词语、限制条件、隐含条件,考查考生能否通过阅读,抓住题目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并进一步与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相联系(结合、重组、转换或迁移),用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突出了对考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学习能力的考查。

在审题时,可依据“找出关键词语一弄清答题的方向和要求—找准试题设问与材料的关系及与所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点”的审题程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解题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地理学科中哪些知识、规律和原理发生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是人类活动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主导性作用,哪些是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样,通过阅读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

2.联系教材实际,探索解决对策

在掌握有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地理思维,综合分析解答问题。要积极运用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完整地理知识结构,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等知识。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

虽然分析题提供的材料多是联系社会实际的热点问题情景,对学生而言是新情景和新问题,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内容的“折射”。因此,在细读材料的基础上,建立教材与试题材料的联系,以教材的原理、规律和模式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材料,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触类旁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解析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试题的“设问”,以设问为线索,联系原理、规律,联系教材和社会生活中的“案例”,发现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3.编制简易提纲,科学组织答案

高考命题是很难碰上原题的,所以在明确解题思路、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编制自己明了的简易提纲,这样在答题时就不会出现错误,也保证了试卷的整洁和规范。答题中注意分出层次,条理化的答题方式便于阅卷者批阅。

例如,水文特征一般要答出:①流量大小;②水位变化(汛期有无和长短);③结冰期有无和长短;④含沙量大小;⑤落差大小与水能蕴藏。资源问题一般要答出:①产生原因(生产和消费地区不均: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利用率低;浪费破坏严重、污染、贫困问题等);②解决办法(先节流再开源、控制人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回答简明扼要,答题规范专业

整体而言,要求做到“四化”,即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结构层次化、表述规范化。组织解答时要在设问的引导下,认真理清思路,将思维的结果整理归纳,条理清楚地解答,做到答案科学、完整、周密。答题时务必要按照问题的逻辑,层次分明地回答,尽可能使用地理原理、规律中的科学术语,使回答简明扼要,并且规范,提高得分率。如“荒漠化”不要写成“沙漠化”,“台风”不能写成“飓风”、“正午太阳高度”不能写成“太阳高度”等。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杜绝错别字。这些看是小事,很多时候却决定了考生是否能得高分,因为“小节决定成败,规范决定分数”。

推荐访问:答题 剖析 地理 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