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买卖合同

地理学概念的规范和更新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3 08:38:46   浏览次数:

摘 要:《地理学名词》(第二版)反映了地理学内容的广泛性和研究的新进展,还反映了中国地理现象和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特色,并对所有选定的地理学名词进行了科学定义,规范和更新了地理学领域里的概念,对地理学观点、理论、方法和应用的传承和创新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但仍存在一些可商榷和待修补之处,留待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地理学,概念,名词,规范,更新

Abstract:Chinese Terms in Geography (Second Edition) reflect the universality of concern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in geography. This book also mirro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phenomena and researches in China. All selected terms are identified and defined so as to regulate and update the concepts in geography. This will greatly influence geographic views,theorie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However,there are some cases which can still be discussed and improved.

Key words:geography,concepts,Chinese terms,regulation,updating

《地理学名词》(第二版)[1]由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6年公布,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正式出版。共收录地理学名词4089条,归纳为30种类型,涉及地理学的所有分支,并尽量收录了新近出现并趋于成熟和认同的很多新词。正文按分支学科排列,构成学术领域的关键词;书末附有英汉索引和汉英索引,便于查阅。根据国务院授权,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术语,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各部门,均应遵照使用。

这次审定发布的地理学名词,以1988年公布的《地理学名词》(收录1 428条)[2]为基础,其源流还可追溯到1954年出版的《自然地理学名词》(地形之部)[3]和1976年出版的《英汉自然地理学词汇》(收录17 000条)[4]。这次增补、修订的任务由郑度院士主持,组织了活跃在科研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分别担纲相关分支的名词筛选和审定,并召开了两次全体委员会会议和十多次小型会议加以研讨,最后还分别送任美锷、吴传钧、陈述彭、施雅风、孙鸿烈等院士复审,可以说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正如所有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一样,所有现象也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地理和历史是我们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视角。[5]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空间相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已成为一门包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建立了相当完整而独特的学科体系。因此,地理学名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广泛性,这一特色在这次公布的地理学名词中有很好的反映。4089条名词涵盖地理学总论、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医学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化学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沙漠学、湿地学、海洋地理学、古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资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数量地理学、地球信息科学、地图学、地名学、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科学领域;也反映了对诸如企业尺度的布局、选线和市场营销,区域和地方尺度的城镇发展布局、交通选线、城市政策、发展战略、自然资源利用、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争端化解,国家尺度的国土资源利用、生产力布局调整、能源政策、经济重构与竞争力、技术危害、灾害防御、信息基础设施,国际尺度的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经济与政治重构、技术服务与信息转让、饥荒等实际问题的关注。

地理学名词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高度动态性。现代地理学所涉及的众多学科、所应用的众多技术、所关注的众多实际问题都在日新月异。因此,地理学的概念、观点、理论、方法和应用都在突飞猛进,新名词必然层出不穷。最重要的发展有全球变化和全球化、自然地理学对人类因素关注的加强、新经济学和新社会理论对人文地理学的渗透,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这些发展都在这次发布的地理学名词中有充分反映,聊举几例即可管中窥豹,例如,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环流模式(global circulation model)、全球海平面变化(global sea-level change)、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文化自然地理学(cultural physical geography)、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性与地理学(sexuality and geography)、女权主义地理学(feminist geography)、时间地理学(time geography)、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等等。

这次公布的地理学名词,除反映了地理学的广泛性和动态性,增加了很多新名词,改正和统一了某些误用和混用的名词,摒弃了不常用的陈旧名词外,另一大贡献是对所有选定的地理学名词进行了科学定义,从而界定了相关概念。“严济慈先生六十多年前说过,‘凡百工作,首重其名;每举其名,即知其事’。”[6]所以这次地理学名词的审定,不仅是做了“正名”的工作,其实也是对地理学概念的规范和更新,这对地理学观点、理论、方法和应用的传承和创新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正如上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卢嘉锡院士所言:“任何一门学科都包含很多事实、思想和专业名词,科学思想是由科学事实和专业名词构成的。如果表达科学思想的专业名词不准确,那么科学事实也就难以令人相信了。”[6]

值得指出的是,这次公布的地理学名词还反映了中国地理现象和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特色,前者如白龙堆(bailongdui)、渎(sacred river,great river)、岳(sacred mountain)、形胜(advantageous terrain)、郭(outer walled part of a city)、邑(town-settlement)、里坊(residential area,neighborhood)、畿(environs of capital city)、陉(mountain pass)、“三线”工业(the “Third Front” industry)等,后者如竺可桢曲线(Zhu’s curve)、胡焕庸线(Hu’s line)、黄秉维模型(Huang’s model)、宋健-于景元模型(Song-Yu’s model)、风水(geomancy)等。这无疑有助于加强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学术地位。

正如卢嘉锡院士所言:“科技名词浩如烟海,门类繁多,规范和统一科技名词是一项相当繁重而复杂的长期工作。”[6]这次修订,虽已集思广益,数易其稿,但还远没有做到严复所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躇”[6]。现在看来,仍存在一些可商榷和待修补之处。例如,自然地理学中三个表示自然地理单元的词“地方”“限区”“相”,本源自俄文,却分别配以英文的mestnost、urochishche、facies,有隔靴搔痒之感,笔者主张分别以俄文местность、урочище、фация相配。又如,ethnomethodology的汉语表达在这里为“常人方法论”,似比社会学中的“民族学方法论”略逊一筹。这表明在与其他学科的协调一致方面还有待改善。又例如structural一词的引入,地理学中一般表达为“结构”(如前述“结构功能主义”);而别的学科中有“建构”和“解构”之类的表达。笔者以为,“解构”更能表达作为学术研究对社会“所具有的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加以“解”析的涵义。此外,中国大陆以外地区某些汉文表达有值得借鉴之处,例如landscape一词,台湾学者表达为“地境”,似比这里的“景观”更好。

在地理学汉文术语的世界化方面,虽已有前述进展,但也还有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空间。例如,“天坑”已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认可,并使用其汉语拼音tiankeng[7],但这次未来得及收录。石漠化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概念,这次虽然收录,但英文表达为stony desertification,似不如rocky desertification贴切且得到普遍认同。与“风水”相配的英文词是geomancy,似未能包含其全部含义,事实上国际上已广泛表达为Feng Shui。

外来科技术语如何中国化?这是科技名词翻译的最高境界,中国地理学家在这方面作出了显著努力。例如,meander core和meander spur,指“河流上的河曲被废弃后,由废弃河曲所环绕的孤立山嘴”,翻译为“离堆山”,正好传承了中国古代地理学文献中的这个概念。而patch指“空间结构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导向性作用的空间单元”,这次审定为“葩嵌”,虽可看出中国化的努力,却有点词不达意。

卢嘉锡院士指出:“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中既要注意同国际上的名词命名原则与方法相衔接,又要依据和发挥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按照科技的概念和内涵,创造和规范出符合科技规律和汉语文字结构特点的科技名词。”“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需)广大专家学者字斟句酌,精益求精。”[6]希望广大地理学同人在使用这批地理学名词的过程中,“字斟句酌,精益求精”,若发现有疏漏和可改进之处,请告知笔者(电子邮箱:caiyl@urban.pku.edu.cn),以转达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供再审和修补。

参考文献

[1] 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地理学名词(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地理学名词.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自然地理学名词(地形之部).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4.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英汉自然地理学词汇.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5] Rediscovery Geography Committee. Rediscovering Geography:New Relevan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 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7.

[6] 卢嘉锡. 卢嘉锡序//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地理学名词(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 覃妮娜. 天坑通向地心. 中国国家地理,2007(7).

蔡运龙:北京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学系,100871

推荐访问:地理学 概念 规范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