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会议发言

试行高校联合野外实践教学,,探索地理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3 08:39:03   浏览次数:

摘 要:野外实践教学是高校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高校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09-2012年多所高校共同组织了4届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本文分别从选取代表性的精品实习路线、组建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学团队、编写系统科学的实习指导教材、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和后勤保障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以期推动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并为高校其他学科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地理学;理科基地;联合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地理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提高地理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对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针对传统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在实习区域、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实习经费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根据地理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深入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已有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5所地理学理科基地高校联合组织了首届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之后又连续组织了3届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参加联合实习高校由最初的5所发展到涵盖港台地区在内的全国24所主要地理学高校。

一、当前高校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全国各院校的重视。依托地域优势,各院校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野外实习基地,成为培养地理学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但是各个高校往往仅限于自己有限范围的实习基地实习,给地理学系统性教学带来瓶颈和困难,大大阻遏了学生知识的全面完善,特别是对培养地理学杰出后备人才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大、地理内容丰富、差异显著,传统野外实践存在学生感悟系统地理学知识不全面的问题;地方院校也存在野外优秀指导教师缺乏和经费不足等方面的局限。

全国地理学现有7个理科基地,每年约招收学生200多人,其中70%~80%免试直升研究生,是我国地理学科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对他们的特殊培养更显重要和迫切。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理科基地为例,在野外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曾先后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一是大纵深跨越式实习,先后开拓东北线、西南线与西北线三条跨区域野外实习路线,带领高年级地理专业本科学生前往陌生的区域开展综合实习;其二是建立校际交换实习与联合实习,先后与香港中文大学、兰州大学等院校建立交换实习关系,开辟香港地区综合地理实习,在校际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院校的优势资源。这些改革尝试虽部分有效提升了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然而以此为代表的传统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和小规模联合实习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地理学人才培养的系统要求。目前各高校在跨区域地理学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以下方面的主要问题:

(1)跨区域实习指导师资的缺乏。传统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专业课程实习的常见模式,依托长期建立的野外实习基地,由本校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承担野外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开展以认识性实践为主的野外实习。这样的野外实践教学,客观上制约了地理专业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中开展实践、获得真知。一旦将实习区域拓展到其他区域,指导师资方面的问题又突显出来,如在西部实习过程中,东部地区的教师因缺乏在西部地区的野外教学和科研经验,实习内容讲解和探索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小规模联合实习相较于传统野外实践教学虽在师资配备方面有一定的提高,但同样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指导教师仅局限于少数几所院校的部分教师,经验丰富的野外指导教师难以保障仍然是制约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

(2)系统性指导教材的缺乏。目前全国多数院校缺乏在大跨度地区开展科研和教学的积累,难以编写出结构完备、内容翔实的野外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指导教师缺少可供参考的材料,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存在教师备课难度大、教学内容随意性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野外实践教学效果。学生手头中没有配备相关指导教材,使得野外实践的预习无从谈起。

(3)有效后勤保障的缺乏。由于跨区域实习远离实习单位所在地,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有效的后勤保障合作关系,这给实习过程中的后勤和安全保障带来了一定困难。

(4)校际之间深入交流的缺乏。传统的野外实践教学以本单位师生为主要参与对象,交流范围局限于校内,不同高校的教师一起研讨野外实践教学的机会不多,学生们更是难以形成在全国地理学领域内的准确定位;小规模联合实习教学模式,虽有不同院校师生的交流,但所涵盖的仅是一两个单位的师生,指导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校际有效交流仍十分有限。

二、试行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

地理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进行野外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突破野外实习区域限制等瓶颈,地理学理科基地高校由“单干”走向“联合”,将各自长期建设成熟的野外实习基地、精品实习线路和优秀师资加入联合实习,开展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以“合作、开放、共享、辐射”为宗旨,服务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目前,联合实习每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理科基地高校轮流承办,在中国北方实习路线和南方实习路线之间交替举行,极大拓展了不同区域学生的地理视野。第一届和第三届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兰州大学地理学理科基地联合承办,第二届和第四届由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理科基地联合承办。

1.开辟典型性、代表性的精品实习路线

中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多样性为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探究素材。全国拥有地理学理科基地的高校因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较强的综合实力,在野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走在了国内前列。华东师范大学的沪浙野外实习基地、南京大学的庐山野外实习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的华北实习基地、兰州大学的西北三大自然区过渡带实习基地和福建师范大学的平潭海岸带实习基地等均历经数十年的建设,实习线路选取、实习点设置和实习内容安排凝聚了几代教师的心血,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地理学工作者。近几年,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能力提高项目(野外实践)”的实施,各地理学理科基地得到了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野外实习基地已建设成为国内一流。5个地理学理科基地各有特色的野外实习基地强强联合,形成了涵盖我国三大自然地带、三大阶梯,覆盖主要自然地理实习内容,大纵深、深内涵的国家级精品实习线路和实习基地联合体。

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路线目前由北方实习路线和南方实习路线构成。北方实习路线主要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华北综合实习基地和兰州大学的三大自然区过渡带实习基地,实习区域涵盖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单元(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华北平原、北方草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北麓祁连山区、河西走廊绿洲、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等,实习内容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中心商业区、草原植物-土壤地理、黄河阶地、风沙沉积、冰川地貌、丹霞地貌和沙漠及干旱区植被垂直分带。南方实习路线主要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的沪浙实习基地、南京大学的庐山实习基地和福建师范大学的平潭实习基地,汇聚中国东南部亚热带地区典型自然地理景观,主要有海岸地貌、构造地貌、流域地貌、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亚热带植被和土壤及山地垂直分带景观,实习内容包括上海城市地理实习、浙江富春江流域自然地理实习、江西庐山综合地理实习和福建平潭海岸地貌实习四大部分。

2.组建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实习指导教学团队

在联合实习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各承办院校均高度重视实习指导教师的配备,精心挑选野外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如华东师范大学依托自然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师范大学依托区域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等,构成了联合实习指导教师的主体,同时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知名教授也参与野外实习指导,建成了一支由国家级、省市级教学名师等20多位教授组成的高水平野外实习指导教学团队。实现了高水平师资与优秀学生的对接,有效提升了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同时,先后有30多位中青年骨干教师也参与了联合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承担了大量野外实践教学管理、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等工作,为联合实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3.编写系统科学的优质实习指导教材

为传承各理科基地先进的野外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提升联合实习的品质,参与联合实习的基地高校组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地理学野外实习丛书》专家委员会。在反复讨论、认真挖掘各理科基地几十年积累的宝贵实习经验的基础上,编撰了系列精品野外实习指导教材。目前,已出版4部野外实习指导教材。

以华东师范大学主编的《浙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教程》为例,教材内容涵盖浙江实习区域概况、野外实习计划以及地质、地貌、植被、土壤、水文实习内容的详细介绍。该教材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集中展示了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长期积淀的教学成果,同时整合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台站、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最新教学科研资源,突出浙江地区典型的野外实习特色,帮助学生在开展浙江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系统领会实习内容所涉及的地理科学理论的同时,更好地掌握野外工作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

4.创新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和后勤保障模式

联合实习是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上,跟各高校传统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同,以“高起点、高强度、高综合”为特征,通过遴选优秀学生,提供跨学科、高强度的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和训练,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升野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选拔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生。联合实习以培养国家地理学基础研究后备力量为重要目标,明显有别于一般的课程教学实习,需要高标准选拔学生接受精英教育。联合实习训练学生在原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提升短时间内在陌生区域中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把握实习区域地理环境主要特征的能力。在全国7所地理学理科基地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中,综合考虑专业课程成绩、野外专业素质、交流表达能力等因素,兼顾性别比例、个人意愿、深造计划等,每校选拔6~10名学生参加年度联合实习;其他非基地高校中每年从学生中严格选拔出2~3名精英学子代表参与。各高校参加联合实习学生混合编组,每5~7人编为一组,配有指导教师1~2名,以利于不同高校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取长补短。

(2)提供综合性的实习内容和高强度的实习任务。联合实习时间相对有限和内容极其丰富的特点,使得高强度的野外实习在所难免,这是对学生身心的重大考验,更是充分激发其潜能的有效途径。联合实习内容设计注重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实习内容不但体现在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的高度综合,引导学生综合地掌握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更体现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领域实现综合,将人文地理调查与自然地理考察相结合,训练学生综合理解地理环境中人地关系问题,突出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北方线实习为例,在近20天时间内,穿越近5000 km,温度变化近50 ℃,垂直高度变化超过4000 m,往往前一天还在祁连山冰川高寒缺氧环境下攀爬,后一天就要在烈日暴晒的巴丹吉林沙漠中跋涉,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是一种历练。学生在身体与环境做搏斗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实习期间平均2~3天就要进行一次分组讨论和阶段实习小结汇报,这就要求学生在每日繁重的实习结束后,还要投入紧张的实习记录整理、汇报PPT准备、汇报内容撰写和总结中。实习结束后,各高校还组织召开联合实习经验交流会,参加联合实习的同学还需要向本专业其他同学分享联合实习的内容和收获。如此高强度的培养训练,是地理学“大师”级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3)建立长期稳定的后勤保障体系。联合实习依托各理科基地高校长期建设的精品野外实习基地开展,后勤保障由各承办高校联合负责,有效缓解单一院校野外跨区域实习后勤保障的压力。联合实习经费由各承办基地高校共同分担,对非基地高校免费开放,实现了优质实习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联合实习同时也制订了严格的野外管理、时间安排、组织纪律、安全保障的管理运行条例,为圆满完成大规模高校联合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联合实习的成效与推广

参加联合实习的相关院校学生地学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专业知识面得到了极大丰富,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普遍对地理学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调查,超过98.7%的学生认为,联合实习前后,其地学视野有明显的拓展,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丰富;91.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地理科研工作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93.4%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据相关院校反馈的统计结果,参加联合实习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有98.5%选择了去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重点高校继续深造,成为地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优质生源。

以“合作、开放、共享、辐射”为宗旨的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符合地理学学科发展的要求和野外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得到了国内众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和参加,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参与高校由首届的5所发展到全国24所主要地理学高校。各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对非基地高校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联合实习的经验和人才培养成果,引起有关部门和各高校的广泛关注。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科人才基地——野外实践项目,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责任编辑:余大品]

推荐访问:地理学 人才培养 试行 野外 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