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单位计划

珊溪水源地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9 08:39:59   浏览次数:

摘要:珊溪水源地是浙江省温州市重要的水源地,运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分析了珊溪水源地水质时空变化,识别了水质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 2001-2010年间,珊溪水源地综合水质良好,均满足Ⅱ类水功能区要求。2003年水质最差,此后水质总体呈变好趋势。 (2)入库支流水质污染主要以TN、TP污染为主,黄坦坑断面污染最严重,其次为泗溪、珊溪和李井溪断面。(3)居民生活、畜禽养殖、种植业及单一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水源地水质影响较为显著,其中畜禽养殖和居民生活是流域水质的最大影响因素。

关键词:珊溪水源地;水质时空分布;标识指数;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 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70(2011)11-0155-03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湖库型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速度不断地加快[1]。分析湖库水源地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识别水体污染源,是实现水源地水环境管理决策的基础与前提。

目前,水质分析方法主要有单因子评价法、污染指数法、模糊数学法、灰色评价法及多元统计法[2]等。水质标识指数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水质评价方法,能够完整的表达单因子的水质类别,综合地评价水质,在河流、湖泊等水质评价得到应用[3-4]。

本文针对温州市珊溪水源地的水环境问题和变化趋势,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全面讨论水源地水质污染问题,识别水质污染关键影响因子,旨在为治理与改善珊溪水源地水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珊溪水源地位于温州市飞云江干流中段(N27°36′~ 27°50′、E119°47′~120°15′),由多年调节水库珊溪水库和下游日调节水库赵山渡水库组成,总集水面积2061.8km2,共有13条主要支流。流域上游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下游为低山丘陵及河谷平原,人类经济活动频繁,对水质影响较大。珊溪水库近年来水质总体保持良好,但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对水安全造成潜在威胁;赵山渡水库受上游干流沿途人类干扰及各支流来水影响,营养盐一直超标,水质污染不容忽视。

1.2 点位设置与水质数据

水质监测断面布设见图1,位于13条主要支流上,W9和R1是玉泉溪文成上林断面和玉泉溪入赵山渡水库断面。

水质时间变化数据为珊溪、赵山渡两库大坝断面2001-2010年监测数据,水质空间分布数据为2009-2010年各断面水质监测数据。水质数据取各断面算术平均值,根据不同年代的主要污染物并依据评价指标同一性原则,选取CODMn、NH4+-N、TN和TP作为评价指标。

1.3 分析方法

水质评价方法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包括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水质标识指数法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河流水质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可以完整表达河流的综合水质信息[5-6]。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wq由整数位和三位或四位小数组成,其结构如下:

(1)

(2)

(1)式X1为河流综合水质类别,X2为综合水质在X1类水质变化区间所处位置;X3为参与水质评价的单项水质指标中,劣于水环境功能目标的指标个数;X4为综合水质类别与水体功能区类别的比较结果。

(2)式m为参加水质评价的单项水质指标数目,P1,P2…Pm为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中的整数位和小数点后第1位。综合水质标识指数级别判定如表1。

2 结果与讨论

2.1 珊溪水源地水质时空变化分析

2.1.1 时间变化特征 珊溪水源地2001-2010年综合水质变化如图2所示,水质总体保持良好,综合水质标识指数介于1.700~2.920,均满足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要求。2002年水源地水质最好,2003年水质明显变差,2003年以后库区加强污染整治力度,水质总体呈变好趋势。

2.1.2 空间分布特征 依据浙江省水功能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监测断面中除泗溪W6断面水质目标为Ⅲ类,其余为Ⅱ类。CODMn和NH4+-N在W2断面3个时期超标,其他断面3个时期满足要求。因此,主要超标因子为TN和TP。监测断面3个水期TN、TP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如图3。T1-T4断面所有指标均满足水质要求,水质较好。TN标识指数变幅为2.00~10.15,超标率最高,W1-R1断面均有超标现象,W2断面所有水期及W6断面在枯水期TN为劣Ⅴ类。TP标识指数变幅为1.60~9.04,W2 三个时期TP为劣Ⅴ类,W4三个时期和Ⅲ~Ⅳ类,不满足水功能目标,其他点位TP基本满足水质要求。

3个时期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介于1.400~7.845,W2断面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最高,污染最严重,其次为W3、W4和W6断面。W2综合水质级别为Ⅴ~劣Ⅴ类,W3、W4个别水期为Ⅲ类。W6综合水质为Ⅲ类,但满足水功能区要求。水质级别为Ⅱ类的大部分断面,综合水质虽满足要求,但X3>0,说明参与评价的水质指标有超标现象,结合图3可知,超标因子主要为TN、TP。

2.2 珊溪水源地水质影响因子分析

水质不仅受降水、大气沉降等自然因素影响,还受工业、城市废水等人为因素影响[7]。Niemi等指出人为因素是决定水质的主要因素,通过大气污染、污水排放、农药化肥使用、土壤侵蚀和土地利用等方式产生作用[8]。珊溪水源地流域地形地貌特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水源地水质。选取人口等7个指标与污染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考虑到W2断面水质严重超标,除畜禽养殖外W2水质数据不参与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2.2.1 污染源识别

(1)居民生活对水质的影响。Sliva等研究表明,流域水质污染与居民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9]。水源地流域人口达到54.8万人,生活污染的排放直接影响着水质状况。各流域人口数量与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人口规模对水质污染产生影响,与NH4+-N和TP(p<0.05)成相关(表2)。根据实地调查,流域内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较低,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乱排乱丢,成为流域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文成县城位于泗溪流域,人口较多,县城污水处理率不到60%,使泗溪成为污染严重的河流之一。

(2)畜禽养殖对水质的影响。畜禽养殖规模与CODMn(p<0.01)、NH4+-N(p<0.01)和TP(p<0.01)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49以上(表2)。流域畜禽养殖以生猪为主,将畜禽养殖数目折算成生猪量,总数达8.85万头。黄坦坑上游建有文成县主要畜禽养殖基地,养殖数量占总数的51.3%。养殖污水处理率低,受畜禽养殖污水的影响,黄坦坑已成为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近年来水质评价结果基本为劣Ⅴ类。

(3)种植业对水质的影响。NH4+-N(p<0.01)与氮肥使用量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85;NH4+-N(p<0.01)和TP(p<0.01)与磷肥正相关(表2)。流域内化肥施用强度为518.2kg/hm2,是世界防止水体污染上限标准225 kg/hm2的2.3倍,全国标准280 kg/hm2的1.85倍。我国化肥利用率较低,氮肥利用率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10]。少量化肥被作物吸收,其余大部分营养元素通过地表径流和淋溶等途径进入水体,成为水体富营养化潜在威胁。

2.2.2 土地利用对水质影响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与水质相关分析显示,建筑用地面积比与NH4+-N、TN及TP(p<0.05)显著正相关,成为土地利用类型中影响水质最主要的因子,与Sliva[11]等研究结论一致。珊溪和泗溪流域建筑用地面积比较高,综合水质评价差。可解释为城市化使建筑用地面积和不透水区域增大,道路、屋面等不透水的污染物随着暴雨径流直接进入水体,会对水质产生不良影响[12]。同时,工业和生活废水排入水体,也会使水体中有机物和营养盐含量增加,导致水质下降。

林地对水质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一方面对污染物有固定和吸附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径流,减轻水土流失和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水质下降[13]。结合流域实际,建议在污染严重支流沿岸设置合理的植被缓冲带,特别是居民点距河岸带较近的区域,减小N、P的流失,降低非点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3 结论

(1)珊溪水源地2001-2010年水质总体保持良好,综合水质满足Ⅱ类水功能区要求。 2003年水质最差,此后水质总体呈变好趋势。

(2)水质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水质分布具有一定空间差异性。水质污染因子主要为TN、TP,其中W2断面TN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最高达10.18。W2断面综合水质指数最高,污染最严重,其次为泗溪、珊溪和李井溪断面。

(3)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比较简单,水质受多方面影响。居民生活、畜禽养殖、种植业及单一的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为显著,其中畜禽养殖和居民生活为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杨爱玲,朱颜明.城市地表饮用水源保护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0,20(1):72-77.

[2]伊海龙, 徐祖信.河流综合水质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5):729-733

[3]徐祖信.城市河流水质常规评价技术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7):515-518,534.

[4]范志锋,王丽卿,陈林兴,等.水质标识指数法在淀山湖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9,18(3):314-320.

[5]徐祖信.我国河流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3):321-325.

[6]徐祖信.我国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4):482-488.

[7]卜红梅,刘文治,张全发.多元统计方法在金水河水质时空变化分析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9,31(3):429-434.

[8]Niemi G J, Devore P, Detenbeck N, et al. Overviem of case studies on recovery of aquatic systems from disturbance[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0,14: 571-587.

[9]Sliva L , Dudley W D. Buffer zone versus whole catchment approaches to studying land use impact on river water quality[J].Water Research ,2001,35(14) :3462-3472.

[10]唐 莲.白 丹.农业活动非点源污染与水环境恶化[J].环境保护,2003(3):18-20.

[11]Sliva L, Williams D D. Buffer zone versus whole catchment approaches to studying land use impact on river water quality[J]. Water Research,2001,35(14) : 3462-3472.

[12]Fedorko E, Pontius Jr R G, Aldrich S P,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type in regression models of pollutant loading[J]. Journal of Spatial Hydrology.2005,5(20) :60-80.

[13]黄金良,李青生,洪华生,等.九龙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水质的初步关联分析[J].环境科学,2011,32(1): 64-72.

收稿日期:2011-10-11

作者简介:肖琳(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

推荐访问:源地 溪水 水质 因子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