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计划

《清人画乾隆帝普宁寺佛装像》唐卡之美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6 08:43:52   浏览次数:

美是艺术作品的特点,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具有艺术价值优势因为其美的特性。本文力图从艺术学的视域来探讨《清人画乾隆帝普宁寺佛装像》唐卡的美,主要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再现与表现等方面来进行阐释,以期通过案例分析更深入的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精神生产的成果,以物态的形式存在,是艺术价值真正的载体。而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审美则是艺术作品的核心本质。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为艺术作品,既然不在于它一般能引起情感,而在于它是美的”。艺术作品以审美为目的,以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一件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该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怡情悦性,又能让人在认识上得到满足,即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再现与表现的完美统一,既有丰富的内涵与形式变化,能让接受者感性的感动和情感的愉悦,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众所周知,唐卡是藏民族文化传承中特有的形态,是藏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清人画乾隆帝普宁寺佛装像》唐卡(见图1)系乾隆时期作品,为现存7幅乾隆御容佛装像唐卡之一,目前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具有很高的艺术历史价值。本文从艺术学的视域来探讨该幅唐卡的审美价值,主要通过3个方面来讨论,即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表现与再现,以期能从审美价值方面剖析《清人画乾隆帝普宁寺佛装像》唐卡,同时又以案例的形式更深入的理解何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清人画乾隆帝普宁寺佛装像》唐卡的内容具有两个特征即具象性与独特性。此幅唐卡题材为宗教人物画,画面的主尊为乾隆皇帝(图2),结跏趺坐于两头大象所驮莲花宝座的三层高垫之上,头戴班智达帽,身着黄教格鲁派红色喇嘛僧衣橘红色袈裟,右手呈说法印,左手托法轮,左右肩旁边分别绘有莲花托放般若经梵箧和智慧剑。头顶绿色背光,十朵盛开的莲花与绿叶环绕其周围。莲花座前的供桌上,摆放着海螺、珊瑚、宝瓶等吉祥贡品,而在供桌正面桌裙绘有四句藏文泥金谒颂,大意为“睿智文殊人之主,游戏圣主法之王。金刚座上安奉足,意愿天成善福缘”。这些均是文殊菩萨身份的象征。该幅唐卡的左右胁侍菩萨分别为黄色身的普贤菩萨和绿色身地藏菩萨,在菩萨的背光中均有藏文题记标明菩萨的名称。主尊头顶天空正中绘诸佛菩萨及黄教包括宗喀巴在内的25位祖师,每位祖师头部附近亦有藏文题记注明各位祖师的名称。座前绘有方形莲花池,池中莲花盛开,水禽在里面嬉戏,还有一位转生者在莲池中出现。莲花池左右两边围坐神态各异的15位念诵经文的僧人。莲池正面还出现了12个手持贡品的供养人。最下面从左到右绘制了阎魔护法、大黑天、吉祥天母三位护法神。

根据其内容,《清人画乾隆帝普宁寺佛装像》唐卡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整幅唐卡以蓝天五彩流云为背景,模仿传统的“上师供养资粮田”的格式来布局,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色彩富丽。该幅唐卡装帧五色牙子(图3),从画心往外分别是白色牙子、红色牙子、绿色牙子、黄色牙子和黑色牙子,此种五色牙子为等级最高的形制,在唐卡之中并不多见。同时天池、地玉,左右侧幅均为龟背万寿织金锦。楣杆由两根扁平木板组成,由五个鎏金三股金刚杵固定,金刚杵上镶嵌宝石,同时配有三条彩绦及挂绳与挂圈,彩绦由五色彩绳(黄色、红色、粉色、白色、灰色)与小米珠(非常小的珍珠,直径约1毫米)和红蓝宝石编织而成,十分华丽。而卷杆两头则配有两个鎏金九股金刚杵;佛帘与背衬的装帧均为卷草莲纹黄稠。从《清人画乾隆帝普宁寺佛装像》唐卡布局、色彩、装帧都可以看出与内容高度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艺术表现的实质是在理性把握的基础上,感性地表现客观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系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接受者能凭借感官进行感性认识后,同时进行理性的思考。接受者在欣赏《清人画乾隆帝普宁寺佛装像》唐卡时会发现,该幅唐卡绘制的富丽堂皇,光彩夺目,以藏区一种传统的构图方式即放射性的构图方式存在,主尊与胁侍及其他的人物形象比例协调,人物、建筑、花鸟、风景等构图和谐,笔法十分细腻。从装帧部分来看,使用等级最高的形制,使用昂贵的织金锦进行装帧,颜色搭配和谐。从画风上结合了中西方不同的绘画风格,尤其在乾隆皇帝的脸部极具西洋写实绘画风格,带有立体的明暗的感觉,给人以十分美的感受。

在接受者进行美的欣赏的同时,在理性思维的作用下,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当然不局限于以下的问题:1.为何乾隆皇帝穿着佛装?穿着佛装代表着谁?2.放射性的构图方式有什么意义? 3. 为何会出现中西方不同的绘画风格?等等。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该幅唐卡最直接的表达了乾隆皇帝的个人皇权思想和宗教情感。据史料记载,“文殊大皇帝”的名号可见诸于西藏官方往来于皇帝的书信之中,六世班禅洛桑巴丹益希、八世达赖喇嘛降白嘉措及三世章嘉国师均尊称乾隆皇帝为“文殊大皇帝”或“文殊菩萨大皇帝”。众所周知,在藏区达赖喇嘛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而班禅额尔德尼则是无量光佛(阿弥陀佛)的化身,为了加强对蒙藏的统治,乾隆皇帝实施的是“兴黄教安藏蒙”国策,故此幅唐卡以乾隆皇帝身着格鲁教派(黄教)的袈裟,以文殊菩萨的形象出现在艺术作品之中。

第二个问题与唐卡的功能及其特殊性相关。唐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功能,唐卡的第一性是修行的法器,第二性才是绘画作品才是艺术作品,它的存在、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它的第一性的存在,所以唐卡一直被认为是行走的庙宇或流动的佛龛。因此根据《大藏经》的记载及规定,绘制唐卡是必须遵循严格的仪轨和比例的,即依据《造像度量经》进行绘制的,与其他的绘画艺术作品完全不同。《清人画乾隆帝普宁寺佛装像》唐卡的放射性构图方式是为了表达该幅唐卡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为了表明乾隆皇帝的“兴黄教”目的,从构图上可明晰其教派传承及其宗教情感,25位格鲁教派的祖师分布于乾隆皇帝的头顶上方,严格遵循度量经的仪轨进行绘制。

中西方绘画风格同时出现在一幅唐卡中与乾隆皇帝也有很深的渊源。自明末清初以来,不断的有西洋传教士进入中国,其中西洋绘画也随着他们的到来也进入了宫廷。乾隆年间,宫廷吸收了一些西洋画师,例如法国的画家王致诚、波西米亚画家艾启蒙,当然还有著名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他们的加入为宫廷绘画增加了新的色彩。在绘制唐卡过程中也有体现,但主要集中在他们擅长的写实的人物刻画方面。《清人画乾隆帝普宁寺佛装像》唐卡中乾隆皇帝的面部刻画细腻,栩栩如生,具有明显的立体感及西洋透视的效果,这不是中正殿的画佛喇嘛所能完成。因其历史背景及绘制的人物为乾隆皇帝,所有才有可能出现中西不同绘画风格的在同一幅唐卡中出现。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该幅唐卡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通过其画面与装帧表达了其深刻的理性内容,表达了乾隆皇帝的宗教情感及其政治目的。

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任何一件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都是一定客观对象再现和一定主观情感表现的统一。《清人画乾隆帝普宁寺佛装像》唐卡体现了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所谓“再现”即效法自然,模仿自然,将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人物真实完整地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此幅唐卡对乾隆皇帝的御容绘制是以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乾隆皇帝作为绘画对象,使用西洋的绘画方法,真实的再现乾隆皇帝的样貌,同时对其他人物的绘制也是根据格鲁教派的经典传统而进行创作的,故该幅作品客观、真实的描摹了乾隆皇帝崇尚礼佛的场景。同时也是“表现”的集中体现,通过对乾隆皇帝的“再现”,“表现”了乾隆皇帝的个人的宗教情感及其政治意义。因此该幅艺术作品是“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主要通过其内容、形式及其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来体现,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主要表现为其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与怡情悦性,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及再现与表现的高度契合。《清人画乾隆帝普宁寺佛装像》唐卡即是这样的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内容与形式及其内涵完美统一,即能给人美的感受,让人深入了解历史,产生情感的共鸣。

推荐访问:清人 之美 乾隆帝 普宁寺 佛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