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计划

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应与农民教育相结合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4 08:46:03   浏览次数:

摘要:“给农民资金”和“教会农民使用资金”同样重要。一个成功的农民创业扶持模式必定是一个金融扶持和与之配套的技能教育机制的完美结合。同时,对弱势群体的自立扶持绝非简单的提供资金和技术,恢复他们的自信心,重塑其自尊意识更为重要。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对弱势群体进行“资金+教育”扶持的很好的形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对城市下岗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的扶持。

关 键 词:农村金融机构;弱势群体;金融扶持;农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23-03

一、问题的提出

“三农”问题,特别是经济欠发展地区农户的脱贫致富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成败的关键问题。从国际范围看,解决“三农”问题无外乎两种途径: 农民工进城和支持农民发展本乡本土经济,最终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鉴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在当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 扶持部分农民特别是不便外出务工的妇女立足农村,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非农产业脱贫致富不失为一项重要的补充措施。

当前, 国内外大多数致力于扶持农户生产和创业的努力都集中于对农户创业资金这一基本约束条件的满足。比如,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贷款、商业贷款、互助贷款等模式。这些努力虽然抓住了农民创业中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约束,但却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而言, 信息闭塞、教育匮乏,“没文化、没技能、没视野”成为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和阻碍其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因此,对贫困农户成功创业的引导,既需要必要的金融扶持,也需要与之配套的技能教育。只有通过对农民的教育,教会他们必要的创业技能,给予他们一定的视野,才能真正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给农民资金”和“教会农民使用资金”同样重要。 一个成功的农民创业扶持模式必定是一个金融扶持和与之配套的技能教育机制的完美结合。因此,在当前各种对农民进行资金扶持的模式得到广泛讨论和实践的背景下, 探讨与其相适应的技能教育机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这方面,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无疑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成功典范。

二、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及其经济学分析

(一)对农户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大学教授尤纳斯(Yunus)在孟加拉贫困农村地区进行的以农民之间的互助联保为主要形式的,商业化运作的农村小额贷款模式,即所谓的“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是一种适用于农村地区客观条件的制度创新。 这一模式在孟加拉获得了巨大成功,并被世界各国竞相仿效。 在我国,不仅在河北易县等农村地区出现了采用孟加拉乡村银行组织模式的信贷组织,甚至在一些城市地区,比如天津, 已经将这种模式运用到对下岗职工这一城市弱势群体的金融扶持之上, 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所说的“乡村银行”模式,即指各种采用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或遵循其精髓的农贷制度安排。“乡村银行”模式通常要求由5户需要资金的农户组成联户担保小组, 小组成员之间互助担保,实行小额贷款、分期还款、小组还款和放款制度。

人员流动较少的传统经济体系常常表现出特殊的信息流动方式以及通过各种道义上的约束来维系社会体系的能力。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农村市场上的信息往往是由人际关系来传播的, 认识到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乡村银行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它积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有关信息可能会被第三方,如借款人的邻居(这个邻居可能也想获得贷款)获得,并使第三方的利益与金融交易联系在一起。 通过将掌握信息的第三方纳入信用活动, 一方面有助于债权人监督和实施放贷契约,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另一方面,第三方的加入会使外部信息内部化,有效化解信息的外部性。同时,借款人本身也有利用其相互之间的信息、获得贷款而组成小组的动机。这样,同伴监督成为无数双“警惕的眼睛”,每个小组成员时刻都在对小组其他成员进行监督, 同时也在接受其他成员的监督。于是,在一种被称为自我选择的过程中, 只有那些认为自己能还款和打算还款的人才愿意做出借款的选择, 也才能得到小组其他成员的认可并真正获得贷款。

(二)目前对乡村银行成功经验进行经济学分析存在的缺陷

目前人们关于“乡村银行”成功经验的经济学解释秉承了经济学中“理性人”这一基本假设:决策主体都是从自利角度出发的。就借贷关系而言,如果可能,借款者会选择不还款。而“乡村银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给借款者一个无法超越的约束框架, 从而保证了还款率。就局部分析而言,其逻辑是严密的,近乎无懈可击。然而,跳出经济分析给我们设定的框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分析的漏洞。

首先,严密的贷款监督机制很多,为什么是“乡村银行”而非其他模式取得成功?

其次,金融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决定贷款能否按期偿还的因素有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还款者的还款意愿;二是还款者的还款能力。关于“乡村银行”模式成功原因的既有解释将其成功原因归结为它保证了还款者的还款意愿。问题在于,只有还款意愿并不等于有还款能力。 如果仅仅有良好的还款意愿而不具备还款能力,贷款偿还率仍然无法得到保证。

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乡村银行”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 一定不仅仅在于对借款者还款意愿的成功约束。 它在保证借款者还款能力方面一定有其独到之处。

三、 教育是乡村银行模式成功的要素

(一)弱势群体救助的特殊性

“乡村银行”模式主要用于对妇女等弱势群体的资金扶持。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其面临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缺乏资金自立这么简单。长期的弱势地位,反复的被社会忽视甚至是被歧视的感觉, 往往在他们内心深处形成强烈的负面心理暗示的积累。 很多人重新自立、创造美好生活、融入主流社会群体的自信心已经完全崩溃。 在缺乏物质基础支撑而又丧失自信的情况下,很多人的自尊意识也无从谈起。所以,缺乏自信乃至自尊意识淡薄是这一群体实现自立,融入主流社会的最大障碍。相应的,对弱势群体的自立扶持政策也绝非提供创业启动资金以及自立技术培训这么简单,恢复他们的自信心、重塑其自尊意识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重新鼓起勇气、正确面对困境才会自信; 只有树立自信并感受到自己在一个集体中的存在才可能树立自尊意识。而只有有了自尊和自信,才能真正鼓起勇气创造新生活并承担还款责任。否则, 一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努力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徒劳。“乡村银行”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小组学习机制及其优势

我们认为,“乡村银行”模式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小组贷款的制度安排。在这一贷款制度安排下,有一个以往没有得到研究者足够重视的因素, 那就是小组贷款机制背后内生的小组学习机制和外部培训辅导机制。

在“乡村银行”模式下,贷款者被5人一组组织起来,有效地实现了小组学习机制。小组中的成员每隔一定时间(通常是一周)都要集中到一起学习、交流。而且,在很多“乡村银行”机构,都设有专门的教室可以提供给贷款小组做交流场地以及不定期的由“乡村银行”组织贷款者集体学习。学习的形式可能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 也可能是乡村银行工作人员或外聘专家的讲座。讲座的内容则相当广泛。最初的讲座内容不是借贷还款知识、种植养殖技术,而是针对特定群体贷款对象,如农村妇女的关爱讲座。内容包括妇女权益保护法律知识、生活常识、健康常识乃至美容常识讲座,有时,甚至是组织大家一起做游戏。这些讲座绝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服务于特定目的。

1. 弱势群体长期生存于主流群体之外, 小组的构建以及小组交流形式本身实际上是在给弱势群体创建自己的组织,使其产生归属感。而各种常识讲座和游戏活动都是引导弱势群体融入社会, 产生集体感、被尊重感并改变消极思维方式的重要一步。通过小组内的自我学习和“乡村银行”组织的集体培训活动,借款者重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并逐步建立正面应对困境的自信。正如前文所述,没有自尊与自信意识的培养与确立, 任何借贷还款的说教和生产技能培训都可能成为徒劳。所以,这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是先于借贷还款知识、生产技术技能教育的。

2. 小组学习模式下对借贷还款知识的讲解不再是简单的说教, 小组贷款机制对借款人的还款约束也不仅仅是因为同伴监督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一旦小组成员在组织中感受到被认同感和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他就会自发的、努力做对组织产生正贡献的成员,而非在还款问题上“拖组织后腿”。这样,“不得不”还款就转化为“一定要”还款。

3. 小组对成员的借贷还款教育并非单纯出于保证还款的动机。更重要的是,它向小组成员传授资金成本核算的意识和技能, 从而更好地帮助借款者创业致富。

4. 小组学习的另外一项重要功能是为借款者提供种植养殖技术等创业技能培训, 并通过小组成员互助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从而真正帮助借款者实现自立,最终实现借贷双赢。

四、“乡村银行”经验的启示和建议

(一)“乡村银行”经验的启示

通过对“乡村银行”成功经验的分析,不难得出如下启示:

1. 对农民的金融扶持政策应当辅之以必要的技能教育,而农民教育应当提高针对性。“给农民资金”和“教会农民使用资金”同样重要。一个成功的农民创业扶持模式必定是一个金融扶持和与之配套的技能教育机制的完美结合。

2. 金融扶持与农民教育不能割裂开来。“给农民资金”和“教会农民使用资金”应该在一个统一机制内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得到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使职业技能教育得到的知识真正有用武之地。避免“得到资金不会使用”或者盲目的接受技能培训却无施展条件的情况发生。 对农民进行金融扶持的同时进行配套的技能教育, 从而发展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农民教育,也使对农民的金融扶持真正产生效果。

3. 对弱势群体的技能培训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首先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信任。通过发动弱势群体内部的自我教育并配以相应的外部教育引导,使其融入集体。在这一基础上,提高其还款意识,教会其自尊;鼓励其面对生活,教会其自信。最终给予其专业技能辅导,使其自立。“乡村银行” 模式正是由于充分与农村金融经济活动的规律相契合,并将对农民的自尊、自信和自立技能的教育融入农民的创业过程,才获得巨大成功。

(二)相关建议

1. 可以大力探索发展“乡村银行”模式的金融组织, 在贫困地区进行农民脱贫资金扶持和农民教育紧密结合的扶助工程。

2. 学习“乡村银行”先进经验并不一定要组建“乡村银行”,关键是要将这一模式的核心经验运用到实践。为此,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要多方努力:(1)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在大力发展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应当在对农民提供资金扶持的同时主动组织农民的学习教育活动,将“送资金”与“送知识”结合起来。这既有利于充分发挥资金作用, 也有利于金融机构自身按时按量收回信贷资金。(2)政府职能部门的农民教育规划和各种农民培训活动应更多的考虑和当地金融机构的借贷活动相结合。这样,既可以提高培训效果,也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介入农民教育而产生的成本。(3)应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各种互助小组,互助学习并共同参与借贷活动。首先从基层建立互助小组然后再与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信贷和教育培训计划对接,将大大提高效率。

3. “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对弱势群体进行“资金+教育”扶持的很好的形式,并不一定局限于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在对城市下岗职工、残疾人救助等方面都可以引入这种模式或借鉴这种模式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黄树青. “乡村银行”互助扶贫在中国[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安和祥,黄树青. 以金融创新推动城市扶贫——以天津市妇联小额贷款扶助下岗女工项目为例[J]. 人口与经济,2003(10).

[3]黄树青. 发展中国家的信贷配给与我国乡镇企业融资困境的解决[J]. 福建论坛,2004(6).

[4]杜晓山,刘文璞. 小额信贷原理与运作[M] .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卢艳茹)

推荐访问:相结合 金融机构 应与 农民 农村


[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应与农民教育相结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