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买卖合同

近期热点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4 08:44:42   浏览次数:

“文学观象”在学界和文坛引起较大反响

自2014年1月起,《人民日报》在文学评论版开设“文艺观象”专栏。专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总主持,自1月至12月,共刊发系列文章二十二篇。分别是《文学不能“虚无”历史》《文学不能消解道德》《文学不能成为负能量》《文学,请回归生活》《文学是民众的文学》《文学不能依附市场》《文学关乎世道人心》《重建文学的民族性》《捍卫文学的经典》《文学遭遇通俗》《“娱乐至死”害了谁?》《读者是不是上帝?》《批评为什么备受批评》《当下的批评是不是学问?》《文学呼唤崇高》《重塑文学的真》《活在当下的古典诗词》《写出时代的史诗》《别让笑声滑向低俗》《时代巨变中的文学命运》《优秀作品代表文学的高度》等。

《人民日报》在“开栏的话”中指出:“基于现实的迫切需要,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本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从即日起共同开设“文学观象”栏目,组织文学界知名学者,就当前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进行辨析、探讨,开展深入有力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以期正本清源、引导创作,助推当代文学繁荣健康发展。”

“文学观象”在前几期文章刊出之后,即在文学界引起较大的反响。2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在题为《拓展马克思主义学术大众化的新路——“文学观象”激起学界热烈反响》的文章中报道说:著名当代诗人贺敬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等,在阅读了“文学观象”的文章后,纷纷表达了对栏目观点的赞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学文谈到,“文学观象”相当深刻地阐明了我们党的文艺主张和美学目标,积极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希望今后能看到‘文学观象’的更多文章”。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俞吾金认为,“文学观象”批评的种种乱象不仅存在于文学界,思想文化的其他领域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在充分尊重观念多样性存在的前提下,如何贯彻主旋律、释放正能量,使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俞吾金认为,应当保持“批评状态的多样性”,始终保持清醒的批评意识,既凭着高度责任感批评体现负能量的作品,也凭着高度使命感褒扬负载正能量的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文学观象”的文章经过媒体、社交网络的大量转载,其影响已经超出学界,赢得了普通读者的共鸣。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的微博堪称网上最火的道德模范微博。微博开通不到三年时间,粉丝数已经突破两千万大关。郭明义在微博评论转发了《文学不能“虚无”历史》,引来众多粉丝点赞。“文学要表现的不仅是作家个人的心灵,还必须表现社会主体的心灵。”有网友在个人网络空间写下了对“文学观象”的读后感。该网友说,“文学观象”的观点言中了文学的本质和功能,许多说法让人耳目一新、有“醍醐灌顶”之感。多位受访学者表示,“文学观象”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承载着深刻厚重的内容,尖锐中饱含真诚,平实中蕴含灼见,引起广泛共鸣,说明大众并非不关注理论、不理解学术,关键在于我们所提供的是什么样的理论和学术。“文学观象”栏目为拓展马克思主义学术大众化新路提供了重要借鉴。

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人民日报社联合主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开展积极健康文艺批评”研讨会暨《人民日报》“文学观象”专栏作者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宝善,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江主持会议。《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陈俊宏、中国文联副主席杨承志、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以及来自中宣部、人民日报社、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单位的有关领导,著名作家陆天明、周大新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评论家四十余人参加座谈会。

王伟光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思想文化界和文学艺术界正在掀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热潮。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文学艺术事业进入繁荣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有责任、有义务针对当前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客观分析、科学回答,敢于和及时发出正确的声音,切实发挥解疑释惑、正本清源、引领潮流的作用,努力让文学创作真正回到人民中来,从对市场的依附中解脱出来。在《人民日报》创办“文学观象”专栏,是我国文学界特别是文学评论界的一件大事,是贯彻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在创办近一年的时间里,“文学观象”已刊出二十一辑,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成为文学批评界的一个知名品牌。

李宝善表示,“文学观象”栏目办得很成功,影响很大,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张江同志主持的系列对话,直面文学创作当中的深层问题,真正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针砭时弊,分析解剖了当下文学领域的重要现象和问题,有思想深度和价值引领,是文学评论的力作。对于今后的文艺批评工作,李宝善提出三点希望:第一,文艺批评就得要批评。当前我国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学创作。文艺批评应该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该褒扬的褒扬,该批评的批评。第二,批评要更多地针对作品。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重要的是看作品,多出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文艺批评应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更多针对具体的作品来展开,一具体就深入。第三,批评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今天我们之所以出不了大作品、有“高原”缺“高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艺创作对艺术水准、艺术规律的把握退化了,浮躁之风日盛。文艺评论有责任引导作家沉下心来,真正遵循文艺规律,按照文艺规律本身的要求去打磨精品力作,这样才能有助于出大作品、大作家。

黄坤明指出,健康的文艺批评对于整个文学艺术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学观象”栏目就充分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办好“文学观象”栏目,他提出四点建议:一要坚定方向。以鲜明的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充分体现大美、真美、中国之美,与时代性、人民性紧密结合。二要关注文艺思潮。要把关注文艺思潮和创新文艺理论进一步结合起来,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和思潮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评论,促进创作导向更加健康、更加符合实际。三要凝聚优秀的作家、评论家,扩大队伍,进一步拓展平台和影响力,为整个评论战线和阵地创造经验。四要创新方式,提高质量,进一步开拓思路,探索风格和规律,在选题内容、风格语言、版式等各方面有所改进。

张江在会议总结时表示,与会领导对“文学观象”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严格要求,让进一步办好“文学观象”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今后,我们要在延续“立场鲜明、导向突出”特色的基础上,深入切入文学现象,团结更多优秀文学批评家、理论家,进一步把这个栏目做大做强,为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学观象”栏目自2014年1月开设以来,就当前我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现象、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以对话形式进行探讨和辨析,有的放矢地开展深入有力的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参加撰文的文学研究学者、教授有郑欣淼、李敬泽、廖奔、南帆、阎晶明、程光炜、陈晓明、方宁、汪政、姚文放、张志忠、吴义勤、李国平、王杰、张颐武、李春青、张政文、贺绍俊、王尧、丁帆、邵燕君、施战军、张清华、吴秉杰、张陵、康震、吴思敬、王鸿生、杨扬、何言宏、谢有顺、陆建德、陈众议、朝戈金、党圣元、刘跃进、高建平、白烨、蒋寅、李洁非等四十多人,著名作家有陈忠实、贾平凹、张炜、舒婷、陆天明、王家新、麦家、阿来、方方、李佩甫、周大新、梁晓声、毕飞宇、曹文轩、关仁山、范小青等十六人。这个由文学学者和作家组成的作者团队,可以说囊括了目下国内活跃在文学理论批评领域和文学创作领域里,实力强劲又影响甚大的评论家和作家。主持“文学观象”专题研讨的张江教授,每期每题均写主持人语。

比如,《文学,请回归生活》中的结语:文学需要才情,也需要语言和技巧。但是,任何兴会超妙、鬼斧神工,都紧紧依附于生活。如果把文学定义为人类对宇宙、社会、人生的一种“发言”,那么这一“发言”是对生活的“发言”。没有生活的支撑和底蕴,再繁复的形式演练、创意才情,也救不了文学。历经种种尝试,文学,请回归生活。

他在《文学是民众的文学》指出:中我们一直倡导文学要书写伟大的时代。如何书写?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小人物写起,从人民大众写起。有人觉得,普通民众的日子平庸琐碎、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不值得写。但是,历史是由这些民众创造的,民众的生活是最生动的历史。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恰恰是亿万民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聚了沧桑巨变。文学,应该是民众的文学。

他在《文学不能依附于市场》中说道:影响力不等于生命力,占有市场不等于占有文学。历史更需要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对民族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期待中国作家能放开视野,在市场效应之外,创造出更富有生命力、更切近文学本义的作品。

在《文学遭遇低俗》中,他说道:文学发展遭遇越来越严重的低俗之风。这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有关系,但更与一些创作者理念观念认识模糊密切相连。许多人认为,文学要接地气,就要“俗”。还有人宣称,只要老百姓喜闻乐见,无论俗与不俗,都是好作品。这话得好好辨析。“俗”有通俗、低俗之分,通俗指向风格,低俗指向趣味。文学可以通俗,不能低俗。

以上这些看法与说法,直面当下文学现状,大胆言说文学基本问题,言简意赅,理直气壮,在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上,表现出了实事求是的理论思考与批评勇气。“文学观象”的二十多期专题文章,都大致表现出这样的学风与文风。

据悉,“文学观象”在2015年将更名为“文艺观象”,在继续开办的同时,将放开观察视野,拓展研讨思路,一些研讨话题将从文学领域延展到艺术领域,相信扩展观察对象之后的“文学观象”,将会面对新的对象,再开新的理论批评新面生,在当下文坛的发出新的声音,发挥新的能量。

网络文学发展动向与问题研讨

网络文学在2014年,呈现出强化市场拓展与优势资源整合的新态势与新动向。

在强化市场拓展方面,原来较少介入网络文学的“腾讯”与“百度”,纷纷以强劲的姿态进军网络文学。“腾讯”在5月30日,正式推出由原“起点中文网”离职员工为主新创办的“创世中文网”。而“百度”,也高调推出旗下的“多酷文学网”。这两家网络公司虽介入网络文学稍晚,但凭借着在全国互联网企业市值的领先地位与广泛影响,将会以后来居上的方式做强做大。从而对网络文学的龙头老大——盛大文学,构成强有力的挑战。有人由此预言,今后的网络文学,一定会是“盛大”“腾讯”与“百度”的三强大战。

在优势资源的整合方面的新动作,主要是盛大文学与旗下的签约作家,曾蝉联两届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冠军的唐家三少合作,成立了国内首家网络作家全版权运营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所具有的版权开发、作品运营与作家经纪的多重身份与多项功能,不仅改变了原来的网站与作家相对单一的关系,而且使作家成为网站的合伙人,从而具有更内在也更稳固的利益关系。这种双赢的做法,是相互的看重与倚重,因而,网站与作家都十分满意。这种做法因意在守护已有资源,整合优质资源,将会对整个网络文学的发展产生相当的影响。

与网络文学如火如荼的市场拓展和资源整合相随相伴的,是有关网络文学的现状与倾向的研讨持续不断。毋庸讳言,关注与热议网络文学的,主要是来自传统文学领域的研究者与评论家。既有的文学观念,使得他们的看法不免带有以传统的眼光打量网络文学的明显特点。但即使是这样的研讨,也显然比之以往更为切实,也更见深度。

网络文学是怎样的文学,这是以“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为题的《文学报·新批评》第三届论坛上讨论的一个焦点。

王祥认为: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不用回答了,要回答的是什么样的文学。它的功能和形态,价值观传导的特性是什么。我们根据网络文学的创作和读者接受反映的实际来看,以明清小说、以好莱坞电影为参照系,这样来定位考察网络文学。网络文学遵从生命的快感奖赏机制和美感有道策略。网络创作活动生存发展的立足点,通俗一点说就是靠什么吃饭,就是为读者提供情感体验和快感补偿的功能。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学不能为广大受众提供这种要求的时候,网络文学就快速地崛起,这同样也是好莱坞电影长盛不衰的原因。他还指出:网络文学基本形态是幻想型和逼真型的统一,是神话传奇的形态,对于是不是反映现实没兴趣,是不是符合生活的基本规律没兴趣。所以要从网络文学里面找反映现实都是无效的批评,不能对网络文学提这样的要求。

与此相关,夏烈提出研究网络文学,还需关注二次元文化资源,他认为:网络文学里面有一个核心资源,是二次元文化的资源,这个资源来自当代网络世界和动漫游戏,是80后、90后、00后越来越多赖以生存的新的文化资源,以前把它当作青年亚文化来做研究。今天看来,这个文化在网络文学里跟古典文化资源直接结合了,既古典又是二次元。二次元是一个动画、漫画、游戏构成的世界。这些年轻人是跟着动画、漫画、游戏生长的,尤其是日本、美国的。他们在这样一个成长过程当中,从里面得到了文化资源,而且享受到了跟同代人之间的共同的故事,共同的情感基础。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意、对成人世界的不满意,就通过动漫游戏来消解、化解。

在网络文学作家小桥老树看来,网络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当代表达。网络小说和明清时期的茶馆评书的目的是一样的,茶馆评书是讲给人们听,网络小说是写给网络上的人们看。网络小说数量是极为庞大的,想要在海量的作品中引起读者的注意,必须要在第一章就把读者的眼光黏住,如果第一章读者不喜欢看,他们就很难保持继续关注,便会放弃这本书,而且是永久性的放弃。所以必须第一章就要先声夺人,这和传统的评书是一样的,传统评书很重要的一句话在关键的时候,总是拍下惊堂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为明天留下“扣子”,“扣子”留得越好,明天来听的人就越多,说书人的经济效益就越好。网络小说直接承接了讲史话本的特点。

庄庸认为,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这个议题提供了一个小切口、大格局的视野,让我们看到网络文学的主流化,不只是一个文学的问题,也不只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它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网个新的政治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关乎中国话语的构建。

在中国作协创研部与《人民日报》文艺部举办的“网络文学再认识”讨论中,在中国作协召开的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上,网络文学的商业特性及其与媒介革命的关系等问题,在讨论中得到普遍的关注。

马季认为,网络文学具有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双重身份。20世纪末以来,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信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且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新世纪文学的空前变化,从表面看似乎源自网络文学的蓬勃兴起,本质上却是信息革命引发的文化价值系统的转型和重组。在这次变革中,网络文学的潜在商业价值成为资本关注的目标,在其追踪下,经过十五年的发展,网络文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范式,确立了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双重身份。这一范式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建立在传播方式基础上的大众性,建立在文化消费基础上的娱乐性,建立在文化产业基础上的跨界性。上述三者,分别是网络文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在驱动力和深层次文化需求。

邵燕君从媒介新变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她认为:严格来说,网络文学并不是指一切在网络发表的文学,而是在网络中生产的文学,也就是说,网络不是一个发表平台,而是一个生产空间。在这里,“网络性”是至关重要的。在“网络性”的生产过程中,粉丝的欲望占据最核心的位置。网站经营很大程度上利用了“粉丝经济”,有人称之为“有爱的经济学”。粉丝既是“过度的消费者”,又是积极的意义生产者。他们不仅是作者的衣食父母,也是智囊团和亲友团,和作者形成一个“情感共同体”。由此,她指出:相对于“纯文学”艺术至上的标准,网络文学的核心价值是“爽”,优秀的网络作家虽然也追求主题深刻、文化丰厚、意境高远,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爽”的基础上,也就是对快感机制的尊重。在网文的世界里,“好看”是最大的道德,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好书”。网络文学是一个巨大的欲望空间,也是一套“全民疗伤机制”。从研究者的角度说,网络文学不仅是文学研究的对象,更是文化研究的对象。追踪网络文学的潮流新变,可以触摸到国民的精神脉搏和心理趋向。要建设具有价值观引导性的主流文学,也需要从研究网络文学的快感机制入手,摸索寓教于乐的新途径。

何平关注的是有关网络文学批评的问题。他认为,我们的批评家们一面指责普通读者沦为“点赞手”,另一面却放不下身段去下比“点赞”更多的批评功夫。他们也看不到对中国文学最及时有效的批评已经不是在传统的文学期刊和专业批评刊物,而是在“豆瓣”的一个个小组。去网络文学批评,专业读者之间,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之间在新媒体的网络平台,在豆瓣、天涯、当当、百度贴吧,在博客、微博、微信、论坛发声。当下中国的网络环境下,我们断言普通读者可以绕开、抛弃专业读者的世袭领地在网络上筑造自由言说的王国还为时过早。但我们有理由期望专业文学批评从“豆瓣读书”中获得启发。事实上,类似的阅读和批评在博客、开放的论坛和个人网站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纸媒的文学批评日趋学院化、精细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评价这种网络“私媒体”的阅读和批评机制,暂时也许难下决断,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样网络上发生的阅读和批评孕育着一种走向对话和协商的新批评范式。

文学批评的现状反思与经验梳理

文学批评的现状检省与问题研讨,一直在近些年来的文学批评领域里持续进行。这是因为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空前活跃又不断分化,文学生活日渐蓬勃又十分泛化,这既使当下的文学变动不居,又使文学自身更新频仍。文学批评面对这样日新月异又不断放大的文学对象,时有捉襟见肘的不足,难以适应的缺失等。因此,怎样调整文学批评自身,重振文学批评的活力,增强文学批评的能力,就是文学批评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当然,在这些研讨中,也显现文学批评家的自省意识与反思精神。

总体来看,有关文学批评的现状检省与问题研讨,在2014年分别体现于批评职能的理论思考,已有的批评经验的梳理与总结等方面。

在批评的现状检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无疑给人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与理论的动能。梁鸿鹰在《铸造灵魂 评论有责》(2014年10月27日《文艺报》)一文里指出:文艺批评依据什么标准、如何开展、要有什么样的风骨,习总书记讲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高度,给予了深刻解答。关于评判和鉴赏实践, 他明确指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语句简短但回答了文艺评论的立场、方法、途径、指向、归宿等重大问题。对批评实践,讲话则提出 了“倡导说真话、讲道理”的原则,更具醍醐灌顶之力。他认为:我们的评论向来有过多的为贤者讳、为尊者讳,讲真话拉不下面子,习惯于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人情因素重商业味道浓,花力气治理,媒体有责任。要扩大文艺评论园地,搞好选题策划,活跃创作与评论的对话争鸣,搭建好营造为真理真知交锋争论的平台。要善于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对不好的作品敢批评善批评,要多组织约写敢于批评的文章,改进新闻报道,客观反映有针对性和不留情面的批评意见。

陈晓明则从另一方面提出文艺批评的要义所在,那就是《文艺批评要有勇气去发现优秀作品》(2014年10月29日《文艺报》)。文章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离不开文艺批评,一个健康良好的批评氛围有助于优秀的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而不正常的批评环境则有碍于文艺的健康生长。在这个时代,文艺批评面临更艰巨的责任,就是如何能辨别真正优秀的作品,有能力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伪劣的作品去掉,把优秀的作品突显出来,肯定优秀作品的价值,为这个时代的文艺树立价值标杆。他特别指出:没有优秀作品和伟大作品的时代的文艺批评是悲哀的和无意义的。文艺批评需要反抗平庸,包括自身的平庸,它要有一种勇气和担当,坚持不懈地和伟大作品在一起。

张清华则着意强调文艺批评的对话功能,他在《批评是对话,也是创造》(2014年4月2日《文艺报》)的文章中指出:批评首先是一个民族在其“精神成长期”的一种灵魂的对话。因此,批评家最好谨慎地做一个对话者,这个对话是对作品的理解,是对写作者意图观念的一个揣摩,也是与读者公众之间的一个交流。它应该是悉心的体味或共鸣的知音,而不是一个自负和武断的下结论者。

贺绍俊则在《真诚是批评的伦理》(2014年12月10日《文艺报》)中探讨了批评的伦理,指出:文学批评应该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但无论是说好的批评还是说坏的批评,都应该是一种真诚的批评,这样才会使批评具有信服力。真诚,是文学批评家必须恪守的批评伦理。他认为: 所谓真诚就是说对文学批评是抱有真诚的态度,是期待通过文学批评达到弘扬文艺精神的目的,是要用文学批评的方式来传递真善美。尽管文学批评会不留情面地揭露文艺创作中的问题和缺陷,但这种揭露从根本上说是具有建设性的。

2014年间,先后举行的一些以文学批评为主题的研讨会,带有从已有的批评实践中梳理与总结经验的特点。9月9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人民日报》文艺部、中国艺术报社共同主办的“文艺评论:方向与责任”座谈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召开。座谈会聚焦文艺评论的“方向”与“责任”以及当下文艺评论、文艺发展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十一位与会领导、专家、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和剖析,发言中既有对新中国文艺评论事业的回顾和梳理,也有对当前文艺评论新形势新问题的分析;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阐释,也有全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热点问题的剖析;既有对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的期盼,也有对文艺评论人才的呼唤。

9月27日,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文艺报社和福建省文联主办的“2014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在福建福州举行。参加论坛的闽派文艺批评家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年龄跨度颇大,从出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前辈,50后、60后和70后的中坚力量,到近年来崭露头角的80后新生代,可谓实力雄壮,蔚为壮观。研讨会上,一些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谈到,闽派批评家在文艺观上各有差异,在批评方式上各个有别,但却表现出一些共通性的特征,那就是文艺思想具有开放性,文艺批评带有理论性,总体来看呈现出理论批评的敏锐性、开拓性、跨界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大家认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多媒体时代,传统的文学生产与传播面临着严峻挑战,文学批评也是如此。传统的文学批评普遍只关心狭义的文学文本,而对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电影、音乐乃至网络文学等泛文学产品和现象往往不够重视。当下文学批评家需要转变传统的文艺批评观念,特别是要从窄化的文学批评话语方式中走出来,发展一种“大文艺批评”的观念和方法。但也有与会者提出,在这个观念分化的时代,文学批评应该重提“文学本身”的重要性,批评家要回归赤子之心,坦诚面对文学的特殊性和纯粹性。这样的分歧或疑惑,不仅是针对闽派批评家,而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推荐访问:热点 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