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经验

“Cyberspace”or“Cyber,warfare”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39:35   浏览次数:

〔摘 要〕运用CitespaceⅡ信息可视化图谱软件对“cyberspace”or“cyber warfare”研究文献数据进行分析,绘制了共引网络图谱,并依据图谱中关键节点文献的知识基础,对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国外研究的热点与前沿的相关结论,对“cyberspace”or“cyber warfare”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CitespaceⅡ;cyberspace;cyber warfare;网络空间;网络战;赛博空间;赛博战;研究热点;研究趋势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1.026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1-0119-12

cyberspace定义[1]:(电子计算机创造的)通讯、信息空间。“cyber warfare”定义[2]:网络战。网络战[3]是为干扰、破坏敌方网络信息系统,并保证己方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网络攻防行动。正在成为高技术战争的一种日益重要的作战样式,破坏敌方的指挥控制、情报信息和防空等军用网络系统,甚至可以悄无声息地破坏、瘫痪、控制敌方的商务、政务等民用网络系统,不战而屈人之兵。1948年控制论奠基者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发表了《控制论》一书,宣告了控制论的诞生。维纳从希腊语中借用了控制一词,并将其在英语中改写为cybernetics来表示控制论,从此该词成为控制领域的标准用语[4]。1984年威廉·吉布森完成了《神经漫游者》,最大的成就是预示了20世纪90年代的电脑网络世界。创造了“赛博空间”(cyberspace,也译网络空间)[5]。随着cyberspace这个词引用频率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国外对于赛博空间、赛博战的研究发展到什么程度,有哪些领域是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本文运用CitespaceⅡ软件绘制了研究热点与趋势图谱,可视化分析国外当前作战效能研究的现状。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1.1 文献发表年度分析

图1说明了从1989-2012年间对于赛博空间及赛博战相关文献载文的增长趋势情况,曲线1为文献逐年累计增长图,曲线2为文献每年发表图,图中可以看出,1989年国外出现有关赛博空间与赛博战的文献。曲线2从1989-1997年文献量逐步增加,1997年达到顶峰,后期逐步平衡。曲线1从1989-1993年,有关文献发文量比较平缓,从1984年以后,文献增长较快,趋于线性增长,进一步说明对于赛博空间及赛博战的研究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图1 文献发表年度分析

2 文献期刊分布分析

通过对SCI数据库下载有关文献期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图2所示,显示了国外期刊载文的分布情况,排名第一《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载文数量19篇,占文献总量的3.3%,其次为《NEW SCIENTIST》、《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载文数量13篇,占文献总量的2.3%,第三为《SCIENTIFIC AMERICAN》载文数量9篇,占文献总量的1.6%。从发表期刊及期刊载文量分析,对于cyberspace、cyberwar领域的研究,目前还不够深入,学科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图2 文献期刊分布分析

1.3 关键节点文献演进的可视化分析

时区视图的显示方式突出关键节点随时间变化的结构关系。相应的关键节点的经典基础文献体现了学科知识领域的发展变化关系,因而研读演化路径中的经典文献,可成为判断赛博空间与塞博战趋势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运用CitespaceⅡ软件,时间跨度为1989-2012年,节点类型选择为共引文献(cited Reference),切片(Slice)选择2,即单个时间分区为2年,阀值选择(1,1,15),(1,2,20),(2,2,20),得到共引文献图谱。如图3所示:

图3 关键节点文献演进的可视化分析

第一篇文献是作者威廉·吉布森,1948年生于美国,1968年移居加拿大,1984年发表的《神经浪游者》(Neuromancer),该书是第一本同时获得“雨果奖”(Hugo Award)、“星云奖”(Nebula Award)与“菲利普?狄克奖”(Philip K.Dick Award)三大科幻小说大奖的著作。该书预示了20世纪90年代的电脑网络世界。吉布森不但在书里创造了“赛博空间”(cyberspace,也译网络空间),同时也引发了“电脑朋克”(cyberpunk)文化——用一种迷恋高科技的目光来观察世界,但是却轻视用常规的方法来使用高科技。这股浪潮从此日渐汹涌,大肆冲击主流文化[5]。

第二篇文献作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在《Life on the Screen》一书当中,作者提出了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计算机越来越人性化,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人与机器之间很难区别,这种现象将引发新的思考。

第三篇文献作者是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 N),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同时也是《连线》杂志的专栏作家。西方媒体推崇他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1996年7月被《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在《Being Digital》当中,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趋势和应用、巨大的价值和数字时代的宏伟蓝图,阐明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对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此书被认为是20世纪信息技术及理念发展的圣经,此书的流行和传播对上个世纪信息时代的启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

推荐访问:热点 趋势 分析 研究 Cyber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