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借款合同

“日向”亡魂复活“航母”剑指东亚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9 08:46:10   浏览次数:

期许已久的航空母舰

日本是个资源异常缺乏的岛国,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海上贸易,所以日本一直将海军视为国家安全的支柱力量。二战爆发前,旧日本海军已经跻身于世界三甲之列。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旧日本海军一度横扫太平洋和印度洋,创造了日本人自己也没有想到的“赫赫战绩”。但日日本海军有个致命缺点,就是轻视反潜战。结果日本虽然遭受美国海军潜艇破交战的时间不长,但损失却异常惨重。仅仅一年多时间,日本中型以上运输船基本被美国潜艇击沉殆尽,支持战争的能力被严重削弱,极大地加速了日本崩溃。

基于太平洋战争反潜战失败的惨痛教训,战后重建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将反潜列为首要作战任务,不遗余力加强反潜能力。二战的经验表明,航空兵是最有效的反潜兵力,因此日本海上自卫队在1958~1g60财年的“第一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就提出让美国海军提供1艘二战时建造的护航航母,然后由日本改建为搭载反潜直升机的直升机航母。但美国出于防范日本海上力量重新崛起的心理,最终拒绝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要求。但日本海上自卫队并末因此而对装备反潜航母死心,在1962~1966财年的“第二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又提出自行建造能搭载8架反潜直升机的直升机航母(CVH)计划,以对付日益严重的苏联潜艇威胁。不过当日寸的日本政府认为建造直升机航母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没有批准该计划。

到1967~1971财年的“第三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时,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三次提出建造直升机航母,但因当时日本政局混乱,加上许多使用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该计划最后也没有被通过。不过,这次与前两次有所不同的是日本海上自卫队还准备了个建造直升机驱逐舰的方案。由于这种舰艇在政治上的敏感程度远低于航母,而且技术难度低、造价少,所以日本政府和国会很快批准了建造2艘直升机驱逐舰的计划。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战后第一代直升机驱逐舰——“榛名”级问世了。

经过一段时间使用,日本海上自卫队对“榛名”级的性能基本满意,并将它们作为海上机动反潜编队的旗舰。随着日本海上自卫队规模的扩大,2艘“榛名”级数量明显不够,于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又在70年代末建造了2艘性能改进的直升机驱逐舰“白根”级。80年代后期,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标准反潜战术编队——“八八舰队”成型,于是4艘直升机驱逐舰被分别指定为4个“八八舰队”的旗舰。

进入90年代末期,最早的“榛名”级已接近使用寿命。为替代两舰,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始研究酝酿建造新的航空反潜舰。在2000年12月15日制定的2001~2005财年“新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简称“13中期防”)中,日本海上自卫队正式提出建造2艘新型直升机驱逐舰,并且要求标准排水量必须达到13500吨。由于--新舰的吨位一下子比“榛名”级增加了近2倍,因此引起了外界的普遍关注。许多军事专家认为,日本海上自卫队建造2艘吨位如此大的航空反潜舰,是其战略思想从“专守防卫”转向“远洋进攻”的最好注脚。

在新型直升机驱逐舰的总体设计上,日本海上自卫队共提出了A、B、C三种方案。其中A方案仍沿用“榛名”级的结构布局,即前甲板布置舰炮、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等武备,舰体中部布置上层建筑,舰体后部为机库和飞行甲板,共设3个停机点;B方案是在舰体中部横跨两舷设置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前后各设一处起降点和升降机,甲板下机库至少可容纳8架直升机。MK41垂直发射装置设在前甲板下,不装备主炮和反舰导弹,仅在舷台甲板装2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c方案采用全通甲板,在舰右舷设置岛式上层建筑,飞行甲板设2个直升机起降点和2个直升机停机点,机库设在甲板下一层,MK41垂直发射装置设在舰岛前面的甲板下。同B方案一样,C方案也不装备反舰导弹和主炮,仅装备2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在上述三种方案中,B方案的构想图最早被公开,但是应者寥寥,反对声甚大。许多日本军事专家认为,该方案虽然有舰内容积宽裕,有利于布置C31系统和改善舰上人员的居住条件等优点,但航空作业能力较差,最多只能同时起降2架直升机,而且在前甲板起降直升机还存在很大困难。退一步讲,即便能够容忍较差的航空作业能力,B方案前景也不看好,原因在于其作为水面舰艇而言,火力实在太弱了。既然B方案被如此不看好,所以在进行选型讨论时也就顺理成章地最先被剔除。

A方案单纯作为水面作战舰艇来说,性能无疑是三个方案中最佳的,但该方案的航空作业能力却是最差的——只能一次起降1架直升机,与“榛名”级相比没有任何进步。对于1艘排水量1万多吨的现代化大型水面舰艇来说,这么弱的航空作业能力显然不可接受,所以A方案在第二轮选型讨论时被剔除。

C方案的最大优点是航空作业能力强,可同时起降2架直升机(注:C方案中的2个停机点只能供直升机在飞行甲板上停放,不能供起降用);缺点是舰载武备和各种通信天线在布置上受到制约。但是大多数专家支持该方案,认为直升机驱逐舰的首要性能是航空作业能力,其他性能只要兼顾就行,因此C方案最终获得通过。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采用全通甲板的C方案获得通过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它实现了日本海上自卫队内心里对航母数十年的孜孜追求,而所谓的A、B方案不过是掩护C方案而提出的陪衬罢了。

航母面目更清晰

2003年8月底,日本国会在审议2004年度防卫预算时,批准了采用C方案的13500吨直升机驱逐舰的首舰建造预算,承建船厂确定为曾建造了“比睿”、“白根”和“鞍马”号直升机驱逐舰的石川岛播磨重工横滨船厂,由于2004年是日本平成纪年的16年,所以首舰由此被称为16DDH,舷号当时定为145,但舰名未定。2003年 9月17日,日本防卫厅正式向外公开了16DDH的设想图。至于第2艘13500吨直升机驱逐舰,日本海上自卫队原希望它能被列入“平成17年度(2005年度)防卫预算”,但因日本防卫预算紧张而被推迟到“平成18年度(2006年度)预算”才获批准,因此2号舰被称为18DDH,舷号当时定为146,但开工日期和建造船厂等直到目前还未确定。

作为日本海上自卫队最大和最新的水面舰艇,16DDH和18DDH的造价也不含糊。“13中期防”原来预定的2艘舰总预算为1900亿日元(约合18.44亿美元),实际上日本国会最终批下来的预算为2032亿日元(约合19.73亿美元),具体分配为16DDH为1057亿日元(其中舰体造价472亿日元,主机造价64亿日元),18DDH为975亿日元。

对16DDH来说,原先选定的C方案只

是初步模样,还不是最终设计方案。因为在建造之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又对C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到2005年末,日本防卫厅正式向外界公布了第4版16DDH的设计效果图。这个最终的设计方案在外形上已经与轻型航母没有多大区别,尽管“直升机驱逐舰”的名称未换,但已清楚地表明日本海上自卫队不再模糊直升机驱逐舰与直升机航母的实质区别。

2006年5月11日,16DDH在石川岛播磨重工横滨船厂铺设龙骨。由于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所以其建造进度很快,仅2年多时司即于2007年8月23日下水并进行了命名。但该舰并没有像早些时候传闻的那样用旧日本海军主力航母“翔鹤”号命名,而是以旧日本海军“伊势”级航空战列舰二号舰的名字“日向”号命名(估计是因为“翔鹤”这个名字太过露骨地表明日本海上自卫队建造该舰的本意,也容易引起周边国家更大的不安,所以最后被改)。与此同时,该舰的舷号也从初定的145正式改为181。按照原定计划,“日向”号下水后再经过一年多的下水舾装,将于2009年3月正式服役。

舰型结构

日本防卫省公布的16DDH(以后改称“日向”级)主要技术性能参数为:舰长197米,水线长180米,舰宽32米,水线宽26米,型深22米,吃水7米,标准排水量13500吨,满载排水量18000吨以上,采用全燃联合动力(COGAG),最大航速30节以上,续航力6000海里/20节,舰员编制347名(其中本舰322名,司专部人员25名)。第2艘18DDH的性能参数与16DDH基本相同,但舰员编制增至371名(其中本舰346名,司令部人员25名)。

“日向”号采用全通甲板、封闭式舰首,在舰体右舷布置有一个全长约70米、宽约9米的大型舰岛,其结构紧凑,舷外一端与右舷侧齐平,没有留通道。舰上重要舱室,如军官住舱、战术情报中心、舰长室和司专部作战室等都布置在舰岛02甲板。此外,02甲板上还新设了一个多功能区,其在海陆空联合作战时作为联合部队司令部使用,在救灾时可作为救灾指挥部使用。如果有需要,该功能区还可用隔板隔开或拆掉隔板连成一个大会议厅,地板上备有电源和网线插座。军官餐厅布置在05甲板,水兵住舱布置在03~06甲板。D3甲板前部是舰桥,后部是航空控制室,直升机飞行员待命室设在01甲板。04甲板的外壁各装有2组FCS-3改型火控系统的相控阵雷达天线面板。舰桥顶部有一座主桅,其前部布置有个大型X波段宽带卫星通信装置天线罩,后部是2座有间隔的烟囱。

早先的C方案中,舰岛前后两个甲板室顶部各布置1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但在最终定型的方案中,2座“密集阵”系统被分别移至飞行甲板右舷前部和舰尾左舷外飘舷台上,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射界。而原来布置2座“密集阵”的地方,现在则分别安装了X波段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大型天线罩和略小的USC-42卫星通信天线罩。据称在“日向”号服役后,其舰岛前部甲板室上方还将加装Ku波段卫星通信天线。

作为新型水面舰艇,“日向”号很重视隐身性能。为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主舰体横截面呈“V”字形;舰首具有较大的前倾斜度,两舷外飘;舰岛各壁面均放弃了传统的垂直面,改为外倾和内倾组合设计的倾斜面,各面转角都采用圆弧过渡;舰上的11米长作业艇和7.5米长综合作业艇、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舷梯等设备都被布置在舰体舷侧所开的凹槽内,并在航行时用百叶窗式折叠门遮蔽;舰桥顶部的主桅基座为四棱台形,主桅后倾,外形类似于“爱宕”级新型导弹驱逐舰的主桅(在中间位置装有OPS-20C对海雷达,再靠上是ORQ-1C直升机数据链天线,最上面是ORN-6E“塔康”天线)。

在“日向”号舰尾左侧靠近水线的地方并排布置有2个圆孔,用于收放4型拖曳式鱼雷诱饵(日本仿制的美国AN/SLQ-25A型“水精”)的拖缆。水线以下舰体设计与“摩周”级补给舰相似,两舷底部各布置2个不可收放的主动式减摇鳍,以保证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舰上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保障舰载机安全起降。舰首底部布置有长约40米的新型声呐罩。

“日向”号的全通飞行甲板全长195米,几乎与舰长相同,最宽处与舰宽相同,最窄处为23米(舰岛左侧飞行甲板)。为保证飞行甲板面积,该舰还在飞行甲板左舷前部增设了个类似斜角甲板的外飘。而为了让直升机安全起降,整个飞行甲板都进行了防滑处理。

“日向”号的飞行甲板共设有4个直升机起降点,其中舰岛左侧2个,舰岛前后各1Ao按照设计要求,飞行甲板各处的强度都能承受SH-60J/K直升机的起降,舰岛前后的2个起降点更能承受海上自卫队的MH-53E重型直升机以及陆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的CH-47J“支努干”运输直升机起降。对于外界有关该舰是否能起降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质询,日本防卫省回应说“‘日向’号不具备使用喷气式垂直起降战机的能力,因为其飞行甲板强度不能满足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要求,也不能承受这种战斗机的高温尾喷焰。此外,日本也没有引进‘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计划。”但外界普遍认为日本防卫省明显是在打马虎眼,既然该舰连30多吨的MH-53重型直升机都能起降,那么20多吨的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在该舰上起降自然也不会有太大问题;至于飞行甲板耐不耐高温在外观上也看不出来。此外,日本虽没有引进“鹞”式战斗机的打算,却有引进F-35B战斗机的计划,而F-35B的尾喷焰并不比“鹞”式战斗机高多少。

“日向”号的飞行甲板上共设有2部飞机/直升机升降机,其中1部布置在飞行甲板的前三分之一靠左位置处,长约20米,宽10米;另1部布置在舰岛后方三分之一处的中央位置,长约20米,宽13米。两部升降机的承重量都能满足运送MH-53E直升机的要求。此外,飞行甲板前部靠右的位置还分别布置有2部长4米、宽2米的弹药彻资升降机,承重能力均为1.5吨。在飞行甲板左舷侧布置有航空燃油补给和甲板消防用的软管绞盘,飞行甲板后部右舷侧布置有2座8单元MK41垂直发射装置,稍远的前方是国际海事卫星通信天线罩,舰岛上方两座烟囱间的凹陷部位布置有洋上补给装置。

在“日向”号舰内中部布置有2座相邻的直升机库,分别与前后2部升降机相连。每个机库长约30米,宽19米,中间由防火门隔开。日本防卫省称2座机库总共可容纳7架直升机,加上甲板4架,最多可搭载11架。但外界普遍认为该舰的2座机库面积比较大,容机量应该比日本防卫省所说的更多,加上甲板上停放的直升机,该舰最多应可搭载16架直升机。但不管是日本官方所称的11架也好,还是外界估计的16架也好,总之“日向”号的载机量远远超过“榛名”级和“白根”级直升机

驱逐舰,与英、意等国的轻型航母基本相当。除机库外,在“日向”号尾部升降机后面还设有一个很大的直升机维修间,长度为20米,最宽处为20米,高约3层甲板(02~04甲板),天井上装有吊车。由于维修间的空间充裕,所以像MCH-101大小的直升机不用折叠螺旋桨就可以在里面进行维修。这种强大的航空维修能力对于保持舰载直升机长期在海上作战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也反映了“日向”号的建造初衷就是远洋作战,而不是像“大隅”级两栖运输舰那样只是短暂支持直升机作战。

“日向”号的飞行甲板上除装备直升机进场指示灯外,今后还计划装备与直升机自动着舰装置配套的辅助着舰引导装置。该舰与航空作业相关的其他设备还包括直升机牵引车、遥控操作的牵引装置、消防车、自行吊车、高空作业车、叉式起重车等。

“日向”号的自动化程度很高,这从其编制舰员人数就可以看出来。与该舰吨位相似的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号轻型航母编制舰员在550人,而“日向”号只有347人,足足少了200多人,其自动化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且由于舰体大、编制舰员少,因此“日向”号的舰员住舱既宽敞又舒适,加上舰上各种生活服务没施齐全(比如舰上的2个冷库可为全舰官兵提供2个月的食品),从而有效地改善了舰员的工作及生活环境,极大地增强了该舰长时间远洋巡逻及作战的能力。

动力装置

“日向”号采用全燃动力,主机为4台LM2500燃气轮机,功率10万马力。为增强动力装置的生存能力,4台主机以2台为一组,连同各组的减速装置分装在两个互相隔开的机舱内,每个机舱占3层甲板高度。在两个主机舱之间设有辅机舱。由于前部第1机舱连接左舷推进轴,后部第2机舱连接右舷推进轴,所以左舷推进轴比右舷推进轴长。4台燃气轮机共有2座烟囱,每座连着2根排烟道,在内部贯穿5层甲板。此外,在该舰的中部前方还并排安装有2台功率为8476马力的应急动力装置,以备在主机损坏的情况下,保证航母在4级海况情况下以4.5节航速航行。 为解决全舰供电问题,该舰装有4台主发电机,单机功率2400千瓦,原动力是燃气轮机。动力操作室兼应急指挥部设在05甲板中部,内有主机操控台、辅机监控台、电源监控台、应急监控台等设备。推进装置方面,为降低水下噪声,该舰采用了2具5叶可变螺距螺旋桨。每具螺旋桨的直径为6.1米,桨叶上开有降噪孔。

舰载直升机

从目前的情况看,“日向”号主要搭载直升机进行航空反潜作战,实质上就是直升机母舰,所以舰载直升机的性能也就决定了该舰作战能力的强弱。据日本防卫省称,“日向”号通常搭载3架SH-60K反潜直升机和1架MCH-101扫雷,运输直升机。战时如果威胁程度较高,则该舰的直升机数量将会加倍。

SH-60K是SH-60J的改进型,由三菱重工生产,2005年开始进八日本海上自卫队服役。该机在SH-60J的基础上将机身加长了0.4米,达到19.8米;最大起飞重量增加近1吨,达到10.89吨;旋翼直径16.4米,尾桨直径3.4米,机高5.4米,最大飞行速度250千米/小时,升限3810米,航程1110千米,续航时间4.2小时,作战半径200千米。

与SH-60J相比,SH-60K的最大改进是搜潜设备性能大幅提高。该机的主要搜潜设备是日本自行研制的新型HQS-104低频主动吊放声呐,性能相当于美国海军AN/AQS-22低频声呐,可有效对付装备敷设消声瓦的低噪声潜艇。其他搜潜设备包括声呐浮标、磁探仪和前视红外成像系统以及逆合成孔径雷达(1SAR)等。特别是逆合成孔径雷达,不但具有搜潜能力,还有良好的探测水面舰艇能力。这种雷达通过解析目标反射的雷达波多普勒偏移,可以识别目标的形状,并可得到类似照片质量的分辨率,对通气管状态的潜艇探测距离为数十千米,对水面舰艇目标的搜索距离超过250千米。由于探测设备完善,所以SH-60K除了具备很强的搜潜能力外,还可执行侦察、监视、搜索救援等任务。

SH-60K的另一改进重点是增强信息化能力,其上增加了与海上作战指挥控制系统(MOF)对应的战术情报处理、显示功能和僚机进行战术情报交换的功能,通过数据链与母舰上的新型战术情报处理系统(ACDS)相联,从而使舰队整体反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与此同时,SH-60K也保留了SH-60J的反舰导弹中继制导功能。

SH-60K直升机加长了机身两侧短翼的武器挂架,以适应携带日本自行研制的97式反潜鱼雷的需要(97式鱼雷的雷体比美制MK46略长,重量也相应增加,因此不能使用SH-60J的挂架)。97式鱼雷采用双航速(搜索阶段为低航速、攻击时为高航速)航行,配备有威力较大的成型装药战斗部,不但可攻击高速、深潜目标,还增强了对付浅水潜艇的能力。在执行反潜任务时,SH-60K通常搭载2枚97式反潜鱼雷或数枚MK-64深水炸弹。除此之外,该机还装有7.62毫米机枪,并且能发射AGM-114M“海尔法”导弹,因此还具备定的反舰能力。

据日本防卫省透露,为了配合SH-60KJL舰,“日向”号将装备新研制的ORQ-1C直升机数据链。

MCH-101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用于替换现役MH-53E的新型直升机,是在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研制的EH-101型直升机基础上由日本川崎重工改装而成的扫雷,运输直升机。MCH-101机体长19.5米,全长22.8米,旋翼直径18 6米,尾桨直径4.0米,机高6.63米(旋翼转动),最大起飞重量14.6吨,装3台RTM322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2263轴马力),最大速度311千米/小时,巡航速度280千米/小时。该机的旋翼桨叶可自动折叠,易于舰艇搭载。机上装备有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以及扫雷设备,具备相当强的扫雷能力。

舰载武备

“日向”号的舰载武备包括2座旋转式三联装HOS-303型鱼雷发射管、2座8单元MK41垂直发射装置和2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其中2座三联装HOS。303型鱼雷发射管布置在舰尾两侧,内埋式设计,通过舰内遥控操作发射97式或美制MK46 Mod5轻型反潜鱼雷。2座8单元MK41垂直发射装置中,有4个单元装填“改进型海麻雀”(ESSM)防空导弹,每个单元装4枚;另外12个单元装填垂直发射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垂直发射的“改进型海麻雀”是由美国雷声公司根据RIM-7P“北约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改进而来,编号RIM-162A。有意思的是“改进型海麻雀”在外形上与“北约海麻雀”并无相似之处,而是与“标准”舰空导弹相似。“改进型海麻雀”采用小展弦比弹翼

加控制尾翼的气动布局和推力矢量系统,可以使导弹的最大机动过载达到50G,而且这种过载不会随射程的增加而大幅减小。动力装置为新型单级大直径高能固体火箭发动机,并且采用了新型自动驾驶仪,有效射程增至45千米,达到了中程舰空导弹的标准。“改进型海麻雀”的新型预制破片战斗部采用钝感装药,在增大杀伤力的同时还增加了装舰的安全性。该导弹采用中段惯性制导+末端半主动雷达制导,并装有数据链,具有很高的命中率。

“日向”号上垂直发射的“阿斯洛克”与倾斜发射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在技术性能上的主要区别是作战反应速度得到很大提高,并且垂直发射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将战斗部换为日本自制的97式鱼雷,射程比原来使用MK46Mod5反潜鱼雷时有很大提高,具有更先进的作战性能。

“日向”号所装的“密集阵”系统是最新的MK-15 Block1B型,最大特点是加装了光电火控系统及采用新型炮管,增强了在恶劣天候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和对掠海反舰导弹的杀伤力。除用于末端防空外,MK-15 Block1B“密集阵”还可对付小型高速水面目标。

雷达、电子系统

“日向”号的雷达、电子设备采用的都是日本最新研制的产品,其中包括FCS-3改型火控系统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新型OPS-20C对海搜索雷达和新型OQS-XX低频舰壳声呐。

FCS-3改型相控阵雷达是日本研制的第二型有源相控阵雷达,也是首次装舰使用。这种相控阵雷达具有探测能力强、抗干扰性好、结构紧凑、重量轻、适装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并应用了降低峰值功率、编码扩展频谱、削减波束旁瓣等“雷达低截获概率技术”,具有更高的电磁隐身性,整体技术性能比美国“宙斯盾”系统的AN/SPY-1无源相控阵雷达先进得多,可同时搜索、跟踪多个空中和海上目标,并照射舰载导弹实施拦截。

FCS-3改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比较特殊,以大一小2个固定阵面为1组。在“日向”号上共有4组FCS-3改相控阵雷达阵面。其中2组阵面装在舰岛前壁0°和270°位置,另外2组装在舰岛后壁90°和180°位置,每组雷达阵面覆盖90°方位,这样4组天线可覆盖以本舰为圆心的360°半球范围,具有良好的数据更新率与反应速度。

在每组的两个雷达阵面中,面积较大的阵面呈八边形,尺寸约为1.6米×1.6米,每个阵面含1800个发射,接收(T/R)单元,应用了日本领先全球的砷化镓半导体技术。该雷达主要用于列空、对海搜索,工作频率为C波段,最大对空搜索距离210千米,可在电子干扰环境下同时搜索、跟踪300个空中和海上目标,对反舰导弹这类低空高速小型目标具有较高的探测跟踪能力(甚至可以跟踪127毫米炮弹),而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操作性。

面积较小的雷达阵面主要为“改进型海麻雀”舰空导弹提供末制导所需的照明波束,另外也可控制舰炮或反舰导弹。该雷达集成了泰利斯荷兰公司开发的间断连续波照射技术(ICWI,应用在APAR雷达上),可在多个目标间极快地转移照明波束,或者直接发射多条照明波束同时照射多个目标。据祢,FCS-3改的4个小雷达阵面总共可同时制导12枚以上舰空导弹拦截多个空中目标,具有很强的抗饱和攻击能力。

“日向”号上的OPS-20C对海搜索雷达同样是首次装舰使用。该雷达的探测距离虽然比不上以前的OPS-28对海搜索雷达,但通过将雷达波由脉冲渡束变为谇续波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被敌方电子支援系统探测的概率。

“日向”号舰首巨大的声呐罩里所装的新型OQS-XX低频主/被动舰壳声呐是日本为了对潜艇实施先发制人的攻击而开发的。罩内前部是圆柱形数字声呐阵列,后面是平面阵列。为了对付周边国家静音性能不断提升的各种先进潜艇,OQS-XX采用了比现役OQS-102舰首低频声呐(美制SQS-53B/C的日本仿制型)更低的作业频率,探测距离比现役的声呐系统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在浅水地区使用的性能也有较大提高,实现了从远程到近程、从深海到浅海的更大范围的探测能力。

作战指挥系统

作为未来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队群的新旗舰之,“日向”号在设计时非常重视C系统,要求该舰必须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网络战”环境。为此,该舰将装备第一种完全由日本自主开发的水面舰艇用ATECS作战指挥系统。

ATECS与美国海军最新的“宙斯盾”基线7.1系统基本技术特征相似,其计算机及网络大量采用现有商用组件技术以降低成本并方便升级,尤其是使用了美军新一代UYQ-70先进显示控制系统。这种显控系统大量采用了加固的商用现成计算机组件技术以及多重处理器结构,包含有OJ-719指挥决策显控台、OJ-721新一代外设等系列采用开放系统结构的智能型显控工作站,另外还使用了CY-8874 MCE与MEV等新型运算处理单元,运算速度、应用技术和经济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ATECS还采用了完全的分布式结构,各系统计算机间可互相作为备份使用,并共享资源,在部分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仍可保持整个系统的运转,不会因单一系统的失效而影响到整个系统,因此具有较高的生命力。在一般的作战指挥系统中,由于搭载武器种类的不同,舰艇的武器综合控制系统需要根据各种实际情况分别定制,难以实现程序的通用性,而ATECS的作战系统使用Ada、c++等语言编程,实现了软件功能的模块化设计,更便于移植和扩展。

在“日向”号上,ATECS由先进战斗指挥系统(ACDS)、FCS-3改火控系统、反潜情报处理系统(ASWCS)与电子战管制系统(EWCS)四个主要部分组成,这也是日本海上自卫队首次将以往分散在舰上各处的战术情报处理装置、反潜情报处理装置以及电子战装置集成在一个系统中。ATECS的四个主要部分之间以光纤网络相连,再经由以商用TCP/IP协议为基础的舰载广域局域网络(sWAN)连接舰上各种雷达、声呐、火控系统、电子战系统以及各种武器系统等子系统。由此可见,ATECS相当先进并且高度综合化,其拥有的强大信息传输能力也符合未来各军兵种、平台之间“网络战”的趋势。

电子战系统

“日向”号的电子战系统包括4座MK36干扰弹发射装置、NOLQ-3电子侦察,电子干扰机、4型拖曳式鱼雷诱饵等。整个电子战系统能够对探测到的信号自动分类、更新、识别和评估,并自动发射干扰弹或进行主动电子对抗。

攻势化发展的海上自卫队

综上所述,现在的“日向”号实际上是1艘以反潜为主的直升机航母。未来当它同姊妹舰18DDH陆续服役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潜作战能力将会得到飞跃性的提高。因为目前的“八八舰队”虽然具备较强的反潜能力,但缺乏能够协调整个编队反潜作战的核心舰艇。而“日向”号和18DDH在服役后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丽舰不但有先进的指挥能力,可使以其为核心的编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自身也具备其它舰艇所欠缺的强大反潜探测能力和航空攻潜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向”号和18DDH的全通甲板构型、宽大的机库以及先进而完善的指挥、探测能力,使它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改装成搭载固定翼垂直,婚距起降战斗机的轻型攻击航母。日本国内已经有此类改装设想,即在丽舰的舰首铺设一块滑跃甲板,并将载机换为美国正在研制的F-35B战斗机。许多军事专家认为,“日向”号和18DDH如果进行这种改装,可分别搭载12架F-35B,从而将使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远洋防空能力和攻击能力得到质的提高。这并非空穴来风,联系到日本已经开始服役的“爱宕”级导弹驱逐舰以及正在发展的通用驱逐舰19DD、导弹驱逐舰18DDG以及大型常规潜艇16SS,不难发现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的更新换代明显表现出大型化、多功能化、远洋化特点。一旦这些新型舰艇建成服役,并与经过改装的“日向”级轻型航母组成混合编队,那么日本海上自卫队将可建立起作战能力仅次于美国航母战斗群的航母机动舰队,其对远洋海域的控制能力和对敌方陆上目标的攻击能力将远远超过现在只有反潜能力突出的“八八舰队”。

与新型舰艇发展同步的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战略越来越趋向远洋攻势作战,而“先发制人”、“洋上制敌”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日本防卫官员们的口头禅。与此同时,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作战对象也从冷战时期防范前苏联变为警惕中国、防范朝鲜、注视俄罗斯。这种种举动,清晰地标志着原来那个“专守防卫”的海上自卫队正在迅速转变为热衷进攻的海上力量。对于二战中饱受旧日本海军蹂躏的周边国家和地区而言,如此大力发展海上军事力量,并且至今不肯彻底清算二战历史的日本正变得越来越危险。

推荐访问:东亚 亡魂 航母 剑指 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