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承揽合同

旅游文学研究述评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41:38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F 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09)-02-0055-07

摘 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对旅游文学研究在研究基础、内容、方法以及应用上都有很大的拓展和深化。在查阅国内十余年来众多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旅游文学的专著和教材、内涵和发展、旅游与文学的关系和旅游文学的应用价值、研究的时空范围和学科边界、作家作品及专题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最后提出旅游文学未来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旅游文学;研究;述评

上个世纪80年代旅游文学研究异军突起。隶属于中国旅游协会的“中国旅游文学专业委员会”于1987年成立,至1996年召开了九届年会,成员的研究领域多是古代文学。《中国旅游报》1987年7月29日刊登一篇《繁荣文学创作,促进旅游发展——旅游文学二十日谈》,发表评论的多是现当代文学评论家。旅游文学正是在总结了我国悠久丰厚的山水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提出的。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界共同关注旅游文学,对其内涵的分析和界定虽然并无统一的认识,但已经达成诸多共识,对其发展源流、作家作品等的研究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创获颇丰。近10余年的旅游文学研究有很大的拓展和深化,在提升中国旅游的民族特色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兹择要述评如下:

一、出现了一批旅游文学的专著和教材

旅游文学的研究力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仍然较为分散和薄弱。之后的10余年中,旅游文学研究出现了集中和规模的态势,集中表现在一批专著和教材的出版。专著方面如刘德谦《中国旅游文学新论》(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重点研究先秦汉魏六朝时期的中国旅游文学史;长于考据,对旅游文学源头的很多问题作了颇有新意的论证[1]。冯乃康《中国旅游文学论稿》(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论述了旅游文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概念、特征、分类、意境、结构、语言、社会功能及发展史,对古代尤其是当今的旅游文学作品作了颇具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学的理论体系;这在旅游文学研究史上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后的旅游文学教材多半沿袭着此书的框架。

旅游文学教材方面也取得了丰收。冯乃康《旅游文学概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3)对旅游文学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推进,还将旅游文学的鉴赏和名家名作选论纳入整个体系中。章尚正《中国旅游文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对冯著的框架有进一步的突破,对旅游文学与山水自然、旅游文学与人文古迹、旅游文学与民俗风情、旅游文学与城外风光、旅游文学的主题取向、旅游文学中的生命精神、旅游文学的艺术境界都辟专章进行论述。此教材以作者先前所著《中国山水文学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一书作为基础,根基深厚,立意创新。曹文彬《中国旅游文学》(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按文体分类,主要分为赏析和选读两类,附以导游词等旅游应用文字,实质上是旅游文学作品选的形式。乔正康《中国旅游文学》(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还收录了象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连良唱的《甘露寺》等作品。

古代旅游作品选出现较早的是张润今《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1993年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颁发了《旅游院校汉语课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要求作品的选编宜以中国文化为线索,以旅游专业的实用为重,应避免与中文系无区别地以文学史为线索的讲授方法。旅游文学作品选也随之纷纷问世。较有影响力的如冯乃康《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2002),涉及山水文学的文体较为全面,包括山水诗、词、游记散文、山水赋、名胜楹联、山水骈文、散曲等,而且还配了思考和练习;注释详尽,题解精炼。《中国山水名胜旅游文学大观》(三秦出版社,1998)分诗词卷和文赋楹联卷,收集作品较为全面。刘敏、李平《旅游文学名篇导读》(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专辟一单元收入了《牡丹亭》和《儒林外史》中的节选段落,又专辟一单元收入现代作家的游记作品,还适当选编了有关云南特别是昆明风景名胜的名篇(注:这类书籍还有:盘晓愚,金颖若《中国旅游文学作品选》(蓝天出版社,2001);卫晓波《旅游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石洪斌《旅游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杜红《旅游文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旅游文学作品选从选篇到解析都主要从文学名篇的角度出发。张璟《中国旅游文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力图从全面展现旅游的文化内涵角度作出尝试,各朝代所选篇目力求与旅游历史发展的脉络相吻合,每一时段的导言和每篇选文前的说明也力图从旅游角度入手分析。如从《史记》中析出《五岳四渎》、《传舍》篇,葛洪《抱朴子》中析出《登涉》篇,《道藏》中析出《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清史稿》中节出《康熙下江南》,又如郭熙《林泉高致》选、巩珍《郑和下西洋》选、李东阳《清明上河图跋》、王思任《纪游》、郑观应《游历》等等篇目。这些旅游文学作品选,都力图突破文学游记的框限,和倪其心等选注的《中国古代游记选》(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选篇主旨有所差异。但这样的工作仍是不够的,大量反映旅游审美观念和重大事件的文字仍隐含于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中,是一笔宝贵的待发掘遗产。

二、旅游文学的含义和发展研究得到深化

对于旅游文学的定义和含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早期有“山水旅游文学”的提法,“它包容着传统所说的山水文学和当代所说的旅游文学,是将两者融为一体的新概念”,具有“兼容古今、时代适应性强”和能够鲜明地体现出“人与自然、山水与旅游的统一,突出山水在旅游和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特点[2]。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简化和统一为旅游文学的称谓的趋势非常明显,大多将山水文学融入其中,又在功用和范围等方面对两者作了不同的界定。由于人们理解的不一致,对于旅游文学的含义和范围出现了一系列争端:旅游文学包括不包括那些具有实际功用意义、与旅游景点或旅游服务相关的旅游作品;旅游文学是否仅仅是描写山川风物和特异景观的文学形式;旅游文学是不是旅游者创作的纪实性作品,那么包括不包括并非在旅行过程中创作的但以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旅游文学是不是新型现代生活方式的产物,是不是要符合现代的旅游定义,那么古代贬谪、隐逸、田园等诸多文学作品是否能被涵盖在内?旅游文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诗经》中的以山水为比兴,汉大赋的铺陈景物,能否被涵盖在旅游文学的范畴内?

总的来说,旅游文学的概念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或着重旅游角度和着重文学角度两大类型。前者如乔正康认为:“一切跟旅游或旅游服务有关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之为旅游文学”,凡“具有地方特色、历史意义的跟旅游点有关的戏曲、小说、人物传记等等,都可以属于旅游文学的范畴”。后者如冯乃康提出的“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文学”[3]。对旅游文学含义的探讨基本沿着这两种观点进一步深入和细化。广义的观点如金颖若,他试图从旅游的角度来观察文学,探讨文学从哪些方面切入了旅游,达成了旅游与文学的结合,提出文学与旅游诸要素的结合就产生了旅游文学,所以中国旅游文学由这样几大宗构成:一是直接构成旅游吸引物或吸引因素的文学作品,这是文学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一是以旅游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这是文学与旅游主体的结合;三是旅游业务、旅游服务类文学作品,这是文学与旅游业的结合[4]。狭义的观点如谢明德,他认为旅游文学是反映人们的旅游经历、见闻和感受的文学,是物态化了旅游主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风景是旅游文学形象构成的基础和主要的描写对象[5]。陈涛论述得更为深入,他认为旅游文学本质上是旅游性与文学性的统一,旅游者是文学的主体,作品的叙述人;旅踪结构是文学本体的基本结构;文学展示的客体世界是个实构的旅游世界。作者把旅踪结构分为线踪、点踪、心踪三种模式;并用三角形比喻文学性的三个层面:文学语言、文学结构和文学境界[6]。

在旅游文学的专著和相关论文中,均对其特征、源流、分类等作了探讨,各人论述基于对旅游文学含义的理解上,因此有所差异。蒋益认为旅游文学的基本特征表现为4点[7]:首先必须纪行,也就是勾划游踪,何所来,何所去,何所为;其次必须状物,即何所见;状山水,状风俗,状花鸟鱼虫,地方特产,神话传说之迹,故老名人之留痕也在记叙之列;第三,必须探求真相,考察分析比较,以求所见者真,所闻者实;第四,必须具有审美功能,以作者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感染和引导读者。冯乃康将中国古代旅游文学的发展分为4个时期:孕育期(先秦两汉)、形成期(魏晋六朝)、发展期(唐宋元)和兴盛期(明清)。章尚正将旅游文学的发展分为奠基期(先秦两汉)、勃兴期(魏晋南北朝)、繁荣期(唐宋)、衍化期(元明清)、突变期(现当代)。曹文彬认为古代旅游文学的四个阶段分别为产生期(先秦)、兴盛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繁荣期(隋唐五代)、发展期(宋元明清)。冯文分法将兴盛期放在明清,与明清旅游活动的普及热潮和旅游文学的突出成就相吻合。章文分法视野开阔,将蓬勃兴起的现当代旅游文学纳入观照视野。曹文分法将宋元明清总体纳入发展期,似欠妥。对于旅游文学的分类,章尚正著作中给出按写作目的、写作内容、描写的地理环境、作品体裁等不同的分类标准,目前的研究大多是按文体的一般分类方法。

三、旅游与文学的关系和旅游文学的应用价值研究得到突破

旅游文学研究突破最大的地方当在旅游与文学的关系研究上,特别是在旅游文学于当代旅游业的应用价值的发掘。喻学才从7个方面阐释了文学与风景的关系:无文不成风景,风景美有待文人的阐发,风景因文学包装而增色,风景美有待文学名篇画龙点睛,文学名篇多被附会成风景,文学名篇是风景促销的重要载体,文学名篇是风景考古的依据[8]。周志永指出,发端于士人漫游的中国旅游文学,伴随着士人漫游的历史脚步,经历了山水诗到山水散文再到游记文学的发展历程,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这是旅游带给文学的深刻历史影响。反过来,旅游文学通过对旅游景观的文化渲染和宣传包装,造就、提升了景观的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对旅游活动产生了积极引导作用。这是文学带给旅游的现实价值[9]。李亮伟认为游观文学储存了古代大量的游观信息,从游观方式、游观内容到审美经验等,无不涵蕴其间。古代游观文学于当今旅游的主要价值在于:是可开发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所涉及的旅游地增加了极为特殊的历史文化氛围,提高了旅游地的知名度;具有审美导游、提示景物特征、传递审美经验等等作用[10]。

俞明《历史名胜与中国古代文学》(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较为集中和全面揭示了名胜与文学的关系。作者抓住“与某一具体景点相对应、相关联”这一特征,提出了历史名胜文学和文学历史名胜这两个概念,试行解决旅游文学范围过大、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作者从多维角度来考察名胜文学,包括:从中国旅游史、文学史文史互证的角度,从不同地域的空间角度和从诗词、楹联、骈散文等不同文学体裁的角度。作者根据统计数据列举出广大读者游人所喜爱的历史名胜文学的名篇,分析了名胜景点与名胜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的不同类型,包括早期影响型、中期增强型、长期充实型、单篇成名型和直接推动型。

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探讨文学与旅游之间关系的论述出现了很多,而且直接指向当代旅游实践,涉及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教育、旅游营销、旅游服务等诸多方面(注:此方面的论文如:徐秀敏.浅论旅游文学在发展旅游事业中的价值.旅游科学,1996(2);喻学才.论文学名著型模拟景观的开发.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3);肖洪根.再论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华侨大学学报,1998(3);王军华.试论我国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王庆云.中国古方志景观文学及其当代增值.烟台大学学报,2002(4);朱湘辉.试论古代山水文学作品的导游作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丁晨.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湖南社会科学,2006(2);杨秀玲,王军华.试论我国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开封大学学报,2005(2)。)。有些学者还引进了20世纪末以来西方的体验经济理论视角。陶少华认为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的结合方式有4种:将体验引入文学旅游产品开发,文学旅游产品中体现人文关怀,重视文学旅游纪念品开发,文学旅游体验性营销[11]。庄志民对《醉翁亭记》与安徽滁州市旅游产业发展以及产品设计的相关性作了细化研究[12],不仅深刻认识到文学杰作的文化底蕴以及产业化潜能,而且按照体验经济理论为指导对醉翁亭进行产品的深度加工,并且以此为主干,进行系列化的滁州旅游产品创新设计。此文将文学与旅游关系的研究真正落入到实处。

四、旅游文学研究的时空范围和学科边界得到拓展

士大夫文人是古代旅游的重要主体。研究古代旅游状况不可能不以士大夫文人旅游活动的研究为基础,而研究一个朝代一段时期的旅游风气包括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百姓的旅行游览情况,都不能不以文人的作品为基础。这不仅包括诗词游记为代表的纯文学体裁,如地理著作类的《水经注》等、历史著作类的各朝史书中,很多与山川景物和旅游活动相关的记载都因其艺术上的特点和成就被纳入旅游文学的观照视野。

因此我们不能不关注近些年来出现的一批专门史方向的硕、博士学位论文。这些专门史方向学位论文的写作素材很大一部分是取材于古代旅游文学作品的。与史学界宋学研究兴起的热潮相应,宋代旅游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河北大学中国古代史方向博士论文,2006)就是一代表。张文瑞《宋仁宗朝士大夫旅游活动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的依据绝大部分是宋仁宗朝著名文人如欧阳修、范仲淹和梅尧臣的作品。这对旅游文学的研究也不无启发意义。谢春江《论融儒道精神于一体的唐朝文人旅游》(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4)、张勇《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都是历史研究与文学研究参叉交融的结果。旅游文学研究从时间范围来讲多集中于唐宋明清阶段。如吕丽辉总结唐代文人的旅游文化建设成就[13]、陈建勤研究明清文士的旅游观[14]。旅游文学研究时间范围拓展的宽度则从先秦到现当代均被涵盖。田耕宇提出重视唐前山水文学的思想文化史价值[15]。朱志刚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文学的转变历程和多元化呈现形态,重点落在了旅游文学的母题形象上,分别对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作了形象学、民俗学等方面的阐述[16]。郁达夫、沈从文、三毛、余秋雨等作家的现当代游记都是旅游文学研究的热点。

从空间范围内来讲,旅游文学研究的突破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如谢明德、温庆福主编有《湖南旅游文学名篇选读》(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苏洪济、邓祝仁在《社会科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桂林古代旅游文献述评的文章(注:包括:《桂林风土记》——桂林最早的旅游指南,2003(2);《桂海虞衡志》——南宋时期桂林的旅游百科全书,2003(3);《岭外代答》——宋代广西旅游辞典,2003(4);《桂胜 桂故》:桂林人创编的第一部旅游著述,2003(5);《赤雅》:明末“奇士”眼中的桂林与广西,2003(6)。),陈小芒进行江西古代旅游文学与文化研究[17]。赵全鹏认为海南古代旅游文学经历了传说、述异、流放文学和乡土旅游文学4个阶段[18]。还有些论文把观照视野扩展至边疆、域外、少数民族和异国。旅游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尤为密切,旅游文学研究本身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越来越显示出文学与地理研究交叉渗透的趋向。曹诗图等从文学地理的角度阐明了中国文学的地区差异与地域特色,分析了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多层次关系及环境作用机理[19]。张磊《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旅游资源寻幽》(河北师范大学,2002)就是自然地理学方向的硕士论文。

五、旅游文学的作家作品及专题研究呈现繁荣局面

旅游文学的作家研究仍集中于文学史上的名家,以宋代和明代居多,如论苏轼夜游旅游审美[20]和辛弃疾旅游词[21]等。徐霞客仍然是研究热点,除研究专著外[22],还出现从旅游角度考察其游记文学的论文,如《天台山旅游路线设计的重要依据——论徐霞客天台行的旅游路线》[23]等。至于以山水诗、游记文为代表的山水文学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不能一一枚举。如山水诗方面的著作就有丁成泉和李文初各著的《中国山水诗史》[24,25]、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陶文鹏、韦凤娟《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2004)等数本,皆能探本析源,材料翔实。山水文学研究情况可参见《近10年古代游记文献研究综述》[26]、《20世纪以来山水诗研究的历史回顾》[27]两篇综述文章,此不赘述。

对一些旅游文学成就卓著但未受到应有重视的作家,近年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梁颂成认为杨嗣昌旅游文学产生于明代中期以后追求个性解放和旅游形成热潮的社会氛围中[28]。《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已被公认,被称为“古今游记之最”(钱谦益《徐霞客传》)。同时期的王士性也游遍了当时全国两京十二省(除福建省外),相继写出了《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等论著。此地理三书也是文彩斐然,山水风物刻画传神,议论精辟,在旅游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待加以重视。

旅游文学专题研究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山水意识、民族精神、起源发展等,仍然是研究的重点。山水审美问题被持续关注,如王柯平《旅游审美与山水旅游文学泛言》[29]。专题研究的一个趋向是突破文学的传统研究模式,从美学、心理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各个角度对旅游文学进行观照,使旅游文学研究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古代旅游文学的丰富多彩,就源于儒道佛的博大精深,旅游文学的多元统一,也源于儒道佛的整合互补,旅游文学的长盛不衰正因为其植根于儒道佛的思想土壤。现当代旅游文学的成就同样离不开西方文化、民间通俗文化的滋养。从文化的视角研究旅游文学当有很多的创获[30-31]。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亦对山水诗与儒道佛关系作了剖析。

在专题研究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其一是加强了对旅游文学中的价值观旅游观的深入探索(注:此类论文如:李春青.士人与自然──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价值观之文化底蕴.文学评论,1995(3);李静.恋躯惜命,何用游山?——论袁宏道的旅游观.上海大学学报,2001(3);贾鸿雁.论柳宗元的旅游思想与实践.东南大学学报,2005(1);陈建勤.明清文士旅游观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03(4);马美爱.论朱自清的旅游观.社会科学家,2006(2);李小波,赵夏.比德之旅与心游之路——孔子、庄子的旅游思想比较.旅游学刊,2001(1);曾金秋.论柳宗元的旅游思想.湖南社会科学,2003(3);刘佩芝,黄平芳.谢灵运的旅游审美观.华夏文化,2003(4);李翔翔.论郁达夫的旅游观.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3);俞来德.朱熹的旅游实践与旅游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04(10)。),无论对总体价值观或历史某时段旅游观的研究,还是对个别旅游大家袁宏道、柳宗元等的旅游观研究,都有一定的突破。其二是专题研究的领域不管是从文学方面还是从旅游方向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从文学角度来说,王春冰、罗春兰把旅游文学的研究推进到文学批评领域[32];古代的文学批评理论中有非常丰富的旅游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从旅游角度来说,从旅游主体、审美客体直到服务媒介都出现了探讨的文章。其中园林与文学的关系方面成果颇丰,如刘庭风对中日园林文学进行的比较[33],等(注:此类论文还有:张璟.苏州园林文学与园林旅游.旅游科学,2000(2);高峰.作古非由我,居今多任情——中国传统文学欣赏启发下的古典园林创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4);邬东璠,庄岳,王其亨.景以寄情 文以代质——中国语文与传统园林创作.中国园林,2005(4);刘沫,刘艺,刘渊.试论中国古典园林与古典诗词之融合.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1);陈敏,秦华.论文学与园林的关系.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4);邱德玉.试议我国古典园林与古典文学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3);岳毅平.试论园林与文学之关系.辽宁大学学报,2002(3)。)。其它专题如乔正康、高国兴《餐饮旅游文学作品选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李子光等《旅游交通与旅游文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等。随着休闲经济的探讨成为热点,“休闲文学”概念的提出,也出现了研究旅游文学中的休闲倾向和要素的文章,如陈宝良《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34]。

六、旅游文学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1.旅游文学研究呈现综合化趋势。旅游文学研究将呈现强烈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与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旅游文学的含义和范围虽然众说纷纭,但应采取宽容兼收的态度,不应被传统观念所囿。持广义观点的研究者,应更多地向广度扩展,尤其在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着力。持狭义观点者,宜向深度掘进,尤其在旅游文学的艺术成就等方面着力。

2.加强对推动旅游文学发展的动力要素的研究。我国旅游文学研究近年来的拓展和深化,与我国旅游资源本底的山水“人文化”特性有密切关系,与旅游产业的文化经济特性越来越得到认同有密切关系,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所体现的人文化生活追求有关系。而恰恰在这些方面,尚存在认识水准和研究能力上的不足,因此,自然将成为我国未来旅游文学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注:此观点为本文匿名审稿人所贡献。)。

3.加强对旅游文学的思想价值观研究。旅游文学作品中包含很多古人对于旅游实践经验的总结。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士大夫普遍重视旅游经验和旅游理论,对游地、游具、游时、游伴及游术、游程游线、景观审美鉴赏等“游道”作了多层面、多视角的探讨。旅游文学中的思想价值观研究将有助于中国特色的旅游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4.旅游文学研究呈现应用化趋势。旅游文学对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规划、旅游宣传营销、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的创新等很多方面都起着引导和推动的作用。特别是象《兰亭集序》等千古名篇,正是这些景点的灵魂所在,是使这些景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竞争垄断性的核心要素所在,也是旅游开发创意的源泉。“唐诗之旅”、“跟着课本游绍兴”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是例证。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学旅游资源,将之转化为旅游生产力和旅游文化资本,是旅游文学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

5.旅游文学在研究的时空范围、体裁内容上将进一步拓展。目前宋代、明代、近代的旅游文学研究已初见规模,江西等地域性的旅游文学直至历史上旅游文学创作传播重要基地如庐山、西湖的旅游文学,都已经展开研究。可以想见,历史上各朝各代直至当代,地域上各省市地区直至某古村落,特别是那些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地方,旅游文学研究都会随之兴起。中国旅游新闻网(http:∥/Literature/)的“文学”菜单里列有以下栏目:文学新闻、旅游诗歌、旅游词曲、旅游辞赋、游记散文、旅游楹联、旅游小说、旅游戏剧、旅游歌词、旅游小品、文学理论、旅游电视片解说词。随着新闻、解说词、广告等旅游文学应用文体裁和小品、小说、歌词等其它体裁在创作上的兴起以及在旅游营销中的广泛运用,它们也应被纳入旅游文学的研究视野。而跨文化旅游翻译领域同样应受到旅游文学界重视。

6.旅游文学研究呈现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交融互动的倾向。2006年5月中国旅游文学论坛暨首届徐霞客旅游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与文学的互唤互动互用问题。2009年3月第三届桂林市旅游文学创作研讨会召开,鼓励和支持作家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旅游文学作品,在“文化立市、旅游兴市”中发挥文学的积极作用。邢维、黄卓才出版《旅游文学创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和《旅游文学写作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这些旅游文学的新兴现象不应被旅游文学研究界忽视,相反,旅游文学研究和创作应呈互动共荣的发展态势。

7.旅游文学研究呈现普及化倾向。上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文化苦旅》开创了一种新的散文写作潮流,以致“文化大散文”一度兴盛。一家旅行社推销“唐诗之旅”旅游线路的广告引发了南方日报出版社《唐诗地图》一书的策划灵感,出版后畅销程度在图书界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此后该出版社相继推出“文化快旅”丛书地图系列,包括《金庸地图》、《宋词地图》和《名山地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推出了中国文学之旅文化大散文丛书,包括李元洛的《唐诗之旅》和《宋词之旅》。旅游文学的普及读本很多,如喻学才《中国旅游名胜诗话》(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又如由民间文艺家张崇纲主编的《崂山民间故事全集》收入1200余篇崂山民间故事[35]。旅游文学研究成果在大众间的普及对提升旅游者的审美素质、文化水平和民族精神大有裨益,在旅游业界的普及应用将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含量,使旅游业从粗放式开发走向高附加值开发的道路。在中国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发展的过程中,在打造中国旅游产品的民族特色、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方面,旅游文学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臧维熙.钩玄提要,发中国古代旅游之微——读刘德谦的《中国旅游文学新论》[J].社会科学家,1998(2):94-96.

[2] 臧维熙.中国山水的艺术精神序[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1-9.

[3] 冯乃康.旅游文学概论[M].陕西:陕西教育出版社,2003:15.

[4] 金颖若.试论中国旅游文学的含义和范围[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2):74-77.

[5] 谢明德.生命的风景——旅游文学的定义、鸟瞰及其他[J].理论与创作,2002(5):64-67.

[6] 陈涛.旅游文学:现代的理论阐释[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1):89-96.

[7] 蒋益.论旅游文学的特征[J].长沙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1):12-18.

[8] 喻学才.文学与风景[J].社会科学家,1996(6):79-83.

[9] 周志永.旅游与旅游文学的关系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3(6):128-130.

[10] 李亮伟.游观文学:人生诗意化之符号系统——古代“游观·人生·文学”论之二[J].宁波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13-17.

[11] 陶少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以文学作品的旅游开发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351-354.

[12] 庄志民.论千古名作《醉翁亭记》与滁州市旅游产业发展以及产品设计的相关性[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13-17.

[13] 吕丽辉.论唐代文人与旅游文化建设[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3):69-62.

[14] 陈建勤.论游道——明清文士旅游观研究之一[J].旅游学刊,2000(4):64-68.

[15] 田耕宇.唐前山水文学的思想文化史价值反思[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9):64-69.

[16] 朱志刚.在时光中游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旅游文学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17] 陈小芒.江西古代旅游文学论纲[J].江西社会科学,2003(11):131-132.

[18] 赵全鹏.海南古代旅游文学刍议[J].海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69-73.

[19] 曹诗图,等.中国文学的地理分析[J].人文地理,2003(3):82-86.

[20] 宋雪茜.苏轼夜游及其对现代夜间旅游审美的启示[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1] 许宗元.论稼轩旅游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113-116.

[22] 朱惠荣.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3] 陈凉闻.天台山旅游路线设计的重要依据——论徐霞客天台行的旅游路线[J].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2):93-98.

[24] 丁成泉.中国山水诗史[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5] 李文初.中国山水诗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6] 贾鸿雁.近十年古代游记文献研究综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4):56-60.

[27] 孙兰,孙振.20世纪以来山水诗研究的历史回顾[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64-68.

[28] 梁颂成.杨嗣昌旅游文学产生的社会原因[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3):34-35.

[29] 王柯平.旅游审美与山水旅游文学泛言[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3):6-12.

[30] 蒋益.道家山水文学的滥觞与确立[J].船山学刊,2003(3):84-86.

[31] 杨恩成,张英.佛教对唐代山水文学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31-35.

[32] 王春冰,罗春兰.论《文心雕龙》对文学中自然描写的态度——兼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文学批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3(11):127-130.

[33] 刘庭风.中日园林文学比较[J].中国园林,2003(2):45-49.

[34] 陈宝良.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45-50.

[35] 李恺心.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丰硕成果——《崂山民间故事全集》评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2):6-9.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China’s Tourism Literature

ZHANG 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Shanghai 200135,China)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mid 90’s of the 20th century,there has been intensive and in-depth domestic tourism literature research on the foundation,the methodology,the conte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researches.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levant domestic cor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in the last ten years,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systematic summary of domestic tourism literature research covering five aspects:monograph and textbook,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relationship pattern and application value,space-time range and discipline boundary,th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and subject studies of tourism literature.The paper ends with a proposed direction for future tourism literature research.

Key words:tourism literature;research;review

(责任编辑:梁保尔)

推荐访问:述评 研究 旅游 文学


[旅游文学研究述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