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求职信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研究述评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10:04:54   浏览次数: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1年、2002年到2011年期间两度快速发展,在2012年以来研究内容大幅拓展。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和相关学科的学者是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研究的主力军。这部分研究的推进,与现实中社会救助问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体现了研究者对现实的关怀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目前,研究者主要在当代一些群体的救助措施及其救助过程,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理念、成效与经验以及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等相关制度的衔接等方面取得不少学术成果。但现有成果也在学术成果分布、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资料运用等方面存在不足。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史;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8)06-0031-08

社会救助是指政府与社会面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1](P13-14)其目标群体包括自然性弱势群体(灾民)、生理性弱势群体(孤老残幼)和社会性弱势群体(社会贫困户)。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社会救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无论人类社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自然灾害的发生、先天生物性因素的差异都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的相对贫困都是存在的。社会救助的永恒价值就决定了研究社会救助问题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史研究在中国渐趋兴盛,社会救助问题在中国日益凸显,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的研究持续升温,取得了较多学术成果。这些成果涉及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段的社会救助,涵盖了当代中国社会救助问题的许多方面。

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的研究状况予以梳理,以为日后中国社会救助学术研究视野的拓展与水平的提升尽绵薄之力。

一、改革开放以来

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研究历程与成效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研究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思想解放和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禁锢的解除,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勃然兴起,社会救助史的文章开始出现。之后,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1年、2002年到2011年期间两度快速发展,在2012年以来内容大幅拓展。总的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救助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研究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到2001年期间,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的研究出现了第一次快速发展。

在中国知网搜索“社会救济”“社会救助”“救灾”等有关社会救助的文章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研究的文章数量只有个位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该类文章数量突增到三位数,而且每年以上百篇的速度递增。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些文章绝大多数是对现行政策的简单介绍、解读以及对现行工作的总结与回顾,少数是针对现实社会救助问题的较深入的对策性研究。作者以民政系统工作人员和社会学学者居多,发表刊物以民政、社会工作以及财政等领域的居多。

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1992年党的十四大后,市场化改革在全国铺开,下岗失业问题随之产生。为了保障下岗失业者的生活,1996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率先颁布《上海市社会救助办法》,建立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了推动这一新型社会救助制度的落实和进一步完善,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和有关学者开始解读和研究中外社会救助制度,以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并汲取经验教训,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也由此快速升温并保持了热度。

第二阶段,2002年到2011年间,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研究再度提速。

这一时期,从2002年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后,研究者一般都将社会救助对象称为“弱势群体”。以“弱势群体”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于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文章在2001年有137篇,2002年一跃达到620篇,2005年又翻一番达到1363篇,2007年达到这段时间的峰值2031篇。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研究发展的轨迹,因为研究成果有三分之一与改革开放以来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相关。再以“社会救助”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搜索相关文章,得出的结论大致相仿。

仔细爬梳发现,这些文章除了对现行政策予以介绍、解读以及针对现实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性研究外,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灾害救助、失业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以及一般贫困户救助等困难群体救助问题的研究迅速增多。研究者除了民政系统工作人员、社会学学者之外,政治学、管理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学者都开始涉猎这方面研究,发表刊物的领域亦得到大大拓展。

研究者对社会救助问题的关注是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凸显,因此有了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弱势群体”一词的出现。该词反映了当时基本生活困难群体存在的现实,也触及人民的安全感、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弱势群体大量存在的问题,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等。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构成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四个新途径;明确了民生优先,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為民思路。可见,此时期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研究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社会的变迁。

推荐访问:述评 当代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救助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