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承揽合同

大运河水工建筑遗产空间分布及其旅游开发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9 08:43:28   浏览次数:

zoޛ)ji@nkiAz(ڞjwBjv&&˒ybxrv'b-⵨()ܖ^z(!ܩzbjkvrozlv$)ܖbޮj׫rzڝ̡(\
nzƫzj,\)m{az)zrبjVzƧv^qڕɚyrv+-&b^y'hjYruޖ^vy'z{m߉ȧ+-Z{jx3㉩
8hݢ^yjV⵨{(IkqvfؤzZnw)Ikq^(jwBjv'kjbq܆+^r۫jX^+ZhzqzȠ܅2jwijz.+&lkhv-W޶ɩnr餧Šݰ|ƫrynazjr۫y:.+&uޖfz{S^88hjڝК}i׮^8Mv~uiiZ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水利工程综合利用方面,学术界主要关注水库、水利枢纽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综合开发(包括旅游开发);在遗产研究领域,学术界主要关注具体遗址的考古工作。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文化线路——京杭大运河沿线各类水工建筑遗产的空间分布,这是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探讨水工建筑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路径。

2大运河(江苏段)典型水工建筑遗产

大运河(江苏段)共有水工建筑遗产168项,其中堤9项、坝6项、闸44项、桥梁48项、码头(含渡口)26项、涵洞(含地涵)9项、水利枢纽11项、其他15项;按照地区划分,徐州27项、宿迁7项、淮安19项、扬州28项、镇江24项、常州38项、苏州15项,无锡10项。考虑到遗产点在大运河遗产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旅游开发的价值,本研究认定其中32项作为大运河(江苏段)典型水工建筑遗产(见表1)。

3水工建筑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3.1闸、坝数量多,且分布均衡

大运河(江苏段)穿行黄河、淮河、洪泽湖、太湖等之间,或趋之,或避之,或用之,或防备之[3]。水资源利用、水文规律认识、灾害防治三大问题交织于此,矛盾集中,《清史稿·河渠志》称,“黄河南行,淮先受病,淮病运亦病”,明确表述了黄、淮、运三者的关系[4]。明清两代治漕方略确定为“治河、导淮、济运”,从政策上明确将正确处理三河关系作为保证漕运的大政方针。苏北黄淮交织,苏南河汊众多,在河流、湖泊和运河交汇之处,闸、坝的修建就成为必然,在大运河江苏段,闸、坝水工建筑遗产共计50项,占水工建筑遗产总数的30%。京杭运河的科学价值,应当基于工程体系来评价[5]。京杭大运河之所以成为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与这些数量众多的闸、坝的修建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我国古代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高超智慧的集中体现。仅嘉庆九年(1805)至道光七年(1827)的二十二年间,在清口区区一隅,就新筑、迁建、更名束清坝、拦河土坝、临清堰、二坝、草闸、盖黄坝、束水坝等工程。明清两代,此类记载比比皆是。

3.2码头主要分布在历史上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淮安、扬州、镇江、常州等地

隋唐以后,我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漕运成为京杭大运河主要功能之一,为了南粮北运的方便,在当时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淮安、扬州、镇江、常州等地,修建了数量众多的码头。大运河码头(含渡口)水工建筑遗产共计26项,其中淮安、扬州、镇江和常州即有25项,占96.2%。

古代都城所需的大量供应,要依靠富庶的江南,而运河是运输大量物资最便捷的途径[6]。淮安是京杭运河的关键地段,史称“南北襟喉,江淮要冲”。历史上,淮安是漕运枢纽,又是淮北食盐集散地,南来北往的货物大多在此装卸,人员也在此换乘(“南船北马”之说来源于此)。镇江是江南运河的入江口,江浙太湖流域的物资经江南运河到镇江转输各地,北方的物资也经江北运河经镇江转输东南江浙一带,舟船过往频繁。历史上的扬州是全国极其重要的商业城市、南北漕运的咽喉、盐和茶叶的主产区和集散地。古代的常州上通京口,下行姑苏,是“三湖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交通枢纽,隋唐年间成为转运赋粮的中心,是“贡赋必由之路”。 因此,上述四地自然而然形成了众多的渡口和码头。

3.3苏南的桥梁遗产数量较多,而苏北的堤、坝、涵洞较多

以长江为界,我们把大运河流经江苏的八个地级市划分为苏南四市(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和苏北四市(徐州、宿迁、淮安、扬州)。苏南桥梁遗产共计46项,占大运河(江苏段)桥梁遗产总数的95.8%;堤、坝、涵洞遗产共计23项,全部位于苏北。

以长江、淮河、运河、太湖、洪泽湖为主体,还有难以计数的中小河流,组成了江苏稠密的水网,其中尤以南部太湖流域最为密集。密如蛛网的河道、星罗棋布的湖泊、穿梭如织的人流、川流不息的物流,使得大量桥梁的修建成为必然。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现存古桥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近200 座,主要分布于镇江、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在苏北,黄、淮、运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情况错综复杂,运河的治理和治黄、治淮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苏北修建的堤、坝、涵洞较多。

4大运河(江苏段)水工建筑遗产旅游产品设计

京杭运河水工建筑遗产是人类驯服水害、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具有非凡的工程技术科学价值。此外,其本身往往具有优美的建筑造型,与周围自然景观相映成趣,从而成为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设计成为各种旅游产品的可能。

4.1考古与科普旅游产品

京杭大运河历史源远流长,水工建筑遗产古迹众多,针对考古爱好者,可以利用丰富的历史遗存设计、推出“千年运河考古”旅游产品。京杭运河水工建筑遗产的修建,蕴含着多学科的知识,包括水文学、地质地貌学、建筑学、美学等,可以针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开展科普旅游。考古和科普旅游的开展,对于唤起人们保护大运河的意识、促进运河“申遗”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旅游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可以依托某些水工建筑遗址,如清口水利枢纽(遗址),建设运河考古遗址公园;第二,组织游客参观考古现场,参与模拟考古、实地考古调查或发掘、考古探险等活动

科普旅游的开展,主要通过组织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游客参观大运河水工建筑遗产来实现,例如组织“大运河遗产夏令营”,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遗产科普教育。在此过程中,应该尤为注重遗产解说。例如,通过邵伯船闸的解说,展示我国船闸的发展历史。邵伯船闸的发展,经历了东晋太元年间的谢安筑埭,到唐代的“斗门”、宋代的“二斗门闸”、清代的“人字门船闸”、解放前的“新式船闸”,直到今天的两座大型的复线船闸以及正在扩建三号船闸,一座船闸,就是一部中国船闸发展史。

4.2博物馆旅游产品

博物馆是遗产旅游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也是具体的遗产旅游产品之一。江苏段大运河水工建筑遗产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文化,可以修建若干专业型博物馆,开展博物馆旅游。

建议在淮安设立大运河水工建筑博物馆,集中展示京杭运河水工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在镇江或苏州建设运河桥梁博物馆,展示大运河桥梁的发展史以及桥梁中蕴含的科学与智慧;扬州邵伯船闸是我国船闸发展历史的缩影,建议在扬州建设运河船闸博物馆,展示运河船闸的演化历史;建议设立运河治水名人博物馆,可以制作运河治水名人蜡像,介绍和运河水工建筑遗产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

4.3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大运河水工建筑遗产往往修建在郊野之地,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相映成趣。堤是水流与陆岸的边界,既是眺望风景的地带,又是对岸眺望的对象;闸的造型高耸而突出,其上游水面宽阔平静,其下游跌落的水流有如瀑布;坝易于使人接近水面,形成“亲水”活动空间,丰富水景层次;“野渡无人舟自横”,古渡口可以寄托怀古之幽情;水利枢纽形成的大面积水域,是炎炎夏日的避暑胜地。依托这些遗产和周边环境,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建议在徐州黄河故堤、洪泽湖大堤、淮安水利枢纽地区、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地区以及瓜洲古渡等地,建设运河休闲度假旅游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休闲与度假活动。

参考文献:

[1]周平,刘功昭.淮安运河遗韵[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21.

[2]王葆青,王浩江.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旅游发展定位分析[J].江苏水利,2003(8):43-44.

[3]张延皓,于冰.京杭运河水运、水利工程及其遗址特性讨论[J].文物,2009(4):69-79.

[4]欧阳洪.京杭运河工程史考[G].南京:江苏省航海学会,1988:37-45.

[5]谭徐明,于冰,王英华,张念强.京杭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构成[J].中国名城,2008(2):24-30.

[6]陈桥驿.南北大运河——兼论运河文化的研究与保护[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

责任编辑:蒋亚林

推荐访问:大运河 水工 遗产 旅游开发 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