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推荐信

江苏大运河的特性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6 08:43:59   浏览次数:

[摘要]经1949年以来的多次治理,江苏大运河已全面复兴,不仅成为国内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也是世界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江苏大运河是大运河“申遗”的主力,不同历史时期工程技术的遗迹多在江苏。“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江苏大运河成为古董,她依旧是“活生生还流淌着的财富”。江苏省地理、人文与运河水利休戚相关,历朝对大运河的经营使锦绣江南成为中国宜居之地。运输、交换、中转、仓储等事务促使运河两岸一系列城市应运而生。“运河时代”的江苏虽名列封疆,实不啻直隶之重。

[关键词]江苏大运河申遗水利

19世纪以来,京杭大运河曾因河道淤塞、漕政腐败而不断衰落,暴烈难驯的黄河在1855年、1887年两次大改道,对危如累卵的漕河更可谓致命打击。于是,“运河时代”终结,“江海时代”开启。漕运虽中断,京杭大运河的诸多航道并非无用,尤其是素有泽国之称的江苏地域内,接近运河总长度一半里程的航道仍有6级通航能力。以“复淮故道”为前提,达成整治运河目标的“导淮治运”工程,滥觞于晚清、民国时期,但末世治河寸功难建,张謇等人虽苦心孤诣,江苏运河航运终不过是惨淡经营的局面。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江苏大运河才再度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对大运河江苏段的成功整治,使得这一河段具备了独特价值。本文梳理1949年后政府对江苏大运河的治理,暨2006年以来的“申遗”工作,探讨江苏省与大运河休戚相关的历史、文化渊源,以期阐示江苏大运河的特性。

一、江苏大运河的全面复兴

昔张謇有言:“长淮几千里,淤者是淤,垫者日垫,水无所容,又无所泄,眉睫之祸,发不可以时日计。”[1]自1194年黄河夺淮,属淮河水系的苏北运河便遗祸无穷,所谓淮河病,运河亦病,治运必先治淮。1949年、1950年淮河流域洪灾肆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便开始了“导沂整沭”工程。1950年10月14日,周恩来主持政务院会议,作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以“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为治淮方针。1951年5月,毛泽东发出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淮河流域数百万群众奔赴治淮工地,在淮河上游地带陆续建成大小水库5000多座,总容量230亿立方米;在中游建成蓄水控制工程10多处,可滞洪280亿立方米;在下游兴建归江、入海水道,江海分疏,达成“蓄泄兼筹”的方针。入海水道建成全长168千米的苏北灌溉总渠,172.9千米的淮沭新河,74千米的邳苍分洪道,163.5千米的淮河入海水道。归江水道建成泄洪量8000立方米/秒(后已增固至泄洪量12000立方米/秒)的三河闸,大规模整治、新建了淮扬地区的堤坝,各归江河口建成节制闸和芒稻船闸,实现归江河道的梯级控制。

苏南运河与太湖休戚相关。太湖流域自古便以水利著称,含大小湖泊180余处,通江达海,河港众多。《禹贡》谓太湖“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然而苏南人民虽享水利,亦病水害。“据《太湖水利史稿》记载和统计,自东晋建武元年(317)至民国38年(1949)的1633年间,共发生洪水灾害328次,其中受灾范围在10至20个县以上的大水和特大水灾98次”[2]。1954年太湖又一次洪灾后,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水利部门在多次协商下,经国务院核准,在上海成立“水电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并出台《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以疏导为主,逐步构筑起太湖流域的防洪工程体系。太湖的治理主要有太浦河工程、望虞河工程、太湖大堤工程、湖西引排工程等等,1993年、1999年大水皆证实了这些工程泄洪、御洪的功效,苏南运河航运用水也因此得以保证。

毛泽东在1950年10月30日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众多科研人员为实现这一利国利民的设想进行了50多年的调研,终于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提出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东、中、西三条线路的调水工程,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四横三纵”总体布局。东线工程调水规模为148亿立方米,中线工程调水规模为130亿立方米,西线工程调水规模为170亿立方米,总计年向北调水448亿立方米,总投资5000亿元,计划于2050年全面完成。[3]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典礼于2002年12月28日举行。以江苏原有的江水北调工程为基础,扩大调水规模,延长输水线路,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北到天津,输水干线总长1156千米,东到烟台、威海,干线总长704千米,计划于2030年完成。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京杭大运河成为一道“清水走廊”。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配套工程全部建成,作为南水北调东线主线的江苏大运河实現向山东送水。

淮河、太湖的治理及建成于1960年代的江水北调工程,为复兴江苏大运河奠定了基础。为实现“北煤南运”,政府于1950年代便计划恢复大运河的通航。1958年初,大运河建设委员会成立,交通部正、副部长暨大运河流域各省正、副省长共25人为委员。同年4月,江苏省大运河工程指挥部成立。

1958年6月,大运河(苏北段)整治规划的实施标准为:徐州至长江段,底宽不小于70米,最低通航水位下水深不小于4米,弯曲半径不小于800米,个别最困难河段不得小于600米。决定在徐州段开挖湖西深槽通航;徐州至大王庙段在不牢河基础上进行扩展,局部改道,并设置蔺家坝、解台、刘山三个梯级,完成渠化通航。大王庙至长江口基本循运河原路线,经宿迁、淮阴、淮安、高邮至邵伯,邵伯以下改由扬州东郊直下六圩都天庙,全长333千米。其中,中运河长164.9千米,设皂河、刘老涧、泗阳、淮阴四个梯级;里运河由淮阴船闸至长江口,长168.4千米,设淮安、邵伯、施桥三个梯级,另外建设穿越运河的淮安、白马湖、宝应湖三个地下涵洞,以排泄运西白马湖、宝应湖涝水入里下河;为解决航运、灌溉、工农业用水,共设9个翻水站,将江水抽到徐州。苏南段改由谏壁入运河,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至苏浙交界处的南浔入浙江省,设谏壁、浒墅关、平望北、平望南四个梯级。苏北段航道标准定为2—3级,能通过2000吨或1000吨的顶推船队。江苏段沿线修建徐州、无锡、望亭、苏州等煤港和若干货运客运港埠,兴建沪宁铁路和陇海铁路两座铁路桥以及扬州、淮阴、徐州三座公路桥。[4]

推荐访问:大运河 江苏 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