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建设工程合同

转型升级应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7 14:17:16   浏览次数:

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江苏过去发展创造的成功经验,是建立在研究和把握规律基础上的,但现在时代条件发生了变化,规律也随之不断演进,就不能有路径依赖、搞简单套用。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全面检视过去的发展方式、发展思路,以高度的定力推进转型升级,把江苏经济发展带入一个新境界。当前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对照过去江苏发展的模式,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提升对产业发展规律变化的认识。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转型升级是一般性规律,但要注意核心技术和环节真正代表产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还缺乏控制力,没有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链主”位置和关键环节。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够。新兴产业之“新”体现在占领行业制高点的核心技术、开拓新的市场应用等,但技术突破并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在一国现有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基础之上的提升。这些技术并不是专用于新兴产业,而是在既有产业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当前,我国要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国家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是靠各个产业投资更多的下游巨无霸组装和加工工厂,而是需要培育更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部件的上游隐形冠军企业,从而在重大产业上拥有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突破经济发展瓶颈。

推动转型升级需要产业的体量和规模是一般性规律,但要注意局部产能过剩。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制造业的首要任务是先发展起来,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在这种导向下,我国制造业乃至部分高科技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江苏在外向型经济时代则是世界工厂的代表。但是过去鼓励大批量生产较多,讲究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比较少,这导致部分产能出现过剩。对此有两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一个是把这类产品描述为“高科技产品的劳动密集部分”,比如,以苏南为代表出口的大部分机电产品都是外资企业的代工产品,且主要负责这些产品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一个是把这类产品的生产运营模式总结为“国外先进自动化设备+中国熟练劳动力+国际市场”,比如过去若干年光伏、半导体LED行业的发展表现出过度波动,这种整合静态比较优势的方式是形成我国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但仅仅依靠加工能力,我国的产业再大也无法摆脱“装配工厂、低端运行”的被动局面,企业过度集中在依赖于机器设备的组装环节进行竞争,非常容易形成产能过剩。

以转型升级增强出口竞争力是一般性规律,但要注意国际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以中国对美出口为例,201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最多的产品类别是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配件,金额达到1.47万亿元人民币,该类别产品也是美方关税清单中的重要目标。在该类别产品中,中国对美出口的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总金额约6775.5亿元人民币,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则为7914.3亿元人民币。同期,中国对美出口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共1516亿元人民币。但是,从出口高科技产品的企业来看,外资企业占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三分之二,在中国出口前十强当中,除了华为之外全部是外资企业。据中国海关统计,2017年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的59%来自外商投资企业。此外,外资在华生产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拥有完整系统的工业配套能力,而不是拥有强大科技能力。中国在很多加工制成品出口中获得的增加值,仅占商品总价值的一小部分。

产业以集聚形态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是一般性规律,但要注意多点开花、聚而不优的劣势。在我省和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调研时发现,很多时候产业集聚的形态表现为,在一个县域经济的范围之内,依靠招商引资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企业,然后引进一些上下游的配套企业。并不是说这种产业链发展模式一定不好,但目前看来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这种发展模式几乎在长三角地区各县(市、区)处处开花,都是在做相似的产业,新一轮产业建设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领域。二是正是因为多点开花,这种产业集群与我们提出的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目标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硅谷集中了美国1/3以上的信息技术类的高科技企业;北美五大湖城市群集聚了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其产值和销售额约占美国总数的80%左右;日本的丰田城,一个城市都是围绕丰田的汽车产业链展开布局。与这些世界级的产业集群相比,我国产业集聚的规模和质量尚有较大的差距。

通过集聚创新要素推动转型升级是一般性规律,但要注意各个地区过度依靠优惠政策陷入引智比拼。一方面,近年来,虽然很多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已经从过去的光伏等转向锂电等领域,但是不少地区仍沿用过去通过降低土地、资源、能源等价格的发展传统产业的路径和思维来推进。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和压力,产业相关的创新资源显得非常稀缺,导致各个地区争夺这类资源的价码也水涨船高。不少地区为了推进产业化成果落地,与科研院所成立院地合作的新型载体,由于高水平院校是各个地区争取的对象,因此设立此类载体的壁垒也越来越高。比如,国内某一流高校进行院地合作门槛是地方政府5年支持经费3亿元、载体1万平方米。再比如,当前进行的各类争夺人才的大战,其初衷是为了推进高水平发展,但也导致不少人员从事相关产业的创新、创业很多是冲着补贴和优惠政策来的,甚至还会导致为获取相关优惠政策的人才包装。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追赶型经济体产业创新的一般性规律,但要注意模仿型创新形成的同质化竞争。进口替代成为当前产业创新的重要模式,这一方式主要表现为在产业链的若干重要环节进行创新,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本国企业走向产业链中高端。目前,在很多行业技术水平要求中等的领域和环节,都有若干国内的厂商跃跃欲试,努力进行国产化。应该说,这符合我们作为后发工业国家进行产业追赶的阶段性特征。但是这一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创新模式以本土“挖人”或者跨國公司技术团队离职创业为主,总体来说是以技术的模仿性为主,技术的原创性、主导性尚不够。客观上不少创新游走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边缘,这种模式存在天然的局限性。第二,一般来说,当国内厂商研发成功之后,外国厂商就会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导致毛利下降。此时,产品在国内厂商之间形成快速溢出,国内厂商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又形成同质化竞争。因此,我们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尽快走出模仿性创新的阶段。

推荐访问:产业发展 转型 内在 应遵循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