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运输合同

对高职院校非地质专业野外地质教学实践的探讨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16 09:11:31   浏览次数:

摘 要: 野外地质教学是针对高职院校非地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如何合理选点,做好实习教学的准备工作,以及在实践教学中建立创新模式和考核制度,是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野外地质 教学指导书 教学模式 成绩考核 实习效果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技能培训是教学工作的核心。野外地质实习,是非地质专业的高职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也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野外地质实习不仅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而且是培养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1],因此,野外地质实习在日工作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达到以下教学目的:加深学生对地质学习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地质现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区域综合调查的方法、步骤并了解其思路;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初步培养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野外实习,选点是关键

实习路线的选择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选一个好的实习路线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所选点的地质结构要比较典型,出露较好,且保存较完整,便于实习教学;(2)各种地质结构门类齐全;(3)各点间要避免无谓的重复;(4)离城镇尽可能近些,考虑交通条件较好的路线[2]。

指导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努力做到好中选优,已经选定了几处较理想的野外实习点,这些实习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淮南罗山实习路线。罗山南侧山余家村北的小山岗上,有一个完整的风化剖面,自上而下:A.土壤层:灰褐色;植被茂盛,厚5~25cm;B.过滤层:棕褐色,主要是黏土矿物组成;富含Fe,板结成块状,垂直节理发育,厚10~15cm;C.半风化层:土黄色,暗色矿物已风化,岩石结构尚保存,但已经疏松;D.基岩层:深灰色,为上太古界霍邱群角闪斜长片麻岩。基岩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风化过程中在HO、O、CO作用下,矿物被分解,K、Na、Ca、Mg等被淋滤,Al、Fe不活跃组分残留原地,分别形成黏土矿物和氧化物。如地处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带,黏土矿物、或铁的氧化物会进一步被水解,形成铝土矿、褐铁矿等矿产,是提炼铝、铁等金属的重要原料。淮南地处温带,这种情况较难出现。在这里学习让学生了解变质岩的特征,有利于学生观察和学习。

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为学生准备以实际知识为基础的几个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对比、多总结、多做现场笔记,使学生在野外将观察与思考、观察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如罗山的地形地貌如何,其形成的原因,岩石的颜色结构,以及构造、层理是怎样形成的,等等。

二、野外实习教学指导书

为了保持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外出实习前,实习指导老师必须认真编制好实践教学指导书,野外实习指导书是学生外出实习期间的行动指南,所有的外出实习必须严格按照实习指导书进行,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野外实践教学目的,实习指导书必须将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要求写清楚,并根据实习点的地质构造和类型,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思考,寻找答案。同时,还需将野外实习指导书在外出实习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实习内容,明确实习目的、任务、野外实习的行为规范及实习成绩评定。此外,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好笔记,搜集资料,以便以后撰写实习报告[3]。

三、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

1.野外实习的传统模式

野外实习教学一般采取“灌输式”,类似于“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野外地质实习的教学方式。每到一个实习点,教师就把同学召集起来讲解,学生被动做笔录,实习结束后,整理实习笔记,编写报告,教师批阅评分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拷贝,背离了野外实习的初衷和根本目标,导致有些同学在笔录时心不在焉,回来后东拼西凑,甚至抄袭其他同学的笔记应付了事,大大削弱了野外实践教学的效果。

2.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我们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采用了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是以一般的知识掌握为目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认知及验证,又可以激发其求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在实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在野外实习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应对某一问题(如罗山水库的形成与什么时候有关;舜耕山岩层走向近东西,岩层倒转直立,而八公山走向北西—南东,倾角一般<30°,更无倒转,表现很大差异这是为什么,等等)与教师和同学展开讨论。方法是要求学生分组先对区内地层和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总结,接下来教师对每组学生进行咨询,与学生产生互动。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在观察地层时首先要求学生观察地层的岩性,岩相和所含化石;其次是地层的厚度及其与上下层位的接触关系,地层的产状;最后确定地层的时代及其与矿化的关系。观察断层时,首先确定断层存在的标志,其次是观察上下盘地层的岩性,确定岩层的时代、测量地层及断层面产状,最后判断断层类型、断距大小、形成时代、活动历史与矿产的关系。

3.教学模式的效果

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活跃实习的气氛,又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同时还能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这样改变了“灌输式”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增强了实习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对野外实习的兴趣,对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科研能力也大有裨益。而且对各实习小组实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评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4]。

四、野外地质成绩考核

科学合理地评定野外实习成绩,是提高学生实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根据野外实习的特点,采取富有专业特色的考核方法,建立明确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如岩石标本考核、典型地质现象的考核、综合地质能力考核、实习态度考核和书面考核等。这样,不但能及时了解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与补救措施,而且能对学生的能力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达到了促进学生重视野外实习,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总之,野外地质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通过野外地质实习,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而且在组织性、纪律性、协作性等各方面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在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深化的形势下,野外地质实习对提高职非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雪峰.石油高职院校非地学专业野外实习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146.

[2]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等.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3]陈燕群,陆隽.谈地质讲程的野外实践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6,(8):166-167.

[4]林清茶,程雄卫.普通地质学认识中地质思维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0):228-229.

推荐访问:地质 野外 教学实践 探讨 高职院校


[对高职院校非地质专业野外地质教学实践的探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