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技术合同

2012年美术学发展概述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8 08:44:11   浏览次数:

2011年至2012年作为艺术学门类的美术学,呈现出多样的发展成果。下文将从科研项目、学术研究、展览会议、高校专业设置变化等方面回顾2012年艺术学门类中美术学的发展情况。

一、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与结项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评审通过艺术学项目232项,较2011年增加8项。其中美术学项目约46项,较去年增加了6项。申报课题具有多角度、多领域的特点。申报的项目涵盖了传统美术理论研究、民俗研究、美术批评、美术考古研究等多方面,申报者依托地域优势,积极申报具有地域特色的相关项目,对美术学研究的广度及深度提供了相应的研究空间和多学科结合的可能性。这为我国今后的美术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土壤,也使得美术学研究发展的可持续性有了相应的保障。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中央美术学院宋晓霞主持的《当代艺术实践与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战略研究》获批立项。西安美术学院沈主持《南朝陵墓雕刻造型风格研究》获批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中有4项为艺术学,其中2项为美术学青年项目,主持者均来自新疆师范大学。西藏项目中仅有1项艺术学。

“当代艺术实践与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战略研究”课题组策划首届学术论坛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123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一般项目59项,青年项目40项,西部项目16项。涉及民族民间美术、中外艺术交流、宗教艺术研究、画论画史等内容的项目约34项。湖南理工学院余三定《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刘伟冬《图像学与中国美术史研究》为重点项目。

2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结项情况中,美术学共结项11项,涉及民间美术、美术批评、民族美术等方面内容,规划项目中湖北美术学院张昕《长江中游地区民族文化遗产审美形态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冯敏《中国民间美术—木版年画图像数据库》、青年项目中清华大学尹成君《新中国美术批评研究》均顺利通过结项。

科研成果转化也通过著作出版、奖项评选等体现出来。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已经通过评选,其中艺术学共有39项著作、论文获奖。美术学方面有李福顺《北京美术史》(上、下)、谢继胜《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等7部著作获奖。

总体上,科研项目选题日趋多样化、细致化,涉及艺术学门类的项目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呈现增长趋势。从科研项目申报情况来看,艺术学项目申报在重点、重大项目类别中仍然有一定欠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共立项190项,但艺术学类别中仅有北京大学朱青生《中国汉代图像数据库与〈汉画总录〉编撰研究》一项获批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立项名单中均没有艺术学项目入选。

二、学术研究成果出版

出版物方面以海外美术史研究成果引人注目。三联书店“开放的艺术史”系列也在第一辑出版获得较高评价后继续第二辑的翻译出版,致力于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著作的翻译、出版工作。自2009年起,三联书店“高居翰作品系列”已经陆续出版5本,展示了高居翰对视觉研究方法的重视。《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是2012年新出的一部,是作者在1989年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专题研讨班和1991年的哥伦比亚大学普顿讲座的基础上扩充而成,讨论传统中国画家,尤其是宋末以来画家的生活与工作,从社会经济角度观察中国绘画从早期到晚期的重要转折。《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是高居翰在1993年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举办的赖世和讲座以及中国美术学院首届潘天寿讲座的基础上增订而成,专题讨论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一书,作者陈葆真结合结构分析、图像比较,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分别为存世的九卷《洛神赋图》断代,并建构它们之间的风格系谱;同时,也通过对这些《洛神赋图》的研究,探讨了故事画中一些普遍性的议题,包括:叙事技法、构图方式、时间与空间的表现,以及图文转译和互动等问题;并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处理,观察汉代以来中国故事画发展的情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作者巫鸿将中国“废墟”观念及其视觉表现形式的流变放置在考察的中心,在观念和历史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层面上展开,体现了研究者全球语境研究视角。

2012年出版的学术著作中有一部分是由博士论文深化而来。廖旸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沉淀修改完善而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克孜尔石窟壁画年代学研究》一书,针对历史与宗教文献记载有限的现实条件,利用洞窟内现存画面、被揭取的壁画,以及洞窟内清理出的木板画等材料,参考早期的考察记录,将壁画放置在洞窟的建筑空间里来进行考察,试图还原壁画在石窟寺整体中所扮演的角色,结合对龟兹佛学与部派演变的认识,将图像程序与图像功能确立为分期的首要标准。胡春涛博士论文《老子八十一化图研究》通过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卿希泰教授等主编的《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遴选,由巴蜀书社出版,该遴选计划为青年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平台。

多角度多维度的研究是为美术学研究进行空间拓展,这为我国将来的美术学乃至艺术学研究和发展意义重大。一些美术史研究者将多年研究的成果结集出版,如《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以众多考古发现中的壁画为研究对象,反映作者过去二十多年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艺林探微:绘画、古物、文学》为台湾学者衣若芬美术史方面的论文汇集。作者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从图像、文字、实物三者的关系入手,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进行了独到的立体化研究,解释了艺术史实际上是这三者互相影响的历程。另外,美术史写作中的区域史、断代史研究还在继续深入,如皮道坚教授《楚风艺丛:楚艺术史(一个被湮没2000余年的艺术传统)》通过分类研究揭示出楚艺术史自身特质与独立结构。

三、重要展览与学术会议

展览及学术会议是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美术馆、博物馆深入挖掘展品的学术价值,以展览推进学术研究,逐渐摆脱以展览为主的单一运作方式,展览与研究并行并重。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等纷纷推出了官方重要展览。2012年7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部文物管理与开发司共同推出“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该展览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设立的意大利五年长期展厅的第一个展览。展览展出来自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佛罗伦萨圣马可博物馆、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美术馆等2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的65件艺术精品,包括绘画、雕塑和工艺品,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艺术辉煌、城市面貌及其风土人情。

中国国家博物馆“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海报

除了文艺复兴名家名作本身所呈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外,展览在形式设计和数字技术应用方面体现了变化与特色。数字化展览和二维码,不仅提升了展览的知识和学术含量,使观众在双向互动中体验到了自主选择和“深度阅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设计理念。国内外联合举办展览大力促进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9月10日,一个由图片、手稿、作品和视频组成的学术研究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包括了两个专题:“苏利文与20世纪中国美术”和“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这是由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美术馆、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和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学术研究展。展览提供了对20世纪中国美术一种新的“视读”方式,展出的文献记录了苏利文作为西方学者向世界介绍中国美术的重要贡献,还展出了部分苏利文收藏的美术作品。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是潘公凯教授多年学术研究的课题,以探讨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为主旨,以详实的资料和独特的研究方法阐述了中国美术发展的不同取向,其成果已经结集出版,并引发多学科的讨论。这是一次在同一平台的平等对话的成功案例。11月1日《搜尽奇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山水画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和中外文化碰撞交流的语境中,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历程。山水画的巨大传统与外来艺术的影响形成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两股动力,“传统出新”与“中西融合”成为中国山水画家选择的必然路径。传统型、融合型、新山水这三种类型的山水画代表了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主要取向,也构成本次展览的三个篇章。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推出后社会反响热烈。在展览期间,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邀请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池瑜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薛永年教授、赵力教授、故宫博物院余辉研究员从各自擅长的学术研究角度出发,围绕“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的内容进行了精彩演讲。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雕塑学会共同主办的“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为国博百年庆典系列活动之一。展览汇集了从中国现代雕塑的开拓者李金发、刘开渠、曾竹韶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坚雕塑家钱绍武、潘鹤、王克庆、程允贤,以及正在成长的中青年雕塑家的精品。展览既有中国雕塑先驱人物李金发唯一存世的原作《黄少强像》,也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集体的丰富作品,还有《收租院》群雕中五件最具代表性的雕塑等珍贵的原作。展览较为系统地展示了20世纪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学术脉络,凸显了20世纪现代雕塑艺术对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表现;代表了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水平。完善自我的科研体系是我们艺术学研究的自强手段,通过对本土艺术发展的观照,有利于把握艺术实践及其发展的脉搏。

近年来美术馆、博物馆在精心推出展览时,更加注重展览配套环节的建设,展览图录印制、文集约稿与出版等对公众艺术教育和学术研究有很好的推进作用。继“千年丹青——日本藏中国唐宋元绘画珍品展”成功举办后,2012年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举办了“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展出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和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典藏的中国古代书画珍品60件,上海博物馆还相应展出了馆藏的7件作品。展览提前约请了多位艺术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此次展出的作品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的成果以论文集的形式在展览期间一并推出。

“首届CAFAM未来展”展厅

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主办的“首届CAFAM未来展” 意在对当今青年艺术生态做田野式考察,分析、研究当下及下一个阶段华人艺术的趋势,鼓励青年人的艺术语言探索与新方式的推进,代表了艺术院校举办的学院展览试图突破教师、高研班、学生毕业创作常规展览模式,参与到对艺术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中。策展委员会将对被提名上来的青年艺术家和作品进行分析、分类和研究,并结合其现象、状态和问题,从而形成一种话题研究;同时,对艺术家艺术思维、行动、材料以及感官形式的差异性和生活状态进行归纳和总结;乃至对其中可能影响未来趋势的现象展开调查和分析。

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荆浩国际学术论坛暨“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2012年12月8日济源市举行了开幕式,此次展览试行分时段多地展览,不再局限于在北京等重要美术馆单一展出,对地方艺术发展有积极影响。

艺术创作双年展、三年展等仍在持续举办,如2012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在当代—2012中国油画双年展》。展览呈现了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新动向,展现了油画家如何用当代油画表达他们对社会的关怀和油画发展的多元面貌。

在藏品数量与质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民营美术馆侧重于中小型展览,以艺术家个展或联展等方式开设展览,并倾向于实验艺术等现当代艺术展览,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示、研究和建立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广泛联系。来自国外的策展人也积极参与到这些展览中。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形态与意识’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第一回展”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第一次年度展,以当代艺术实验为主要方向,开拓一种展览的新方式。展览本身就是一次实验。展览并不展出现成的作品,而是展示挖掘当代艺术中的问题意识,引起的思考,展现对现实和社会的关怀与追索。

由中国民生银行和炎黄艺术馆主办的“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庞薰大型艺术展”和“20世纪中国民族油画开拓者系列——吕斯百大型艺术展”是炎黄艺术馆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研究工作所做出的最新尝试。中国民生银行捐赠运营炎黄艺术馆后,开展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研究工作中,重点打造“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品牌展览。

各综合类大学艺术院系和专业类艺术院校纷纷设立各类学术论坛,以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设立了“王朝闻学术讲坛”,宗旨是“扩大知识视野,推进学术研究,分享思想成果,激扬文化力量”。邀请了海内外美术研究、创作领域的学者自拟题目进行演讲,力求实现朴实学风与思想锐度兼备,专深学问与前沿问题并重。2012年共举办6期,先后邀请了北京大学丁宁教授、彭锋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教授、薛永年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先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郎绍君研究员以各自的研究专长为题进行了演讲。主办方还编印了《王朝闻学术讲坛通讯》。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美国西东大学联合主办了“相遇清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交流国际研讨会”,旨在强调以新的方式观照清代中国和西方在艺术领域的接触和互动,邀请世界各地的学人对跨文化交流情境下产生的艺术品展开不同的分析方法,从而将不同的艺术史集于一体。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文以诚(Richard Vinograd)教授进行了《作为历史的混杂状态:文化交流模式中的调和与物性》的主题演讲。与会者的报告体现了中西方学者的视野中的中西艺术比较与交流研究的最新成果。首都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维也纳大学联合主办了“第五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会议的主题旨在进一步促进汉藏佛教美术与西藏考古界的相互交流、合作,扩大汉藏佛教美术的学术关注度和影响力,推动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汉藏佛教美术研究的深入。

在成功举办了两届“美术史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的基础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2012年举办了第三届“北京大学美术史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图像的逻辑及其阐释,为博士生们提供了发表、交流各自研究成果的平台。来自国内外大学的美术史博士生提交论文参加了这次论坛讨论,显示出美术史研究新生力量的成长。

四、美术高考与高校专业设置变化

各高校根据地区与学校具体情况设置了新的招生录取政策。2012年中国美术学院与其他14所浙江省院校将根据入围考生志愿,把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综合测试成绩、高考总分按比例计算形成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试行综合评价招生。为确保录取公平,增加非平行志愿的艺体类本科考生的录取机会。2012年起上海市普通高校艺体类本科类别招生将分为两个批次。凡是教育部独立设置或参照独立设置的艺术类院校、在上海市有一本批次招生计划的院校和具有市级艺体类重点专业的院校,可以被纳为第一批次院校,其他院校一般被纳为第二批次院校。外地在沪招生院校参照这一标准执行。招生情况方面,广东、山西等地报考人数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四川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报名人数共34338人,比2011年增加1580人,增幅为4.82%,增幅进一步趋缓。而陕西艺术类本科录取率则呈下降趋势,报考人数增长和对艺术生的选拔要求的提高是主要原因。参加湖北省2013年美术统考的人数为27598人,已连续两年下降。“艺考热”在经历了多年的持续升温后,出现了降温迹象。录取分数提高、就业前景不乐观、投入较大等多种因素,促使“艺考热”的理性回归。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原“艺术学教研室”更名为“艺术学系”,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思想,依托人民大学人文学科底蕴,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史论知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真、善、美”的艺术品格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成为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刘 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陈 瑜

推荐访问:概述 美术 发展